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從自己開始
新疆布爾津縣高級中學 夏麗萍
各位老師家長:大家好!
感謝中華家庭教育網給我提供這個學習交流的平臺。我從2012年3月29日第一次聽顧曉鳴老師講課到今天已經快一年了。我在這一年中發(fā)生了巨大的轉變,在我們平時的認知中,教育孩子意味著接受教育的主體是孩子。孩子有問題需要被修正,孩子犯錯誤需要被懲罰,孩子的壞習慣需要被禁止。我們父母老師一般都是拼命地想去改變孩子,改變他人的命運,結果常常兩敗俱傷。很多家長在來訪時,會不斷地傾訴自己的“遭遇”,孩子如何不聽話、叛逆、氣人,仿佛他們是親子沖突中的“受害者”。
學習家庭教育讓我轉變最大的就是:從不抱怨,改變從自己開始。
在日常生活中,在我們與他人,如:與配偶、同事、老板的關系中,我們常常需要調整自己來保持健康和諧的關系、避免沖突,通過改變自己對他人的態(tài)度和看法從而接受他人。同樣,在親子關系中,父母也需要調整自己、改變自己來加強親子關系、避免和孩子之間的沖突。我想先問三個問題了解您的情況:
第一個問題:你能很好地接受自己嗎?
父母需要向自己提出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對自己的接受程度如何?
研究顯示,在人們對他人的接受程度與對自己的接受程度之間有著直接的聯系。一個接受自己本身的人更有可能容易接受其他人。而連自己都無法忍受的人通常會難以容忍其他人。
如果你的答案是“不能”,那么你需要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找出一些方法來接納自己?,F在有的父母屬于“間接自我接受者”,也就是說,他們需要他的孩子表現出某些特定的行為方式,一旦孩子背離了他們的意愿,他們就有可能無法接受他們。這些父母“需要”為自己的孩子感到驕傲,需要孩子以特定的行為方式使他們成為其他人眼中的“好家長”。在某種意義上,這些父母是在利用他們的孩子為他們帶來自我價值感。
第二個問題:他們是誰的孩子?
很多父母試圖把孩子塑造成某種預先設定的模式時為自己尋找理由,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些父母說:“我們難道不為我們的孩子著想嗎?我們難道沒有權利影響自己的孩子嗎?”感到孩子歸屬于自己,并因此感到自己有權利用特定的形式塑造孩子的父母更容易對孩子的行為感到不可接受,尤其是當孩子的行為背離了父母預先的設定時。很多父母把孩子視為“自己的延伸”,這常常導致父母非常努力的對孩子施加影響,使其成為父母所定義的好孩子,或者實現父母未完成的夢想。但在健康的人際關系中,每個人都應允許對方與自己“分離”,這種分離的態(tài)度越強烈,這個人就不需要改變另一個人,不會無法容忍他的獨特性,也不會無法接受他行為的特殊性。
第三個問題:你真的喜歡孩子,還是只喜歡某種類型的孩子?
有一些父母嘴上說喜歡自己的孩子,但他們的言行卻反映出他們只喜歡某種類型的孩子。喜歡音樂的父母會對一個沒有音樂細胞的孩子感到失望;注重學習成績的父母會對一個學業(yè)平平的孩子表現出不滿。如果父母能認識到出生在這個世界上的孩子有著無窮盡的差異,未來的生活也是各不相同的,他們就不會對孩子那么多的行為感到不可接受。我常常告訴家長們:“不要希望你的孩子成為某種特定的人,只要希望他有所成長就行了。”
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思維和看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成的。但你若想成為一個好的父母,就必須認真思考以上三個問題,并把你的反思、感悟運用到你和你孩子的關系中去。經驗告訴我們,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是需要花費一番努力的,不過試想一下,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付出努力,何況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如何改變自己?
一、熱愛生命,面向太陽,努力學習成長,做學習型的家長。以積極的心態(tài)從容自信面對困難和挫折,以解決問題的核心價值理念去影響孩子。
只要我們面向太陽,黑暗就永遠在我們背后。——海倫凱勒,從不抱怨,遇到問題積極應對。
舉例:莫言的母親對生命的熱愛
一個不識字的人、一個貧窮的農村婦女,像一位“圣人”一樣對兒子言傳身教,在莫言的人生和寫作之路中產生了重大和深遠的影響。
“我十幾歲時,母親患了嚴重的肺病,饑餓,病痛,勞累,使我們這個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產生了一種強烈的不祥之兆,以為母親隨時都會自己尋短見。每當我勞動歸來,一進大門就高喊母親,聽到她的回應,心中才感到一塊石頭落了地。如果一時聽不到她的回應,我就心驚膽戰(zhàn),跑到廚房和磨坊里尋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間也沒有見到母親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這時母親背著一捆柴草從外面走進來。她對我的哭很不滿,但我又不能對她說出我的擔憂。母親看到我的心思,她說:“孩子你放心,盡管我活著沒有一點樂趣,但只要閻王爺不叫我,我是不會去的。”
只要活著,問題就存在,我們正是在解決一個個問題中成長成熟,事情也是這樣在發(fā)展。
二、尊重和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和他人
尊重我們自己,同時尊重我們的孩子。尊重孩子就是要關注孩子的成長,正視孩子的個體的差異,適性而為,適性發(fā)展
舉例:莫言的母親
我生來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當面嘲笑我,學校里有幾個性格霸蠻的同學甚至為此打我。我回家痛苦,母親對我說:“兒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變美。”后來我進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當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親的話,便心平氣和地向他們道歉。
我母親不識字,但對識字的人十分敬重。我們家生活困難,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但只要我對她提出買書買文具的要求,她總是會滿足我。她是個勤勞的人,討厭懶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為看書耽誤了干活,她從來沒批評過我。
我想與大家分享《火藍刀鋒》中的一個小場景,蔣小魚在別別人鄙視時戰(zhàn)友要沖上去和別人打架時,他把戰(zhàn)友拉到一邊拿出一枚一元錢的硬幣吐了一口唾沫,問是多少錢,戰(zhàn)友說一元錢,他又捶打擠壓了幾下問多少錢,戰(zhàn)友說還是一元錢。蔣小魚說,這就對了,你就是那枚硬幣,無論別人唾棄還是捶打,都不會改變你的價值,你自己要清楚你的價值所在。是的,我們有時會受到誤解誹謗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心中的信念,我們要清楚自己的價值所在。無論何時,都要發(fā)揮自己的強項…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一面,在一帆風順的時候,我們是在發(fā)揮、培養(yǎng)自己的強項,在遇到苦難的時候,我們更要發(fā)揮自己的強項,從而擺脫困難。只看自己所有的,不看自己沒有的…要想成功,必須要接受和肯定自己。在這個世上,每個人有著不同的缺陷,沒鞋的看看沒腳的人。你就不是最不幸的。無須抱怨命運的不濟,不要看自己沒有的,要多看看自己擁有的,就會接納和肯定自己。
三、只有努力才會改變,只要努力就會改變。在努力中改變命運
莫言的最后一個故事:,這是許多年前我爺爺講給我聽過的:有八個外出打工的泥瓦匠,為避一場暴風雨,躲進了一座破廟。外邊的雷聲一陣緊似一陣,一個個的火球,在廟門外滾來滾去,空中似乎還有吱吱的龍叫聲。眾人都膽戰(zhàn)心驚,面如土色。有一個人說:“我們八個人中,必定一個人干過傷天害理的壞事,誰干過壞事,就自己走出廟接受懲罰吧,免得讓好人受到牽連。”自然沒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議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們就將自己的草帽往外拋吧,誰的草帽被刮出廟門,就說明誰干了壞事,那就請他出去接受懲罰。”
于是大家就將自己的草帽往廟門外拋,七個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廟內,只有一個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這個人出去受罰,他自然不愿出去,眾人便將他抬起來扔出了廟門。故事的結局我估計大家都猜到了那個人剛被扔出廟門,那座破廟轟然坍塌。
在相同的境遇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命運。一個人的命運不是由上天決定的,也不是由別人決定的,而是自己。一個人若想改變命運,先要改變內心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固然是件好事,但不可只追求表面形式上的改變,應該先要改變自己的內心。只有改變了自己的內心,才能真正地改變自己的命運,否則只能是越改變命運越壞。
有什么樣的看法,往往就會有什么樣的命運…在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有很多次可以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是往好的方面改變,還是往壞的方面改變,完全有賴于一個人對當時情形的認識。
用正確的方式審視自己,人的痛苦大多源于對他人的要求,要求越低幸福指數越高,如果總是顧影自憐,孤芳自賞,其結果就是你走不進別人的心里,別人也走不進你的心里。如果你忽略了自己的付出,感恩于收獲,一切都會改變的…只要用一種正確的方式審視自己,生活將變得輕松愉快,事業(yè)將變得一帆風順,而且一切都會改變的。
把每一天都活在努力中,今日事今日畢,包括教育孩子,多換位思考,寫下自己今天尚未完成,但明天一定要做的事…運用這種方法,就能有條不紊地按計劃完成工作,提高效率。
改變自己的地方非常多,但只要你轉變態(tài)度,想改變自己,那么就從今天開始吧!想改變孩子那就從自己開始吧!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