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申論》考試丟分十大原因分析及簡單對策
(續(xù)一)
(與志愿報效國家而報考公務員的考生說幾句心里話)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 特約研究員
陜西省商洛市平民生存能力交流基地 首席研究員
陜西省商洛市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 普通公務員
盧書民
(2009年6月30日,2013年11月20日再刊)
(二)、對社會漠視
所謂對社會漠視,就是不關心國際、國內(nèi)事件及其發(fā)展趨勢,對關乎國計民生的社會焦點、熱點問題、“五農(nóng)”問題不聞、不問、不思考,一心只想著就業(yè)、成名、成富、成官。豈不知,不關心社會的焦點、熱點問題,不關心國計民生問題,不關愛我們這個社會的弱勢群體,甚或連自己的父母都漠不關心,這不僅僅應對《申論》會出現(xiàn)麻煩,即使在自己未來的社會生活和以后工作中也不會有出色建樹。就了業(yè)也不會有偉業(yè),成了名也是徒有其名,成了富也是一時惡富,成了官也是無術庸官。因為所有的學科,無一不與社會相聯(lián)系,漠視社會的人其實就是對自己前途的漠視。學子朋友們:請您千萬記住:
您平時一旦拋棄了這個社會,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職場江湖”競爭的關鍵時刻到來時,這個社會拋棄您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這就是實實在在的,無情的,很多人一生都不理解的生活邏輯!
例如,對我國發(fā)生的2008-3-14拉薩事件,2009-7-5烏魯木齊事件,南海以及釣魚島紛爭事件,教育質(zhì)量及公平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發(fā)生的與平民百姓息息相關的種種社會改革等問題,特別是對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漠不關心,認為這些都與自己的就業(yè)、前途沒有多大關系,必然會對事件的深層次原因、社會影響、發(fā)展趨勢、應對措施不聞不問,對國家的態(tài)度、黨的態(tài)度、人民的態(tài)度、國際社會的態(tài)度置若罔聞,這樣不僅會在《申論》試卷中針對類似題目回答的不正確,還會在自己漫長的政治生涯中受人愚弄。
再如,就目前建立農(nóng)村社會保障體系問題,國家十分重視,老百姓十分需要,作為國家接班人的當代大學生漠視這樣的問題,無異于漠視自己父母的權利,漠視自己的未來權利,進一步就是漠視國家賴以存在的基礎——人民的情緒。一個對社會問題漠視的年輕人無論如何也不會知道如何認識并處理好這個問題的五種關系,那么在應試《申論》中遇到類似試題必然束手無策。這五種關系依次為:
一是城鎮(zhèn)和農(nóng)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關系問題要處理好。即同等重視、共同發(fā)展、相互協(xié)調(diào)。
二是農(nóng)村社保與農(nóng)村經(jīng)濟發(fā)展的關系要處理好。后者是前者的基礎和條件;前者又會對后者起到促進作用。
三是加大政府財政投入與拓展投入渠道的關系。
四是拓展新保障項目與傳統(tǒng)保障項目作用的關系。土地保障、家庭保障就是傳統(tǒng)保障項目,不能一夜之間取消。
五是建立社會保障體系與改革社會保障體系的關系。例如城鄉(xiāng)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就屬于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改革內(nèi)容。
考生朋友須知,《申論》的閱卷老師根本不可能全文閱讀考生的做答文字,他們只在考題答案中尋找最為關鍵的幾句話,如果沒有則視為“錯誤”,考生洋洋灑灑寫的再多也沒用。
考生如何解決漠視社會這個問題?
首先,要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對人類生命的意義要有一個全面而客觀的認識,并且要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即要關注人類的存在與發(fā)展的意義,理清個人與人群、個人與人類存在和發(fā)展的辯證關系。奧斯特洛夫斯基曾經(jīng)說過:
一個人的生命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慚愧!
這段話曾經(jīng)影響了新中國一代人的生命質(zhì)量,即人生觀。我現(xiàn)在仍然相信能繼續(xù)影響21世紀準備接國家公職人員班的年輕一代大學生的生命質(zhì)量呢!
其次,樹立科學的既符合個人需求又順應人類發(fā)展要求的生活觀。處理好生活的目的、生活的方法,生活與各種社會事件的關系,把握社會事件對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等等。
再次,確立符合人類積極進取精神的學習觀。古人云:“學問是苦根上長出的甜瓜”。學習的目的和方法及其鉆研精神,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一定要處理好學習與就業(yè)、學習與社會存在及發(fā)展、學習與社會事件、學習與應用及生存質(zhì)量之間所存在的千絲萬縷的關系。只有如此,才能將學習上升到最高境界(學習分為六級境界,依次為:A、茫茫四海,不知從何下手:用宋朝晏殊《鵲踏枝》中的詞形容就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翱慈f山紅遍,層林盡染”(毛澤東詞句),千禾萬果皆有用,如何開出上山路?B、理出頭緒,專心致志:用宋代柳永的《鳳棲梧》中的詞形容就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世間最艱苦的事情并不是付出多少體力勞動,而是學習??辞辶朔较?,制定了目標,不用毅力,不專心致志,不可能成功。C、苦盡甜來,情不自己:用宋代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詞形容就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因?qū)W習而收獲,因?qū)W習應用而改變自己的過去,這種結(jié)果又變成了促使學習的動力。“賭博贏錢”還想 “賭”,這是人生存的一種生理效應。D、解決問題,游刃有余:用唐朝錢起的《山花》詩句形容就是:“山花照塢復燃溪,樹樹枝枝盡可迷”。社會梳理學有句名言:方法總比困難多。對于善于學習和運用的人來說,他們面前永遠沒有“不可能”。多大問題或者困難在他們面前總是“小菜一碟”。E、左右逢源,創(chuàng)造輝煌:用唐代劉禹錫的詩句形容就是:“千尋鐵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解決問題、困難的方法多了,自然朋友就多,朋友多,實現(xiàn)自己目標的人力資本就多。F、學無止境,別有洞天:用筆者2002年游蓬萊島感奮詩形容:“苦行萬里醉蓬萊,夢遇八仙飄榭臺; 敢問蜃樓僅此處?彎眉斜指云波開”。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學中用,用中學,學中生,這是生存、發(fā)展原則,也是成功應對《申論》和面試的法則。這個法則如果運用得當,神秘的《申論》和面試真的只不過是一張“紙老虎”而已。
第四,要培養(yǎng)科學的世界觀。對宇宙的客觀正確認識,對人類社會一切事件的客觀分析和理解、概括,是人們處理一切自然社會、人類社會問題的思想和方法基礎,也是應對《申論》和面試獲得高分的基礎,其重要性不可小覷。
第五,不斷修正自己的價值觀。人類存在的價值、人們處理事件的價值、學習的價值、工作的價值,包括回報的價值等等,都應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行修正,以適應社會進步的需要。不善于修正自己的價值觀,應試《申論》也會猶如蒼蠅亂撞,只會嗡嗡鳴叫。
第六,關注國家立法動態(tài)。之所以要把有些行為規(guī)范上升為國家意志,即法律,就是因為這些社會現(xiàn)象已經(jīng)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引起人們的強烈反響,關乎到社會的和諧與否,關乎到社會的進步與否。如果不關注立法動態(tài),猶如政治盲人一般,政治盲人對《申論》的應考能力肯定差,于自己的政治前程也不利。
例如,2007年4月5日國務院發(fā)布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表面看起來與考生沒有什么聯(lián)系,其實聯(lián)系十分緊密。一是反映政府政務平時對社會的公開不到位,已經(jīng)造成了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的影響,社會反響強烈;二是政務公開,任何人都可以了解像公職人員招考之類的信息,不至于把有些平民孩子拒之門外;三是體現(xiàn)了政府執(zhí)政能力的加強,不怕社會了解政務內(nèi)幕,等等。
第七,深層次思考社會事件。對社會事件不僅要高度關注,而且要進行思考,要善于思考,善于分析。這種思考、分析一定要站在政治的角度進行,要達到六個緯度:即高度、深度、寬度、長度、精度、新度。例如對某人腐敗事件(沈陽市公安局副局長張建明落馬)的認識,不僅是個人腐敗,要緊的是長此下去,會損壞黨和政府的形象,削弱黨和政府的執(zhí)政能力,造成社會的混亂,一直到亡黨、亡政。
第八,關愛生態(tài)環(huán)境。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社會主題之一,連老百姓都十分重視了,大學生竟然不知所云。如此,應對《申論》想拿高分無異于獨腿人要與劉翔比賽跨欄一樣可笑。這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包括人文和自然兩方面,關心和愛護,自然就不會對社會產(chǎn)生漠視,就會自然解決好前面陳述的七個問題。
(未完,待續(xù))
附:QQ:1131586869
本博客轉(zhuǎn)自中華家庭教育網(wǎng),原文地址
相鄰博客
- [轉(zhuǎn)]寫給兒子的信 [2013-11-20 16:43:02]
- [轉(zhuǎn)]讓孩子愛上學習 [2013-11-20 16:43:24]
- [轉(zhuǎn)]為小孫子的“多動”傷腦筋 [2013-11-20 16:43:53]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