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誰都希望自己健康長壽。于是“生命在于運動”,離退休老同志們便都爭先恐后的加入到了浩浩蕩蕩的鍛煉隊伍中.然而,體力活動與藥物一樣,都有個適度問題,如果把握不當,就會產(chǎn)生負面影響,甚至危及生命。
醫(yī)學專家認為,體力活動強度與運動傷害的大小成正比,因此一定要講究科學的健身方式和方法。人上了一定年齡,眼睛耳朵不那么靈了,手腳也不如青年敏捷,身體的一切“零部件”都因長久的磨損而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在這個現(xiàn)實面前,要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當?shù)倪\動項目。有人以為運動無論對什么人都是健康之寶,而且認為運動越多越好,運動量越大越好。殊不知,物極必反。過量大運動會使人體產(chǎn)生一種“嗎啡樣物質(zhì)”增加,這種物質(zhì)釋放到血液中,使人感到興奮,可抑制各種不死與疼痛,時間一長便會成癮,一旦停止運動,便會產(chǎn)生沮喪、抑郁、易激動、焦慮不安等不適感覺??傊L期超負荷運動,不僅不能強身健體,反而會傷害身體。
一般的說,老年人應(yīng)重點鍛煉身體的靈活性、柔韌性和平衡能力。每天堅持散步、做廣播操、打太極拳、單腳站立等都是不錯的選擇,由其走路是世界上最好的運動。步行不僅可以逆轉(zhuǎn)冠狀動脈硬化斑塊,明顯使體性健美,而且能改善思維,使情緒變得愉快。據(jù)說,一位記者問95歲的老人雷潔瓊有什么愛好,她說最大的愛好就是經(jīng)常走路。當然步行運動也要量力而行,每周活動3次以上,每次持續(xù)30分鐘以內(nèi),強度為中等。其判斷標準是:稍微感覺疲勞,且心率相當于最大心率(最大心率=220-年齡)60%-70%。并且,要先看病,后鍛煉。急性病患者一般不能運動,慢性病患者要在病情得到控制的情況下進行;缺乏日常鍛煉的人,一定要逐步增加運動量,還要重視運動前的準備活動和運動后的恢復(fù)活動。(方敬杰)
相鄰博客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