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說“不”,溫柔地堅持》
醉梅原創(chuàng)
家長講述煩惱問題:
我的兒子9歲,讀小學三年級。孩子想要什么就要馬上得到,沒滿足他就大發(fā)脾 氣,一直吵個不停,會讓你也無法做其他事情。比如到書店要買書,我沒給他買,就把我的摩托車推翻在地;在我上班的地方他要打游戲,我好好和他說,再等會, 媽媽還有一點事媽處理完,他就是不聽,就在旁邊一直吵,又推又搡,要立即坐在電腦跟前。平時就算答應他的東西你必須兌現(xiàn),遲一點都鬧得你無法安心,有時連 我生病時都不放過。
了解家庭教育背景:
經(jīng)了解,孩子2歲半前是父母帶,2歲半后到5歲之間由外公外婆帶,媽媽不在身 邊。5歲時要上一年級才接回自己身邊生活。老人由于很寵愛孫子,只要能滿足的都滿足。比如在店里要鬧買玩具,不給他買他就不走,最后老人還是妥協(xié)給他買 了。其他方面也是這樣,他的要求不管合理不合理,最后都是他贏。
家庭教育方式分析:
老人由于隔輩親,養(yǎng)育方式往往是寵愛有加,過度滿足。特別是孩子兩三歲時,不 知道什么該有,什么不該有,不知道世界上并不是什么都能得到的。而老人的輕易滿足,妥協(xié)遷就,讓孩子覺得原來很多東西可以“心想事成”。但隨著孩子年齡的 增長,發(fā)現(xiàn)大人并不是他想象中的無所不能,并不能事事都能滿足的愿望,這時便有了一種挫折感,由于受挫,情緒自然不好,會發(fā)脾氣、會生氣、哭鬧。而大人在 這個關(guān)鍵時刻卻妥協(xié)了,讓步了。在這場“戰(zhàn)爭”中,孩子最終贏得了勝利。在這個過程中,本來有原則的(比如,這個玩具家里有了不能再買),沒有遵守;本來 有界限的(比如你可以哭,但你不能打人),沒有堅守;本來有權(quán)威的(比如要有一點畏懼大人),沒有了權(quán)威。其后果是讓孩子形成這樣一種行為模式:只要我要 的,我就一定要得到;只要我鬧了,我就可以勝利。因而養(yǎng)成了凡要什么就要得到、如得不到就發(fā)脾氣、我非得到不可的不良習慣。導致孩子有肆無恐、任性霸道、 蠻橫無理的個性。
這種行為模式一直延緩到現(xiàn)在。同樣是想要什么就立即要得到什么,否則我會折騰你個不停,直到你答應我為止。
了解家長應對方式:
那么,孩子到了媽媽身邊,媽媽是怎么應對孩子這種情況呢?媽媽說,他要什么我 沒答應時,有時我會講道理,有時騙他哄他,有時狠狠打他,但他心里不服氣,以后還是老樣子。比如他要買玩具,因為上周才買過一個,我就沒給買,他很不高 興,回家后就亂摔東西。我氣得罵他、打他。他的報復心理也很強。有一次,他和他奶奶一起睡時搶被子蓋,我好好說了他,他不聽,我就打他。他于是用手指著我 狠狠地說:“哼,你等著,看我怎么對付你!”我感覺我好失?。?/span>
不良教育方式后果:
孩子在媽媽身邊的處事模式是小時候在老人身邊生活時的延續(xù)。孩子的心理還是象 兩三歲時的心理一樣不成熟、幼稚。如果這種行為模式帶到學校里和社會上,一定會受挫。當他想要而不得時,或是仇恨在心,攻擊對方,報復他人,破壞人際關(guān) 系,或是怨天尤人,虐待自己,不能正確認知,易形成人格障礙。所以,如果繼續(xù)漠視或放任孩子的這種行為,對孩子的成長百害而無一利。
幼兒階段,孩子一般是遵從權(quán)威的,但可惜這個案例中的大人(外公外婆)沒有運 用或放棄權(quán)威;中學階段,也即進入青春期階段后,我們看到很多孩子根本不聽父母的話,我行我素,想怎樣就怎樣,不合我的意我可以離家出走,甚至打父母,這 說明父母完全喪失了權(quán)威。而小學階段,往往是向父母挑戰(zhàn)權(quán)威的時候,如果父母沒有保住權(quán)威,堅持原則,那么,進入青春期后孩子就會陷入管也不是不管也不 是,束手無策、萬般無奈的艱難境地。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權(quán)威,它往往是用在針對孩子不合理需求時需要堅持的原則,需要遵守的規(guī)則。如果我們不守住權(quán)威,不堅持原則,任由孩子隨心所欲,想怎樣就怎樣,或者說,我們在這個時候敗陣下來,那么,輸?shù)舻牟粌H僅是權(quán)威,更是孩子的未來。那么,我們該怎么來做呢?
家庭教育指導建議:
我們假設孩子向媽媽要錢買飲料喝,而媽媽覺得飲料不衛(wèi)生、不同意買為例。媽媽 開始講道理,說飲料沒有營養(yǎng),屬于三無產(chǎn)品,可孩子聽不進去,還在鬧,媽媽被他鬧煩了,于是開始責備他,再不聽,最后動手打他。孩子不服氣,開始摔東西, 甚至打媽媽。也就是說,媽媽的應對方式并沒有起到好的效果,反而點起了孩子的怒火,使孩子更加囂張。
其實在這里,媽媽并沒有真正關(guān)注孩子的內(nèi)心,也沒有用恰當?shù)姆椒▉響獙?。我們可以這樣來做:
1、肯定孩子的需求是一種需要。
如果從孩子自身的角度想,他所有的需求都應該是正當?shù)摹R驗樗幻靼诪槭裁床豢梢再I,他只是需要滿足自己的口欲?;蛘哒f他雖明白也去不理睬這些道理,他只想滿足自己的欲望。滿足,在這里成為暫時的快樂。
媽媽可平靜而不帶情緒地說孩子說:“寶貝,媽媽知道你很想喝這種飲料,但是這種飲料不衛(wèi)生?!比缓髥枂柡⒆樱欠窨蓳Q成吃別的東西。如果孩子同意,則滿足他;如果孩子堅持要那種飲料,則進入下一步——
2、堅持原則和底線,絕不讓步。
講理給孩子講了,如果還是不聽,又哭又鬧,還摔東西,媽媽就要明確地告訴孩子:“媽媽認為這飲料不能買就是不能買。不管你怎么鬧都是沒有用的?!闭f完這話就走開,去做自己的事。說的時候口氣要平靜,要堅決,讓孩子感受到這里面的力量。這是冷應對。
很多孩子之所以要堅持鬧,就是因為知道了鬧有效果——你要是不滿足我,我就摔 東西,我就撒野,我就搗亂!你千百萬不要上他的圈套,因為你一讓步他就贏了,下次得寸進尺。一旦形成這種互動模式最終會讓孩子下次如法炮制。如果這一次你 堅守住了,那么,你就有了權(quán)威,教育也有了效果。下次孩子就明白了:這樣的事媽媽不會讓步的,我怎么鬧也沒用的。
3、事后安撫孩子,接納孩子情緒。
當媽媽沒有答應他的要求時,他會有極大的挫敗感,這可能會有很激烈的反抗,哭 鬧,撒潑等,這我們不妨看作孩子是孩子在宣泄他的負性情緒。一個人的情緒不能被壓抑,需要通過某種途徑宣泄,在孩子沒有找到更好的途徑之前,不妨讓孩子去 宣泄。等孩子宣泄完情緒,冷靜下來后,再進行安撫。
媽媽可以走近孩子,溫柔地對他說:“孩子,剛才媽媽沒答應你的要求,你很生 氣,很憤怒,很難受,是吧?媽媽理解你……”然后,順勢輕撫孩子的肩頭,或擁抱,或遞給孩子一張紙巾都可以。這樣的表達就是接納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知道, 他生完氣,發(fā)完火,媽媽還是一樣關(guān)心他,愛他。除了那件事之外,一切和從前一樣。這就是:愛而不遷就,愛而有原則。
最后總結(jié):
對孩子說“不”,處理好了就不難,只要記住這句話就可以做好:溫柔地堅持。即堅持持原則,溫柔對待。具體就是——
措辭要委婉——不要直截了當?shù)嘏u、責備孩子,找到該肯定的地方先肯定他,再委婉地指出不合理的地方。
語氣要溫和——不要帶著情緒(不耐煩,生氣)對孩子說話,因為孩子可能正帶情緒呢,或許后面他會有“暴風雨”呢。
態(tài)度要尊重——不管孩子的要求多么無理,對他說話時還是要尊重他,平等對待他。做到不打不罵,不生氣不發(fā)火。
事后要關(guān)心——孩子本來就因你的拒絕而不開心了,如果再不給孩子愛,則孩子覺得他不討人喜歡了,你不愛他了。所以,對孩子表達關(guān)心和愛非常重要。要把孩子的問題和孩子本人分開,對事不對人。
醉梅原創(chuàng)
家長講述煩惱問題:
我的兒子9歲,讀小學三年級。孩子想要什么就要馬上得到,沒滿足他就大發(fā)脾 氣,一直吵個不停,會讓你也無法做其他事情。比如到書店要買書,我沒給他買,就把我的摩托車推翻在地;在我上班的地方他要打游戲,我好好和他說,再等會, 媽媽還有一點事媽處理完,他就是不聽,就在旁邊一直吵,又推又搡,要立即坐在電腦跟前。平時就算答應他的東西你必須兌現(xiàn),遲一點都鬧得你無法安心,有時連 我生病時都不放過。
了解家庭教育背景:
經(jīng)了解,孩子2歲半前是父母帶,2歲半后到5歲之間由外公外婆帶,媽媽不在身 邊。5歲時要上一年級才接回自己身邊生活。老人由于很寵愛孫子,只要能滿足的都滿足。比如在店里要鬧買玩具,不給他買他就不走,最后老人還是妥協(xié)給他買 了。其他方面也是這樣,他的要求不管合理不合理,最后都是他贏。
家庭教育方式分析:
老人由于隔輩親,養(yǎng)育方式往往是寵愛有加,過度滿足。特別是孩子兩三歲時,不 知道什么該有,什么不該有,不知道世界上并不是什么都能得到的。而老人的輕易滿足,妥協(xié)遷就,讓孩子覺得原來很多東西可以“心想事成”。但隨著孩子年齡的 增長,發(fā)現(xiàn)大人并不是他想象中的無所不能,并不能事事都能滿足的愿望,這時便有了一種挫折感,由于受挫,情緒自然不好,會發(fā)脾氣、會生氣、哭鬧。而大人在 這個關(guān)鍵時刻卻妥協(xié)了,讓步了。在這場“戰(zhàn)爭”中,孩子最終贏得了勝利。在這個過程中,本來有原則的(比如,這個玩具家里有了不能再買),沒有遵守;本來 有界限的(比如你可以哭,但你不能打人),沒有堅守;本來有權(quán)威的(比如要有一點畏懼大人),沒有了權(quán)威。其后果是讓孩子形成這樣一種行為模式:只要我要 的,我就一定要得到;只要我鬧了,我就可以勝利。因而養(yǎng)成了凡要什么就要得到、如得不到就發(fā)脾氣、我非得到不可的不良習慣。導致孩子有肆無恐、任性霸道、 蠻橫無理的個性。
這種行為模式一直延緩到現(xiàn)在。同樣是想要什么就立即要得到什么,否則我會折騰你個不停,直到你答應我為止。
了解家長應對方式:
那么,孩子到了媽媽身邊,媽媽是怎么應對孩子這種情況呢?媽媽說,他要什么我 沒答應時,有時我會講道理,有時騙他哄他,有時狠狠打他,但他心里不服氣,以后還是老樣子。比如他要買玩具,因為上周才買過一個,我就沒給買,他很不高 興,回家后就亂摔東西。我氣得罵他、打他。他的報復心理也很強。有一次,他和他奶奶一起睡時搶被子蓋,我好好說了他,他不聽,我就打他。他于是用手指著我 狠狠地說:“哼,你等著,看我怎么對付你!”我感覺我好失?。?/span>
不良教育方式后果:
孩子在媽媽身邊的處事模式是小時候在老人身邊生活時的延續(xù)。孩子的心理還是象 兩三歲時的心理一樣不成熟、幼稚。如果這種行為模式帶到學校里和社會上,一定會受挫。當他想要而不得時,或是仇恨在心,攻擊對方,報復他人,破壞人際關(guān) 系,或是怨天尤人,虐待自己,不能正確認知,易形成人格障礙。所以,如果繼續(xù)漠視或放任孩子的這種行為,對孩子的成長百害而無一利。
幼兒階段,孩子一般是遵從權(quán)威的,但可惜這個案例中的大人(外公外婆)沒有運 用或放棄權(quán)威;中學階段,也即進入青春期階段后,我們看到很多孩子根本不聽父母的話,我行我素,想怎樣就怎樣,不合我的意我可以離家出走,甚至打父母,這 說明父母完全喪失了權(quán)威。而小學階段,往往是向父母挑戰(zhàn)權(quán)威的時候,如果父母沒有保住權(quán)威,堅持原則,那么,進入青春期后孩子就會陷入管也不是不管也不 是,束手無策、萬般無奈的艱難境地。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權(quán)威,它往往是用在針對孩子不合理需求時需要堅持的原則,需要遵守的規(guī)則。如果我們不守住權(quán)威,不堅持原則,任由孩子隨心所欲,想怎樣就怎樣,或者說,我們在這個時候敗陣下來,那么,輸?shù)舻牟粌H僅是權(quán)威,更是孩子的未來。那么,我們該怎么來做呢?
家庭教育指導建議:
我們假設孩子向媽媽要錢買飲料喝,而媽媽覺得飲料不衛(wèi)生、不同意買為例。媽媽 開始講道理,說飲料沒有營養(yǎng),屬于三無產(chǎn)品,可孩子聽不進去,還在鬧,媽媽被他鬧煩了,于是開始責備他,再不聽,最后動手打他。孩子不服氣,開始摔東西, 甚至打媽媽。也就是說,媽媽的應對方式并沒有起到好的效果,反而點起了孩子的怒火,使孩子更加囂張。
其實在這里,媽媽并沒有真正關(guān)注孩子的內(nèi)心,也沒有用恰當?shù)姆椒▉響獙?。我們可以這樣來做:
1、肯定孩子的需求是一種需要。
如果從孩子自身的角度想,他所有的需求都應該是正當?shù)摹R驗樗幻靼诪槭裁床豢梢再I,他只是需要滿足自己的口欲?;蛘哒f他雖明白也去不理睬這些道理,他只想滿足自己的欲望。滿足,在這里成為暫時的快樂。
媽媽可平靜而不帶情緒地說孩子說:“寶貝,媽媽知道你很想喝這種飲料,但是這種飲料不衛(wèi)生?!比缓髥枂柡⒆樱欠窨蓳Q成吃別的東西。如果孩子同意,則滿足他;如果孩子堅持要那種飲料,則進入下一步——
2、堅持原則和底線,絕不讓步。
講理給孩子講了,如果還是不聽,又哭又鬧,還摔東西,媽媽就要明確地告訴孩子:“媽媽認為這飲料不能買就是不能買。不管你怎么鬧都是沒有用的?!闭f完這話就走開,去做自己的事。說的時候口氣要平靜,要堅決,讓孩子感受到這里面的力量。這是冷應對。
很多孩子之所以要堅持鬧,就是因為知道了鬧有效果——你要是不滿足我,我就摔 東西,我就撒野,我就搗亂!你千百萬不要上他的圈套,因為你一讓步他就贏了,下次得寸進尺。一旦形成這種互動模式最終會讓孩子下次如法炮制。如果這一次你 堅守住了,那么,你就有了權(quán)威,教育也有了效果。下次孩子就明白了:這樣的事媽媽不會讓步的,我怎么鬧也沒用的。
3、事后安撫孩子,接納孩子情緒。
當媽媽沒有答應他的要求時,他會有極大的挫敗感,這可能會有很激烈的反抗,哭 鬧,撒潑等,這我們不妨看作孩子是孩子在宣泄他的負性情緒。一個人的情緒不能被壓抑,需要通過某種途徑宣泄,在孩子沒有找到更好的途徑之前,不妨讓孩子去 宣泄。等孩子宣泄完情緒,冷靜下來后,再進行安撫。
媽媽可以走近孩子,溫柔地對他說:“孩子,剛才媽媽沒答應你的要求,你很生 氣,很憤怒,很難受,是吧?媽媽理解你……”然后,順勢輕撫孩子的肩頭,或擁抱,或遞給孩子一張紙巾都可以。這樣的表達就是接納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知道, 他生完氣,發(fā)完火,媽媽還是一樣關(guān)心他,愛他。除了那件事之外,一切和從前一樣。這就是:愛而不遷就,愛而有原則。
最后總結(jié):
對孩子說“不”,處理好了就不難,只要記住這句話就可以做好:溫柔地堅持。即堅持持原則,溫柔對待。具體就是——
措辭要委婉——不要直截了當?shù)嘏u、責備孩子,找到該肯定的地方先肯定他,再委婉地指出不合理的地方。
語氣要溫和——不要帶著情緒(不耐煩,生氣)對孩子說話,因為孩子可能正帶情緒呢,或許后面他會有“暴風雨”呢。
態(tài)度要尊重——不管孩子的要求多么無理,對他說話時還是要尊重他,平等對待他。做到不打不罵,不生氣不發(fā)火。
事后要關(guān)心——孩子本來就因你的拒絕而不開心了,如果再不給孩子愛,則孩子覺得他不討人喜歡了,你不愛他了。所以,對孩子表達關(guān)心和愛非常重要。要把孩子的問題和孩子本人分開,對事不對人。
2
寫得好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