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弦)
有一次女兒調(diào)皮受了傷,我們帶她去醫(yī)院涂藥,卻意外在急癥室看到兩個受了外傷,需要縫針的小男孩。很巧,兩個孩子看上去都是兩歲多,都要縫兩針。
第一個孩子躺上手術(shù)臺,眼看醫(yī)生要動手了,顯得很緊張。爸爸鼓勵他要勇敢,但孩子還是無法克制的害怕,眼看情緒就要爆發(fā)了,媽媽果斷地說:“怪誰啊?是誰調(diào)皮的?”小男孩自知理虧,一下子安靜了,醫(yī)生順利地縫好針。整個過程,爸爸媽媽都在一旁冷靜地看著,最后咨詢了注意事項,一家三口安靜地離開了。
輪到第二個孩子時,小男孩即刻大哭起來,在手術(shù)臺上不停地掙扎著要坐起來,醫(yī)生皺著眉,讓家長按住了別動。孩子的爸爸和奶奶聞言,一邊使勁按住孩子,一邊一臉痛苦地扭過臉去不忍多看,而孩子的媽媽則索性躲到一邊的角落里,小聲的抽泣。其實等到醫(yī)生真正開始縫合時,孩子也就哼了一聲,接著就停止哭鬧了。不一會兒縫好針,奶奶抱起來,爸爸在聽醫(yī)生交待注意事項,這時,媽媽沖過去,一把抱住孩子,肆無忌憚地放聲大哭起來。孩子本來很安靜,被媽媽的舉動嚇了一跳,接著回過神來,也哇哇大哭起來,最后一家四口悲悲切切地走了。
當(dāng)時,我忍不住要對那位媽媽說,孩子不哭,你就別招惹他了,牽動了傷口多不好啊,可是那位媽媽哭得正投入,根本聽不見旁人說什么。作為路人,只有一聲嘆息。
爸爸媽媽們啊,都是為人父母,這種心疼兒女的心情大家都能理解,可是我們的情緒非要這樣一瀉千里、一吐為快嗎?這樣的行為對孩子真的好嗎?
回來的路上,我和女兒分享自己的觀察,我們一起分析兩位媽媽的不同表現(xiàn),如果長此以往,未來這兩個小男孩會帶來怎樣的性格差異。
女兒領(lǐng)悟力很好,在我的啟發(fā)下,她思考了片刻后分析道:“第一個孩子會很堅強(qiáng)、很勇敢,遇到事情會反省自己的問題,就會獲得進(jìn)步;第二個孩子會很嬌氣,遇到事情就會覺得全天下的人就屬自己最可憐,全都是別人的錯……”
是啊,就是這樣簡單的道理,小朋友都能想清楚,爸爸媽媽們真正為了自己孩子好,為什么就不能冷靜地多思考一秒鐘,換成理智去對待呢?
都是愛孩子,可千萬別讓自己任性的情緒,貽誤了孩子的一生。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