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麗華,中共十八大代表、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同時擔任中華全國律師協(xié)會未成年人保護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北京市未成年人法學研究會會長、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會副會長等社會職務,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長期擔任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等多個欄目的點評專家?!?/span>
“中國90%的父母都不合格”“當前中國教育最大的挑戰(zhàn)在家庭”“當前最可怕的不是應試教育,而是家長們的觀念”……其中諸多觀點在父母看來無疑是一枚枚“重磅炸彈”?!?nbsp;
市面上有關家庭教育的書并不少見,作為一名公益律師,佟麗華這些火藥味十足的論點是否是偏頗的?當今的父母需要反思什么?在家長們越來越維護孩子在學校、社會的權(quán)利時,他們在家庭中的權(quán)利是否得到尊重?孩子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是怎樣的?
“家庭教育的實質(zhì)就是改變父母自己”,改變應該從哪里開始?做父母的真的疼愛自己的孩子嗎?父母有勇氣反思自己的教育嗎?記者就此采訪了佟麗華?!?nbsp;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了
記者:您有個非常鮮明的觀點,“當前中國教育最大的挑戰(zhàn)在家庭”,我們怎么理解這個觀點?
佟麗華:過去這些年來,只要提到反思教育,我們首先一定要提的是應試教育,似乎應試教育是當前中國教育存在的所有問題的罪魁禍首。
我們首先要反思的是,當前還是所謂應試教育那種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時代嗎?我的觀點是,這個時代已經(jīng)過去了。如今,父母以及孩子都有了許多選擇的權(quán)利和機會,盡管絕大多數(shù)孩子還不得不擁擠在那座主要的“橋”上,但很多孩子已經(jīng)在另辟蹊徑,他們中很多人生活得很精彩。當前學校教育的觀念和方法固然存在很多問題,但制約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的首要問題卻是我們所有父母的態(tài)度以及由此形成的整個社會風氣。家長的觀念以及各種不負責任的做法才真正制約了孩子的健康成長?!?nbsp;
所以說,當前這個時代,已經(jīng)到了家長們、整個社會對教育觀念進行反思的時候了。很多父母并未意識到這種形勢的變化,還在盲目地追隨和抱怨。當前最可怕的不是應試教育,而是家長們的觀念,我們?nèi)耘f逼迫孩子要考上大學,尤其是重點大學,我們?nèi)耘f不厭其煩地向孩子灌輸考上大學改變命運的道理,我們?nèi)耘f不顧孩子興趣給孩子報考各種補習班,我們?nèi)耘f堅持讓孩子繼續(xù)上研究生,我們?nèi)耘f目光緊盯孩子的分數(shù),我們?nèi)耘f要求孩子為了所謂高考而放棄休息、鍛煉和興趣……
越來越多的研究已經(jīng)表明:每個孩子出生的時候都有著無限的潛能。教育的基本功能是讓每個孩子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專長,每個孩子都可能被培養(yǎng)成一個相對自己而言有重大成就的人,相對自己而言更加自信、更快樂的人。從父母和社會而言,就是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的興趣,發(fā)現(xiàn)孩子的專長,在日常生活和教育中給予其尊重、激發(fā)和培養(yǎng)?!?nbsp;
記者:你甚至認為“中國90%的父母都不合格”,這是不是個偏激的論斷?
佟麗華:有朋友聊天時說,中國99%的父母都不合格。這句話或許有些極端,但我認為其有很大合理性,不能說99%,當前至少超過90%的父母是不合格的,這也包括我自己。我認為很多父母做的都很不夠,我們有太多需要反思的地方。遺憾的是,父母相對孩子的天然優(yōu)越感讓當父母的常常只會教育孩子、教訓孩子,卻很少反思自己。這是目前中國教育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nbsp;
最近發(fā)生的幾個案件,如李天一案、海南校長帶學生開房案、河南南陽教師性侵女生案等,都折射出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問題。我為什么提出90%的父母是不合格的?因為現(xiàn)在中國很多父母都把目光盯在家庭的小教育上,千方百計地讓孩子上好學校,課余時間上各種培訓班,把希望都寄托在學校教育和培訓班的技能教育,恰恰忽視了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教育體現(xiàn)在哪里?父母應發(fā)揮的言傳身教的示范作用恰恰被父母忽略。我認為這是當今父母需要做的第一個大的反思。
第二個大的反思是,我們都在講社會風氣不好,父母只盯住了家庭的小環(huán)境,缺乏了對社會大環(huán)境的關注。很多父母可能會說,我一個人改變不了社會。如果父母都是這樣的想法,那就會出現(xiàn)一個局面:誰都不肯為建設良好的社會風氣而努力。可是,我們能保證孩子不呼吸有霧霾的空氣,不去面對食品安全、重金屬污染、法治安全等種種問題嗎?如果我們的夢想都是圍繞家庭、個人和孩子,那么我們又如何能解決當前中國社會發(fā)展面臨的問題?所以,為人父母者要反思,在力所能及范圍內(nèi),要為孩子建設一個怎樣的未來世界。
第三個是父母要對孩子的家庭角色進行理性反思,我認為,孩子應該是家庭的過客?!?nbsp;
培養(yǎng)孩子法治意識從尊重其在家庭中的權(quán)利開始
記者:您在如何為孩子建設一個美麗的國家中,特意提到如何為孩子建設一個公平正義的環(huán)境。為什么強調(diào)這一點?
佟麗華:媒體上報道的冤假錯案似乎離我們很遠,但如果沒有法治的保障,權(quán)力就會被濫用,人為的災難不知哪一天就會降臨到我們和孩子身上。只有法治才能保障我們自己和子孫后代的安全和尊嚴。
很多人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法治與孩子的家庭教育有什么關系?是否把問題扯得太遠了?如果說環(huán)境惡化還確實直接關系到孩子健康乃至生命,那么法治距離普通人家太遙遠了,那是立法者、官員、法官、警察、檢察官、律師的事情?!?nbsp;
但多年的經(jīng)驗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恰恰是社會上絕大多數(shù)人對法治的淡漠和疏遠,讓我們自己和孩子生活、成長所面臨的環(huán)境日益復雜甚至惡化?!?nbsp;
沒有法治的保障,各種權(quán)力都可能被濫用;沒有法治的保障,警察也好,法官、檢察官、律師也好,每個人都可能受到傷害;沒有法治的保障,環(huán)境污染、食品安全、教育公平、就業(yè)公平等各種問題都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沒有法治的保障,我們每個人的權(quán)利和尊嚴都可能受到傷害,無論是當官的還是我們普通老百姓?!?nbsp;
權(quán)力濫用不僅會害了自己,也會害了自己的孩子。父母炙手可熱的權(quán)力迷惑了孩子的心靈,在看似優(yōu)越、幸福的環(huán)境中慢慢滋生了驕縱和狂妄。但當父母因濫用權(quán)力走向監(jiān)獄甚至死亡時,孩子也不得不面對這種人生巨變,承受冰火兩重天的截然不同的人生變故,蒙受巨大的恥辱乃至苦難?!?nbsp;
記者:您說到做家長的一個誤區(qū),就是希望孩子的權(quán)利和尊嚴都能得到來自學校、社會的尊重和保障,但在家庭中,卻不知道尊重孩子的權(quán)利?!?nbsp;
佟麗華:我們要反思的是,在家庭中,我們是否尊重孩子的權(quán)利?我們是否培養(yǎng)了孩子的權(quán)利意識?如果做父母的自己都做不到尊重孩子的權(quán)利,孩子哪還敢奢求其權(quán)利受到學校和社會的保障?我們大人哪還能奢求培養(yǎng)孩子的法治觀念?
父母要讓孩子真正獨立起來,就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嚴,這不是父母的恩賜,而是現(xiàn)代法治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就是說,現(xiàn)代法律承認兒童是獨立的權(quán)利主體,孩子們的權(quán)利和人格尊嚴必須得到尊重和保障。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方法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法律賦予孩子的權(quán)利則不同,它是必須給予保障和予以落實的。
培養(yǎng)孩子的法治意識,要從尊重孩子在家庭中的權(quán)利開始。在對《聯(lián)合國兒童權(quán)利公約》進行宣傳普及時,大家常提到孩子的四項權(quán)利,即:生存權(quán)、發(fā)展權(quán)、參與權(quán)和受保護權(quán)。圍繞著這四項權(quán)利,我國相關立法中又規(guī)定了很多具體權(quán)利,如生命權(quán)、身體及健康權(quán)、身心自由權(quán)、姓名權(quán)、隱私權(quán)、肖像權(quán)、受教育權(quán)、與監(jiān)護人共同居住權(quán)、休息娛樂權(quán)、繼承權(quán)、獨立財產(chǎn)權(quán)等?!?nbsp;
在此還需明確的問題是,盡管孩子在家庭中享有法律規(guī)定的各種各樣的權(quán)利,但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和認知能力都比較弱,這注定了孩子需要大人的管理和教育。所以,父母還有一種職責,也可以說是法定義務,那就是要管理和教育孩子?!?nbsp;
記者:可是讓很多人痛心的是,父母對孩子的家庭暴力事件屢見不鮮。
佟麗華:家庭暴力的背后不僅折射出父母教育的無能,更反襯出人性中欺凌弱小的劣性,我們很少見到父母對成年子女經(jīng)常施暴的案例?!?nbsp;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提出,不要做穿西裝的野蠻人。這個提法很生動。我們規(guī)勸父母,不要對孩子實施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nbsp;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曾對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間媒體報道的429起案件進行分析,這些案件呈現(xiàn)出一些鮮明的特點。一是暴力主要來自于父母,父母單方施暴的更為常見。二是家庭暴力在農(nóng)村和在城市的比例基本持平,通常大家認為家庭暴力更多地發(fā)生在農(nóng)村。三是10周歲以下兒童更容易遭受家庭暴力。四是遭受家庭暴力的女童略高于男童?!?nbsp;
平時我們更多關注的是那些針對孩子身體的家庭暴力,但家庭暴力還不僅是指針對身體的暴力。根據(jù)國際社會的共識,對兒童暴力的界定包括身體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和忽視。比如在家庭中對孩子使用粗暴、嘲諷、狠毒、貶損等語言或表情也屬于家庭暴力。有些時候語言或表情的傷害同樣嚴重?!?nbsp;
讓我印象很深的一個故事是:有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孩子,犯了一個不是很大的錯誤,老師也沒有批評他,但這個孩子跟校長說老師打我了,校長問老師怎么打的你?孩子說,他用眼神打我了。這是對父母、老師很大的警醒,一個眼神對幼小的孩子而言也可能就是暴力,并會給孩子留下傷害。
孩子是家庭的“過客”是家庭教育必須正視的事實
記者:孩子是家庭的“過客”,這個想法比較挑戰(zhàn)中國人傳統(tǒng)的家庭觀念?!?nbsp;
佟麗華:中國人歷來重視孩子,認為孩子是一個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相應地,孩子在中國家庭中的角色定位存在3種形態(tài)。第一種形態(tài),孩子是父母的附屬品、財產(chǎn),想打就打,想罵就罵,這也是很多家庭暴力案件的思想和觀念的源頭。比如,最近貴州金沙11歲女童慘遭親生父親“酷刑”,飽受虐待長達5年。我們每年都會遇到這樣的案件。第二種形態(tài),孩子是家庭的主人,家長對孩子極為溺愛、嬌慣,尤其是在經(jīng)濟條件比較好的家庭,由此出現(xiàn)近幾年社會上比較關注的“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現(xiàn)象。這些孩子理所當然地把父母的權(quán)力、利益看作是自己的,李剛案、李天一案都是此類。第三種形態(tài),孩子承載了父母過高的期望,父母把自己不能實現(xiàn)的夢想強加給孩子,給孩子帶來過大壓力。如河南鄭州高二學生殺母案、河南法院院長父女被殺案等案件中,孩子都成為父母愿望的載體?!?nbsp;
這三種形態(tài)都不是健康的、正常的。孩子是家庭的“過客”,這種說法或許冷漠,但這不僅是事實,也是家庭教育必須正視的現(xiàn)實。孩子終究要離開我們的家庭,走向社會去開創(chuàng)他們自己的事業(yè),建立屬于他們自己的家庭。如果孩子早一天意識到這個現(xiàn)實,他們不僅會感激父母的愛和照顧,而且還能夠早些獨立并有所擔當。
孩子是家庭的“過客”,這種觀念會相應地帶來家庭教育的3個改變。第一個轉(zhuǎn)變是孩子是獨立的,必須尊重他們的權(quán)利、興趣、人格尊嚴。從教育角度來說,尊重孩子的興趣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孩子的興趣愛好同樣也是孩子的一種權(quán)利,孩子不是家庭的附屬物,他是獨立的,應該受到尊重。第二個轉(zhuǎn)變是,孩子一定要自理自立,父母要讓孩子正確看待、清楚地理解,父母的成就或財富、貧窮或失敗跟孩子是有差異的。子女成為父母成就、財富的享有者或失敗、貧窮的承受者,那么孩子要么懶散驕縱,以享受父母的成就、財富為理所當然,要么自卑沮喪,小小年紀便嫌棄、抱怨父母無能。所以我們必須從小就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讓他們有能力去尋找自己的工作、賺自己的錢、成自己的家。第三個轉(zhuǎn)變是,孩子與父母的情感不是天賦的,而是處出來的。我認為這非常有針對性。很多父母忽視與孩子的情感經(jīng)營,現(xiàn)在有多少父母跟孩子是很好的朋友,互相尊重對方說的話?當父母的對這一點要清醒?!?nbsp;
孩子的最大利益是父母處理學校糾紛的唯一原則
記者:現(xiàn)在的很多父母都很關注一個問題:如何妥當處理與老師及學校的糾紛?
佟麗華:這些年來,我感覺特別痛苦的一類案件是孩子在學校受到體罰或者侮辱,最后家長和學校因為這個傷害事故出現(xiàn)糾紛,打起官司,孩子最后出現(xiàn)精神疾病。有些精神疾病會困擾孩子的一生。
結(jié)合我多年研究和處理校園傷害事故的經(jīng)驗,就如何妥善處理與老師及學校的分歧甚至糾紛,從四個方面對家長提些建議:
父母尊重老師才能讓學校教育事半功倍。即使老師有時候批評孩子重了,話說得過分了,有些教育方法可能確實不合適,這是常見的。但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要以類似問題為例,引導孩子養(yǎng)成豁達寬容的性格,從正面去理解老師的態(tài)度?!?nbsp;
幫助孩子分擔校園壓力。從孩子邁向幼兒園那一刻起,孩子就開始面臨來自伙伴、老師等各方面的壓力,我們要意識到這種壓力的存在以及這種壓力可能帶給孩子的影響。要特別提醒的是,對孩子在學校面臨的絕大多數(shù)問題,要鼓勵孩子勇敢面對、自己解決。尤其是和同學、老師之間的分歧甚至糾紛,家長盡可能不要介入。父母要和孩子積極溝通,了解孩子的這些壓力,幫助孩子舒緩壓力,引導孩子理性地解決矛盾?!?nbsp;
協(xié)商是解決校園糾紛的最佳方式。即使我們尊重老師,即使我們鼓勵孩子勇敢解決身邊的絕大多數(shù)問題,但不可避免的是,家長有時不得不介入和老師及學校的分歧甚至糾紛。我反對家長到學校大吵大鬧。盡管表面看來父母和孩子的情緒得到了宣泄,也幫助孩子挽回了所謂“面子”,但破壞了孩子和家長在同學、老師心目中的形象,孩子未來也將面臨受到孤立的風險?!?nbsp;
避免幫助孩子維權(quán)過程中的“二次傷害”。假如雙方協(xié)商沒有能夠達成共識,那家長怎么辦?在選擇處理策略和方法時,父母應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強化負面情緒,避免“二次傷害”。尤其是對那些短時間內(nèi)沒能處理完的糾紛,父母長時間在孩子面前表達不滿、發(fā)泄憤怒,這樣一種夸大了的負面情緒傳遞給孩子,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和負面情緒,成為事實上的“二次傷害”,也成為導致孩子出現(xiàn)精神性疾病的重要原因。父母要淡化而非強化問題的嚴重程度,讓孩子盡早釋然而非糾結(jié)于事故?!?nbsp;
與孩子共享有意義的人生
記者:很多人認為,現(xiàn)在的成人社會是庸俗勢利的,如何規(guī)避成人社會對孩子的影響?
佟麗華:我有一次和中國政法大學的一個學生談話,這是個非常優(yōu)秀的學生。她中學以前學習成績一直特別好,她說那時候她有目標,就是好好學習,考第一。但是大學二年級以后,她逐漸沒了目標,她越來越困惑,不知道生活的意義在哪里?!?nbsp;
還有一次,一個北大的女孩告訴我,說每次與大人吃飯的時候,只要她談到法治和理想,往往受到嘲笑?!?nbsp;
當今時代,孩子成長恰恰就面臨著這個挑戰(zhàn)。這個北大女孩的父輩及朋友都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但這些 在政府、企業(yè)某些重要崗位工作的所謂成功人士,自以為見多識廣,參透了人生,看透了萬象。不僅自己庸俗勢利,更可怕的是還誤導了孩子,影響著他們的健康成長?!?nbsp;
做父母的要反思,是否和孩子討論過人生的意義?做父母的自己是否思考過人生的意義?眼下,人們?nèi)找娉绨輽?quán)力、金錢、名利,似乎那就代表了成功,那就是人生的意義。但如果缺乏夢想、精神迷茫、行為不端,那又何談人生的意義?那又能給孩子以怎樣積極的影響?如今討論人生的意義似乎已是一種奢侈,但忽略人生的意義,則會讓我們自己和孩子在迷茫困惑中虛度時日。
我們很多父母不得不參加各種所謂的應酬,但很多時候飯桌上人們是在談權(quán)謀、談功利、談利益,遺憾的是,在家里,很多做父母的毫無顧忌地向孩子講述這樣的生活,這將傳播給孩子一種怎樣的人生感受?
比如一個簡單的問題:我們是否帶著孩子參與過志愿行動?我們做父母的自己是否有公德心?我們是否曾以自己積極的行動影響和教育孩子關心社會和他人?如果我們和孩子都只關注個人私域中的那片狹小的天地,那么將來孩子就很難避免被社會邊緣化的命運?!?nbsp;
最近這些年,我特別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在政府部門工作的官員,一些家庭條件非常好的人士,也都開始關注孩子的公益心和公德心問題,鼓勵孩子多參與志愿行動。很多父母鼓勵孩子到我們這樣的法律援助機構(gòu)來學習,參與辦理法律援助案件,感受法律援助的過程,體會社會上那些最困難、最艱苦的人群的生活狀態(tài)。我認為這是一個良性現(xiàn)象?!?nbsp;
當前中國社會在熱議“中國夢”,在這樣一個轉(zhuǎn)折和變革的時代,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認真地思考一下:我的夢想是什么?我對孩子的夢想是什么?“中國夢”和我的夢想之間到底是怎樣的關系?我們?nèi)绾蝸砟勖癖姷膲粝???nbsp;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夢想,我們不要把自己尚未實現(xiàn)的夢想強加給孩子,我們也不要讓世俗和偏見傷害孩子的夢想。那是一種稚嫩的、沒有加過任何修飾的夢想,那是孩子追求卓越和真、善、美的動力,那是父母和這個國家的希望。(本報記者 趙秀紅)
0
寫得好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