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的課程、三位老師的培訓暫告一段落了,在此之前對自己與孩子的相處、溝通、引導自我認為做得“比較滿意”,經(jīng)過顧老師、丁老師和吳老師的面授后,我覺得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否定自己”,但是同時,通過這次培訓讓我找到了家庭教育的理論基礎(chǔ),讓我開始有意識的、有方法的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我很幸運能夠在孩子的幼兒園階段就有機會參與這樣的培訓,讓我們家長能夠少走彎路,讓孩子在更健康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下成長。
今晚回來針對孩子令家人費心的幾個習慣做了梳理,“在家光腳丫,不穿拖鞋”、“起床后穿衣服不挑剔”、“起床后主動獨立去洗臉刷牙”等,我做了一個表格,并和孩子溝通,每天針對她上述的行為進行評價(執(zhí)行到位的打“√”,執(zhí)行不到位的打“X”),她欣然同意,并提了兩個建議:一是,如果“√”達到5個就獎勵,如果“X”達到5個就懲罰(獎勵和懲罰的內(nèi)容和形勢可以由孩子來確定);二是,在評價表格內(nèi)再增加一項“玩好的玩具自己是否收拾”(當我聽到這第二條的時侯,吳輝老師的一個問題頓時縈繞在耳邊“你了解你的孩子嗎?”一直自我認為孩子還小,還沒有長大,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她比我更了解她自己,這么說是明知故犯),看來和孩子的相處需要“斗智斗勇”的智慧。
這次計劃孩子參與了整個過程的制訂:表格的內(nèi)容、考察項明細、考察后的獎懲、考察的執(zhí)行(她親自去打“√”或“X”)、考察表的張貼等;儼然她是規(guī)則的制定者,她說她會“說話算數(shù)”,我們?nèi)叶荚谄诖⒆訋Ыo我們的驚喜!??!
和一個笑話講的一樣“未經(jīng)過孩子的允許成為了孩子的媽媽;未經(jīng)過專業(yè)的培訓,每天對孩子的行為、習慣指手畫腳“,通過這次理論的學習,我有信心在陪孩子成長的階段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