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博客被推薦閱讀](http://ajm-engineering.com/images/recommended.gif)
(弄弦)
本周學(xué)習(xí)了醉梅老師關(guān)于情緒ABC理論的講座,醉梅老師在講座中出了一個有意思的選擇題,并鼓勵大家也可以自己編寫類似這樣的家庭教育選擇題,我突然想到何須編寫,我家就有一段現(xiàn)成的場景。
那天晚上,已經(jīng)遠過了睡覺時間,小朋友還在努力地做著一張第二天要交的卡片。因為缺乏空間布局感,一段話被寫得擠成一團,看上去很不美觀,小朋友很不滿意也很氣餒,這時碰巧有四位家長介入:
第一位非常嚴厲:“再給你六分鐘,做不好就不許做了,時間一到立刻去洗漱睡覺?!苯又帽?,鐵著臉,回到自己的電腦前;
第二位并不了解事情原委,只是去廚房喝水的路上途徑小朋友房間,發(fā)現(xiàn)竟然還亮著燈,頓時皺起眉頭,亮開嗓門:“怎么還沒睡覺啊,快點快點,好睡覺了啊,小孩睡得晚很不好的,傷身體的,明天要爬不起來了……”
第三位等不及已經(jīng)先上床休息了,一覺睡醒,迷迷糊糊看見她還沒做好,嘆氣勸道:“不要太認真了,馬馬虎虎做就行了,早點睡覺吧?!?br />
第四位接過那張被認定失敗的卡片,再瞟了一眼時鐘,笑著對小朋友說:“明天必須要交的嗎?好吧,擠在一起是有點不好看。沒關(guān)系,我?guī)湍阆朕k法,我們迅速再剪一張新卡片,這次先用鉛筆畫好線,然后沿著線寫好不好?”
如果用情緒ABC理論來分析:這件事的起因A是共同的——即孩子過了睡覺時間,但是第二天必須要交的卡片還沒做好,孩子很氣餒;而四位家長不同的出發(fā)點和教育習(xí)慣帶來了四種不同的處理方式,這四種截然不同的B又會引發(fā)怎樣的情緒C呢?
當時,真實的場景是這樣的,孩子回話:
對第一位,氣呼呼地頂撞說:“你是大王嗎?我才不聽你的!”對第二位,十分不耐煩地打斷了對方的嘮叨:“知道了,知道了,煩死了!”
對第三位,賭氣地反駁:“我沒認真,我是做得最差的?!?br /> 對第四位,好吧,我承認,第四位家長就是我,看著我在新卡片上幫她畫出的線條,小朋友漸漸恢復(fù)了平靜,感激地說:“媽媽你最好了,媽媽我愛你,要是沒有你,我會過得很慘的?!?br />
整個重新制作的過程花費了15分鐘,小朋友那天晚上最終晚睡了半個小時,但是她心滿意足地完成了作業(yè),并且睡覺時情緒平靜而快樂。一周后制作學(xué)校的春游卡片,她沒有求助任何人,自己用鉛筆打上了整齊的線條,一行行拙樸的文字,錯落有致地分布在線條內(nèi)。
我覺得這半個小時的交換很值得。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愛的行動、引導(dǎo)和幫助,而不是空洞生硬的指令、督促或評價,有時候為了心愛的他們做一點小事,營造一份平和的情緒并沒有那么難,你看,只要抱著理解和支持的態(tài)度,稍微調(diào)整一下我們的選項B。同樣一個孩子,即有可能是叛逆的(對第一位)、不肖的(對第二位)、自暴自棄的(對第三位),也抑或是知足而感恩的,秘訣就在于我們怎樣去選擇。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