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天還沒亮,6歲的兒子在抽泣中醒來,體貼的爸爸鉆進兒子被窩,試圖安慰他繼續(xù)入睡。
竊竊私語一陣后就沒動靜了。沒想到兩父子已悄悄起床。
早餐后,兒子把剛才發(fā)生的事都告訴了我。他說他做夢了。
“我夢見多多跟我吵架,我不想跟她吵,但是她又撒謊了不承認,我又不想她老是犯錯又不想跟她吵架,因為吵架不開心。所以我很傷心。就睡不著了?!?/span>
“那然后呢?”
“我就起床想寫封信給多多?!?/span>
“那很好啊,可以試試這個辦法”。
“是爸爸陪著我寫的信,讓你看看”。
“媽媽可以看你寫給朋友的信?”
“你看吧,我寫得很認真?!?/span>
“那先謝謝你這么信任爸爸和媽媽”。
于是我打開紙張,他邊說邊演示,上面寫著“多多”加一個紅色愛心,落款:好朋友楊博韜
信的內容讓我感動,兒子的這種愛心與對友誼的責任感更讓我覺得欣慰!
之后我和兒子討論了用什么樣的方式去幫助好朋友改掉壞習慣,又不傷害她,還能繼續(xù)做好朋友。兒子誠懇的接受了我和先生的建議,帶著滿心希望出門。
兒子的這個小經(jīng)歷,給了我很大的啟示。
學前階段是友誼特性的認知發(fā)展初期。其主要效果表現(xiàn)在互相幫助和沖突解決兩個方面。孩子開始學習著:在遇到問題時或適當發(fā)泄、或情緒自控、或求助成人、或學習接納、或尋找其他途徑等方式來表達立場。
當兩個孩子發(fā)生語言或肢體上的沖突后,不少孩子毫不猶豫選擇向大人“告狀”或者傳達給其他同伴。應對孩子“告狀”,老師或者家長容易給出不太客觀的回應。比如老師很有可能把那個孩子喚來說教;家長很有可能會說:是他不對,明天你別理他了,不要跟他做好朋友了等等。如此做法為孩子的情感發(fā)展帶來了不利影響,也制約了孩子社會交往能力的發(fā)展。首先,孩子也容易形成主觀的、片面的為人處事方式;其次,孩子沒有學會和他人相處;再有,孩子仍然活在自我為中心的世界里。
因此,幫助孩子調整和他人交往的方向很重要,鼓勵孩子尋找友情,更激勵孩子為了友情不斷與他人磨合,學習接納他人的缺點以及樂意用實際行動去感化對方,以我為榜樣,在共同進步的同時讓二人之間的友誼得到升華。
父母教給寶寶維護友誼的方式,是教會孩子做人的必修課。孩子擁有了這種能力與品質,將來更能融入集體與立足于社會!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