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看過《牙仙》這部電影,影片主人公德里克·托馬森是個曲棍球明星,外號“牙仙”,因為他在比賽中可以把對手的牙齒打出來。 因為一次受傷,當這名初風光無限的選手心理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開始變得暴躁。有一天,他嘲笑了一個球場新手,這名新人的夢想被毀滅了。上帝決定要懲罰德里克,被懲罰做一周專門收集小孩牙齒的牙 。在美國有這么個傳說:如果把脫落的牙齒藏到枕頭下,牙仙晚上就會趁他們睡覺時把牙齒拿走,并留下孩子們希望得到的禮物實現(xiàn)他們的夢想??墒窃絹碓蕉嗉议L和孩子不相信這個傳說,德里克很難收到乳牙,為了完成任務,這位明星因此吃了非常多的苦頭,為了說服孩子們相信牙仙的傳說,他在不斷與孩子們的接觸和交往中,他開始發(fā)現(xiàn)這份工作讓他重新找回了失落已經(jīng)到東西——夢想。
我們越來越多的家長,總是打著“愛”的名號,強迫將自己的“夢想”安在孩子身上,總認為“我們知道什么對孩子好”“我們知道走捷徑比較輕松”……按我們的“夢想”去設計去規(guī)劃孩子的人生,把我們認為“好的”“知道的”“熟悉的”自以為是地強加給孩子,這其實是一種變相的要挾,我們在無意中挾持了孩子生命自由,挾持了孩子擁有夢想的權(quán)利。
一匹駿馬在草原馳騁,馬兒媽媽不會告訴它哪兒有危險,你應該往哪兒走,媽媽給它的除了健碩的身軀,就是奔跑的技能。至于草原的遼闊,草原的美,沿途的險惡得馬兒自己去感受。讓我們學習小馬媽媽,放寬心陪孩子一起去感受這個純?nèi)粺o邊的天空大地,用開放的心態(tài)讓孩子學會理性地思考自己奮斗的方向。學著會為了自己的夢想努力打拼,讓夢想成真。做一個陪孩子追夢的人,讓孩子擁有屬于孩子的夢想,慢慢地付諸行動,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