公元138年的一天,洛陽城里漢順帝早朝,文武百官班列兩旁。順帝道:“眾愛卿,可有什么事情要向朕奏明?”這時班中一位老臣,鶴發(fā)童顏,趨前幾步跪下道:“臣今早察知京師正西方向發(fā)生地動,那里必是房倒墻摧,江河橫溢,生靈涂炭,萬請陛下速派員安撫,以救民于水火?!边@個老人就是年已61歲的張衡。他本來在朝中任太史令、侍中,三年前因敢于直言而被排擠出京任河間相,如今剛剛回朝任尚書,第一次上奏就說出這般不吉利的話來。這時外面風和日麗,朗朗乾坤,沒有一絲地震的跡象,當即有人跪奏順帝:“我朝在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至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30年間就有23年發(fā)生大地震。安帝元初六年(公元119年),兩次地震,京師和42個郡全部受災(zāi),房倒屋塌,山崩地裂。那是神靈主宰,上天垂象,朝將易主,果然連換三朝。自我皇永建元年(公元125年)登基以來,上應(yīng)天意,下隨民心,天下太平,谷豐糧登,何來兇象之兆?平子(張衡字)在朝為官多年,被調(diào)為外相,分明是對圣上有怨。今日登殿假借天意,造謠惑上,宜交廷尉(掌刑法的官)論罪,以肅朝綱?!贝巳肆嫜览X,口若懸河,朝中不少迷信老朽聽得連連點頭。張衡的一些好友也不敢插嘴申辯,大殿之內(nèi)一片肅靜。順帝一時也拿不定主意。先朝的大地震他是知道的,至今想來還心驚肉跳??墒?,自他登基12年來,張衡就有11年在他身邊侍奉,上傳下達,犯顏直諫,也還忠于職守。自任太史以來,推算歷法,研究天文,制成渾天儀,演測天象,確有成效,今日之言決不至于信口開河。想到這里,便問道:“卿言西方地動,有何根據(jù)?”張衡說:“臣在家中親自測得,三日之內(nèi)必有驛報,若無此事,甘以欺君之罪受死?!庇谑钱斎丈⒊療o事。
再說張衡散朝回來,一班親朋好友都為他捏著一把汗,將他簇擁至家,七嘴八舌,要討個放心。張衡脫了朝服,輕捋銀須,微笑道:“諸位不必擔心,請隨我看一樣東西?!北娙穗S他來到后院一間廂房,這里滿壁都是楠木書架,擺滿經(jīng)、史、子、集各類書籍,還有他的手稿《溫泉賦》《歸田賦》和那篇花了10年時間才寫成的《二京賦》以及天文著作《靈憲》《渾天儀圖注》,數(shù)學著作《算罔論》等,這時蔡倫又剛剛發(fā)明了造紙術(shù),所以這張衡的書房和地中海邊阿基米德的石頭書屋已大不一樣,并沒有那些大卷羊皮、顏料鵝毛之類。奇怪的是書房當中放著一件東西,狀如一個大酒樽,圓徑八尺,頂上有突起的蓋子,表面有浮雕的篆文、山、龜和鳥獸花紋。這是他6年前(公元132年)親手用青銅制成的,這個大“酒樽”的上部鑲著八條龍,龍頭分別朝東、西、南、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八個方向排列,每個龍嘴都含有一顆銅球。每個龍頭下對著一只蛤蟆,張嘴對著龍口呈接食狀。大家仔細一看,八條龍惟有向西這條龍嘴巴緊閉,所含銅球已掉在下面蹲著的那只蛤蟆嘴里。張衡說:“這叫地動儀,能測八個方向的地動,只要遠處大地一有振動,必有一條龍吐球報信。你們看西面這條龍已經(jīng)吐下銅球,告知那面肯定有地動了,所以我今天上朝奏明圣上,不想那些好頑之徒又要乘機進讒,我自信這儀器是不會誤人的?!边@時人們還是疑信參半,心神不定。大家圍著這件怪東西轉(zhuǎn)了幾圈,議了一會兒,便也都慢慢散去。
地動儀為何能報出地震,測出方向呢?原來,大酒樽內(nèi)立一根很重的銅柱,名曰“都柱”,上粗下尖極易歪斜。都柱周圍的八個方向有八根曲桿,與八個龍頭相接,只要一個方向有地震波傳來,極不穩(wěn)的都柱便會倒向這個方向,壓動曲桿,牽動龍頭,張口吐出銅球。這與阿基米德那些拋石機一樣也是用的杠桿原理,那曲桿就是我們現(xiàn)在機械學上的“曲橫桿”。張衡當年已如此熟練地運用這種機械原理,確是才思過人。
再說第二天,一日不見消息,第三天也無動靜。這時,那些反對張衡的人更有了話柄,有的上書要求皇上治他的罪,有的到他家里來諷刺挖苦,張衡的一些朋友更是提心吊膽。按說就是千里路程,如真有地動,驛馬日夜兼程也該到京了,莫不是儀器有失?張衡的夫人、子女、家人仆從也無不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惟有他自己讀書、批文,泰然自若。眼見紅日西斜,第三天又要過去。張衡批了一天的公文回到書房,剛捧起一卷書,忽然,老家人闖了進來,不及下跪就慌慌張張地說道:“老爺,不好了,剛才宮里太監(jiān)宣您到溫德殿見駕,怕是為了那日朝上爭論的地動一事吧。”
張衡聞言急忙換了朝服去到溫德殿見駕。只見一群臣子悄無一言,圣上面有慍色,像是剛發(fā)過脾氣。順帝見張衡進來,說道:“卿言西方有地動,剛才驛馬來報果真如是。汝學富五車又敢直諫,真不愧為朕的重臣,寡人特賜你黃綾五匹?!庇洲D(zhuǎn)過身來對那班佞臣狠狠瞪了一眼。此時,張衡忙謝恩不迭。他知順帝優(yōu)柔多變,朝中又奸臣當?shù)?,怕以后?jié)外生枝,就乘勢上奏,稱年己老邁,該辭官歸田,修纂書籍。順帝準奏。越明年(公元139年),世界科學史上的這位偉人便與世長辭了。
摘自《數(shù)理化通俗演義》
2000.5
0
寫得好
相鄰博客
- “四會”:孩子成功的“秘訣” [2004-12-28 15:01:00]
- “爸爸,你可以含笑九泉了” [2004-12-28 15:05:00]
- 淡淡的紫丁香 [2004-12-28 15:11:00]
- 我的神秘感覺....... [2004-12-28 15:16: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