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么一故事,是出自《莊子》的。
惠施和莊子都是魏王的好朋友。
一天,魏王分別送給他倆一些大葫蘆的種子,對他倆說:"你們把這些種子拿去種在地里,會結出很大的葫蘆。比比看,你倆究竟誰種的葫蘆大,到時候我還有獎賞。"
惠施和莊子都高興地領受了,并去種在地里。
為了能種出比莊子更大的葫蘆,惠施非常用心,而且,每天都施肥、除草。莊子的葫蘆就種在不遠的地方,但他從不施肥、除草,只是到時候來看看,見沒有什么異常,就顧自做別的事去了。
過不多久,惠施的葫蘆苗一棵一棵地相繼死去,最后,一棵也沒成活。而莊子的葫蘆苗卻長得格外好,慢慢地,都開花結了果,而且,正如魏王所說的那樣,長出的葫蘆都很大。
惠施覺得很奇怪,就跑來請教莊子:"先生,為什么我那么用心地栽培,所有的苗都死光了,而您從來都不曾好好地管理,反而長得那么好呢?"
莊子笑著答道:"你錯了,其實我也是在用心管理的,只不過與你的方法不同罷了。"
"那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呢?"
"自然之法呀!你沒見我到時候也要去地里轉轉嘛!我是去看看葫蘆苗在地里是不是快樂,如果它們都很快樂,我當然就不用去管它們啦。而你卻不管它們的感受,拼命地施肥,哪有不死之理???"
"這么說來,還是我害了它們?"
"就是??!你的用心是好的,可是,你不用自然之法,怎么可能得到自然萬物的擁戴呢?"
惠施恍然大悟。
由此,我想到了我們的家庭教育,想到在家教中很多父母經常犯"愛心"的錯誤,他們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做一切,過分照顧,過度保護孩子。
成人出于良好的愿望為下一代鋪設了一條充滿陽光和鮮花的大道,希望他們能從這里
開始走向未來的錦繡前程。但這樣往往事與愿違,因為這違背了青少年兒童成長的發(fā)展規(guī)
律。
現(xiàn)代心理、教育、社會科學的研究以及大量的調查表明:家長的"過度教育"恰恰忽視了孩子健康人格的教育和培養(yǎng),也扼殺了孩子創(chuàng)造的靈性,窒息了孩子自主發(fā)展的精神。由此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依附性強,很難具有努力探索以解決問題、迎接生活挑戰(zhàn)的能力。在青少年期甚至在兒童期,就會表現(xiàn)出許多不適應癥,就如我們現(xiàn)在做老師、家長的常常會感覺到現(xiàn)在的獨生子女身上有許多毛?。喝鐙缮鷳T養(yǎng)、倔犟、任性,在家像條龍,在外像條蟲;缺乏獨立生活能力,自立意識差,依賴性大,做事被動、消極、膽怯,顯得十分幼稚,表現(xiàn)出某些不適應年齡特征的行為,出現(xiàn)心理倒退現(xiàn)象;適應新環(huán)境能力差,自私,只求別人照顧,不會關心他人,社會責任感弱,情緒波動大,易走極端等等。忽視了孩子們在探索未知的過程中面對困難、挫折的拼搏是在完善、鍛煉自己。
一位母親為他18歲的孩子傷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兒童問題專家。
專家問,孩子第一次系鞋帶的時候打了個死結,您是不是不再給他買帶鞋帶的鞋子?母親點了點頭。專家又問,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時候,弄濕了衣服,您是不是不再讓他走近洗碗池?母親點頭稱是。專家接著說,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鋪整整用了一個小時,您嫌他笨手笨腳,對嗎?這位母親驚愕地看了專家一眼。專家又說道,孩子大學畢業(yè)去找工作,您又動用了自己的關系和權力。這位母產更驚愕了,從椅子上站起來,湊近專家問:您怎么知道的?專家說,從那根鞋帶知道的。母親問,以后我該怎么辦?專家說,當他生病的時侯,您最好帶他去醫(yī)院;他要結婚的時候,您最好給他準備好房子;他沒有錢時,您最好給他送錢去。這是您今后最好的選擇。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存在著一個非常溫柔的陷阱,就是那些過分庇護孩子的父母親自挖掘的,掉進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剝奪了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機會,從而也失去了長大成人的權力。
綜觀現(xiàn)實,家庭教育的確"呵護"太多,"替代"太多。各種"過度教育"的措施紛紛山籠了,于是,孩子們嘗到棒槌太重的滋味,嘗到了壓力和恐懼下學習的苦頭。金色的童年黯然失色,亮麗的眼睛暗淡無光。這種教育是"無童、無我"的教育,把人當作社會的附庸,把兒童當作成年的附庸,把孩子當作父母的附庸,家庭教育就蛻化為一種"抱著走"、"嚼碎喂"的"包攬"行為。
為了滿足父母"上重點、考名校、洋留學"的要求,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孩子幾乎被訓練成一架學習"機器"。許多家長和老師不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孩子正常的情緒不能宣泄,個性得不到保護。有些聽話的孩子甚至不知自己為什么學習和生活。沒有了"隱私"的孩子,生長得會不健康,而管教過嚴的孩子在接觸社會時常會出現(xiàn)問題。因為在心理上,即使到了20多歲,他們仍沒有"斷奶",缺少自我意識。
過分保護導致如今青少年某些生理、心理機能退化,一些家長一方面在學業(yè)上拼命給自己孩子"加壓",另一方面又為他們在生活上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了很好的條件,這便導致現(xiàn)在的孩子大腦"發(fā)達",四肢無力。在舒適、方便中,青少年人體中的某些機能正在逐步退化。因為他們生活的需要很容易得到滿足,幾乎不用克服什么困難,不用付出,也就沒有發(fā)展。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用于發(fā)展自己能力的機會就這樣被剝奪了。
某單位聯(lián)歡,電話通知一個家有初三孩子的媽媽,對方猶疑了許久,最后說:"還是不去了吧,孩子快期末考試了,學習很緊張,晚上回來需要有人為他做飯、準備夜宵,或許他在學習中還會遇到問題……"
聯(lián)歡會上,另一位媽媽的15歲女兒也正念初三,這正是承上啟下的關鍵時刻,但這位媽媽在聯(lián)歡會上談笑風生,載歌載舞,玩得盡情盡興,有人問她:"難道你就不擔心女兒放學回家沒飯吃,沒有照顧,學習上遇到問題沒人商量嗎?"這位媽媽答道:"她都15歲了,啥不能干!我們家的衣服向來是自己洗自己的,我和他爸爸要是哪天回家晚了,準能吃上女兒做的飯菜。要是哪天早上我們有事必須早起,還指望著女兒叫我們呢!"媽媽的答話中不乏稱贊欣慰之意。
兩位媽媽風格迥異,第一位盡職盡責,為了孩子可以犧牲自己的興趣愛好乃至一切,在孩子的眼里,她的形象可能是令人感動的,需要報答的;但值得贊揚的是第二位媽媽,她拋棄了傳統(tǒng)上的父母與子女一體化的觀念,將子女視為獨立的個體,給他空間,讓子女學習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應該學做的事;并且,在擁有孩子的同時,更擁有自我,媽媽這種輕松愉快的心情會感染孩子,讓孩子從媽媽身上學會在生活中快樂向前。
"一切讓給孩子,一切為了孩子",在傳統(tǒng)觀念中,這無疑是出色的好父母;但在現(xiàn)代教育理念中,這卻是父母所能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為人父母,我們有責任讓孩子懂得,一個人走向社會最終要靠自己,靠自立和自強,要對自己負責;父母、孩子和他人之間是獨立的,人與人之間在追求事業(yè)時、在享受人生時、在給予和接受愛的時候都是獨立的……父母完全可以通過自身事業(yè)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來告訴孩子:什么是真正的愛!
讓我們多學學第二位媽媽,切莫對孩子"愛護過度"!(章劍和 051028)
0
寫得好
相鄰博客
- 培養(yǎng)能說會道的“小精靈” [2005-11-06 12:24:00]
- 獨創(chuàng)性:有益孩子的一生 [2005-11-06 12:25:00]
- 幫助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天龍八步” [2005-11-06 12:30:00]
- 孩子飲食不得當 容易造成腦污染 [2005-11-06 12:34: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