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北京有10多名大學生自殺,類似悲劇在其他一些高校也曾發(fā)生。
針對這一狀況,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醫(yī)學心理學教授王麗敏等研究人員,設計并實施了以“生命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健康教育課程改革。
心理危機誘發(fā)輕生
近年來,高校大學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礙等原因不惜傷害自己的案例時有發(fā)生。大學生因心理問題休學、退學的人數(shù)增多,少數(shù)大學生甚至輕生。
沈陽師大心理學教授郭占宇認為,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發(fā)生是由學業(yè)、就業(yè)、戀愛等諸多原因引起的個體心理狀態(tài)的嚴重失衡。心理危機發(fā)生后,常表現(xiàn)為激烈的心理沖突、精神失常等嚴重的心理障礙和行為異常,甚至是自殺、他殺等。
“生命教育”作用不可低估
2005年,哈爾濱醫(yī)科大學選取該校145名二年級選修健康教育課的學生為對象,開設了“生命教育”。
課程主要內容包括生命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心理危機的識別、有效自助、他助與求助等。實施過程中,授課教師以生動、感性的事例,啟發(fā)學生結合自身體驗進行深刻思考。
據(jù)統(tǒng)計,“生命教育”課程實施后,導致學生產生心理痛苦的9項危險因素中,8項出現(xiàn)了下降趨勢。例如,“父母的厚望讓你感到壓力太大”一項,由干預前的10.3%下降到4.8%;“與人交往感到信心不足或緊張”由13.1%下降至7.6%。
“生命教育”應成為必修課
大學生在倫理學、哲學、心理學等課程中雖然也涉及一些有關人生的問題,但接受專門的“生命教育”還是第一次。課后,89名學生在作業(yè)中自述從沒想過或偶爾想過“為什么活著”。
然而,對人生的思考和目標的確立不是幾次課就能解決的,它需要一個長期的探索過程。大學的自由、獨立發(fā)展的空間和開闊的視野,使大學生不得不面對人生的考驗。大學階段仍然是確立人生目標和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最關鍵時期。
王麗敏說,要加強對大學生的“生命教育”,首先應該有掌握“生命教育”技能的高校骨干隊伍。此外,教師還應在“生命教育”科研上下工夫,充分發(fā)揮教學成果在育人中的作用。
【來源:河南日報網-河南日報】
0
寫得好
相鄰博客
- 欲要自已身體健康 從觀察大便去開張 [2006-01-05 00:18:00]
- 眼皮有腫塊是怎么回事 [2006-01-05 00:22:00]
- 冷落孩子不可取 莫讓家庭“冷暴力”傷孩子 [2006-01-05 13:17:00]
- 黑龍江:百余名兒童與家長觀看模型火箭發(fā)射過程 [2006-01-05 13:23: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