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震云厚重、深沉的情感在小說中表達得酣暢淋漓:人和人能不能對上話?對的話能不能觸及心靈?話,一旦成了人與人唯一溝通的東西,尋找和孤獨便伴隨一生。心靈的疲憊和生命的頹廢,以及無邊無際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隨形地產(chǎn)生了。
由此,我們忽然發(fā)現(xiàn),中國人為什么活的這么累。
精神的痛苦不只是知識分子才有,茫茫眾生中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孤獨與無奈。無法溝通的孤獨感和無所歸依的漂泊感正是中國式的典型孤獨。
如果說西方文化是與神對話,那么中國傳統(tǒng)文化則是與人對話。世上的人遍地都是,這一輩子能跟你說得著的人有幾個?不管是家人還是朋友,一個“說得著、說不著”比“愛情、親情、友情”這些概念還要樸實,還要接地氣。日子是過以后,不是過以前。說到底,人無論如何都要活得明白,生活不過是找一個能說得著的人。到底說還是不說?
說得著的人,一句頂一萬句。
回到家庭,回到社會最小的細胞體,回到父母與孩子,誰更孤獨?
孩子孤獨和累?
是的,孩子是孤獨的和累的。所以,孩子努力制造著聲響和熱鬧,于是,哭喊、叛逆、離家出走,甚至,殺人或者自殺就是他們擺脫孤獨和累的途徑。
父母更孤獨和累?
答案是肯定的!一些父母生活在自己為孩子編制的美夢中,按照自己的價值判斷,根據(jù)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全力以赴地努力“教育”孩子,這樣的父母是孤獨的,因為,這些付出都是父母的一廂情愿,孩子不領(lǐng)情,不道謝。他們和孩子說不著,他們只能自說自話,因此,這樣的父母是孤獨的,身累,但是,更累的是心!
這就是一萬句的孤獨。因為,父母和孩子說不著!
如果父母和孩子能說得著,那么,一句頂一萬句!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