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又學習了“家校有效溝通基本原則”后,又對家校合作有了新的認識,溝通是一種能力,不是一種本能。本能天生就會,能力卻需要學習才具備。因為我們每天都要與家長和孩子打交道,都需要語言來溝通,通過我們的交流來傳達一個信息,家長就會在明確后來和我們進行溝通,交流,分析孩子存在的不足以及探討解決的辦法,這個前提都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態(tài)度,因為真誠的態(tài)度有利于我們建立一種和家長溝通的愿望,家長有話愿意交流,同時也充滿了自信,交流起來比較融洽,能夠解決一些問題,對一些棘手的問題能達到共識,這也是我感觸最深的一點。其次,溝通要有目標,這一點我很贊成,因為,和家長交流前,教師要所定好目標,交流起來思路清楚,語言得當,家長愿意傾聽,愿意交流,態(tài)度也會很和藹,相反,如果家長和老師在溝通時常常抱怨,自己講的全是肺腑之言,只差把心掏出來給家長看了,可家長還是聽不進去,這就說明你在講道理時沒有設身處地為家長著想,沒有目標,東一榔頭西一棒,沒有使家長真切地感受到你完全是出于善意和關心,因而也就不能打動家長的心?;蛘哒f,家長根本不明白你說了什么,語言交通已形成障礙,家長就會流露出煩躁,不想聽,更不想交流的心態(tài),這樣的溝通就很難。我認為要把溝通建立在真心實意幫助家長、為家長著想的基礎上,以真誠換真心,就能攻克家長的心防,所以,我很贊同閆嵐老師所講的,也很欣賞董進宇提出說話的六大方式,很經典,在今后和家長交流溝通時,先要營造一個和諧融恰的氛圍,把家長當作是好朋友,把教育孩子當作樂事,把家校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使這項工作更加有趣,更加有價值。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