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圩髡?朱清時化學家。四川彭縣人。1968年畢業(yè)于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近代物理系,現(xiàn)任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校長。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所有的人都希望取得成功,但如何才能成功呢?正如魯迅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所講述,一個人是不可能通過讀《如何寫小說》而成為小說家那樣,這個課題也不可能被說得非常具體,因為一個人事業(yè)的成功不可能被歸結(jié)于簡單的幾個要點。
我國已故近代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曾說過:“在人生成功的過程中,需要具備三種因素:第一是天才,第二是努力,第三是命?!瘪T友蘭先生所講的“命”,是一個人所遭遇的社會大環(huán)境,社會大環(huán)境的變化及限定條件是一個人所無法改變的。在參加香港的一次學術(shù)會議時,加州理工學院有個畢業(yè)于臺灣大學、與李遠哲教授是同學的陳長謙教授講了自己的經(jīng)歷:他大學畢業(yè)后到哈佛的化學系就讀研究生,當時分子光譜學很看好,他就選了這個領域,以后的研究、學習都很成功,但卻至今無緣諾貝爾獎;相反,因當兵服役比他晚三年在哈佛的李遠哲正好遇上分子束實驗,在導師的指導下獲得了成功,并因此而榮獲諾貝爾化學獎。他慨嘆自己總是“在錯誤的時間,出現(xiàn)在錯誤的地點,干錯誤的事情”??梢?,一個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機遇。
人們看見了機遇的重要,但又不理解為何一些人運氣好,一些人運氣又不好。一位老教授給我舉了一個例子:每年總有一些魚從海洋回游到江河上游產(chǎn)卵,一只大魚產(chǎn)的卵可以孵化成上百萬只小魚,它們順流而下,回歸大海。剛到???,大部分小魚就會被守候在那里的大魚吃掉,剩下的繼續(xù)不斷地為生存奮斗。一年后還存活并再回到江河上游去產(chǎn)卵的可能只有一、兩只。什么原因使這一、兩只魚能逃過那么多劫難而存活下來?一是它們總僥幸“在正確的時候,出現(xiàn)在正確的地方”,從未成為大魚撲食的對象;二是每當遇到大魚撲食時,它們總能逃脫。前者是不能預見、無法控制的機遇;后者與小魚的素質(zhì)有關(guān),體力更強壯、感覺更敏銳、反應更靈活,即“基因”更優(yōu)良的小魚,更容易存活。人的命運與魚相似而又不同:相似的是它們都既取決于機遇,也取決于自身因素;不同的是人類自身因素起的作用大大增加。
人類文化探索的原動力就是力求理解影響命運的因素和尋找改變命運的方法。人類在有了文化之后,就知道該怎么去創(chuàng)造和抓住機遇,怎樣避免不利。因此,我們有辦法改變自己的命運,那就是繼承和學習人類幾千年文化的積累,學會處于最佳位置去迎接機遇,學會抓住機遇并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具體結(jié)合到我們的青年學生身上來講,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第一,無論是在學生時代,還是以后到工作崗位上,都要誠實、守信用,這樣在社會上成功的機會就會增多。在美國,中國學生的勤奮、優(yōu)秀是很出名的,曾經(jīng)一度是美國很多大學歡迎的留學生,但最近情況有了一些變化:到美國讀書,最容易申請數(shù)學和物理學專業(yè)的研究生,很多中國學生找到了竅門,以讀研究生為名得到獎學金,去了美國一、兩年之后,翅膀硬了,英語好了,就去讀電子、管理、法律,這些做法使美國很多大學都覺得這些中國學生靠不住,不太愛接收這樣的學生了。我覺得這些學生的做法是因為沒有懂得在社會上保持誠實、守信用對他一生的重要性。一旦你做了這種事情,就會在履歷上留下痕跡,以后你在社會上就會失去很多成功的機會。
第二,要善于與人相處、與人交流。首先要學會互相學習。肖伯納曾經(jīng)說過:“兩個人在一起交換蘋果與兩個人在一起交換思想完全不一樣。兩個人交換了蘋果,每個人手上還是只有一個蘋果;但是兩個人交換了思想,每個人就同時有兩個人的思想?!敝挥猩朴谂c人交流、學習的人,才能集眾家之所長,在機會出現(xiàn)的時候,才可能比別人做得好。其次要尊重老師和同學。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是一代人站在另一代人的肩上往前走,學會尊重老師對于取得成功至關(guān)重要,因為你不僅要向老師學習一些知識,最重要的是要站在老師的肩上向前走。再次就是要樂于助人。樂于助人使你在社會上受到歡迎,使你無論在生活、工作中,比較容易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第三,要具備廣泛的知識面和一定的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就是寫文章,口頭表達能力就是寫報告、與人聊天、談話。表達能力要靠平時的積累,一種方法就是經(jīng)常與別人討論問題、談話。現(xiàn)代人因為追求的東西太多,往往忽略了人類幾千年的很多歷史知識,這也是知識面窄的一個原因。我之所以強調(diào)這一點,是因為如果沒有歷史知識,大家對文化的了解只是一個平面和投影,不夠完善,而這些文化正是人類為了改變命運、抓住機遇而取得的經(jīng)驗的積累。
第四,必須重視在社會上的獨立生活能力。現(xiàn)在的很多在校青年學生在家里嬌生慣養(yǎng),到了學校之后才是進入社會的第一步,如果你連獨立生活的能力都沒有的話,將來很難想象能夠抓住機會取得成功。(中國科學院院士 朱清時 來源:《光明日報》)
0
寫得好
相鄰博客
- 隔代教育,不能承受之錯 [2005-11-02 19:18:00]
-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重在習慣養(yǎng)成 [2005-11-02 19:23:00]
- 相同的錯誤 [2005-11-02 20:08:00]
- 人生最好的一課 [2005-11-02 20:09: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