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羅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生):“80后”相對來說太平淡,這是幸福,也是不幸。80前的幾代人,他們經歷了許多觸動人心的大事件,尤其是經歷了拷問靈魂、考驗人性的“文化大革命”。
“80后”幾乎都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他們的人生缺少一種親人感情,也缺少一種社會聯(lián)系。這些缺失對他們的性格有很深的影響:不懂得關心他人,不會換位思考,不愿與人分享,甚至很難群居。
現(xiàn)在最為人們關注的“80后”有兩類,一類是貼著“80后”標簽的文學寫作者,一類是走在聚光燈前的新銳影視明星。這兩類人只是“80后”的先鋒,而不是大部隊,“80后”的大部分還在埋頭準備。試想20年后,今天的“80后”明星應該差不多都要沒什么光芒了,他們會早熟早凋。
丁梅(武漢大學通信工程學院學生):“80后”處于未成熟向成熟的轉變期,其中的價值觀及方向感還沒有那么明確,同時也涉世未深,自然沒有那種深刻的滄桑感,但每個年齡層都會有自己的煩惱,應當處在他們的角度來看待那些作品,這樣才能及時發(fā)現(xiàn)我們的教育出現(xiàn)了什么問題。
“80后”作家的作品反映了“80后”對自己的看法。“80后”作家的作品表明“80后”的人思想更成熟,但畢竟是過渡期,其中的思想混沌、方向感不明確。但非“80后”的作家寫的有關“80后”的人就不一樣,思想純真,青春動感,比如《花季雨季》讀后就給人一種輕松、明朗、向上之感。
《奮斗》沒有全面地展現(xiàn)“80后”。也許,看完《奮斗》之后,還不能明白主人公到底在“奮斗”什么;但是,奮斗,年輕人最應該進行的一項活動;奮斗,為事業(yè),為愛情。
馮偉(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研究生):我認為要區(qū)分城鄉(xiāng)的“80后”。農村的“80后”,和傳統(tǒng)的農民區(qū)別不大,無論是生存環(huán)境還是生活理念,因為他們從小的生存處境與教育環(huán)境沒有得到實質性的變化。他們中的很多人沒有上高中,更不用說上大學了,他們一直生活在農村,或者去了沿海,已經轉化為農民工。到目前為止,“80后”作品沒有體現(xiàn)出農村生活,對于城市與農村的關系也少有思考。其實農村孩子進城市,適應期、價值觀的轉變都需要特別長的時間,所以有必要去展現(xiàn)農村學生的淳樸、真誠、善良。
陳小銳(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研究生):無病呻吟不僅僅是“80后”的現(xiàn)象,也許是這個時代的陰影,現(xiàn)在的很多中年作家,也同樣無法擺脫這個陰影。
楊露(華中科技大學中文系學生):“80后”作為一個群體,正在以日益擴大的影響力來作用于現(xiàn)今的社會,他們活在以網絡為主體的世界里,你可以用自私、冷漠來形容他們,但是你不能忽略他們身上某些積極的方面,比如說善良、真誠、努力、奮斗?!?0后”的作家普遍比較個性,他們的作品帶有鮮明的個人特色,比如郭敬明的“偽小資”、蔡駿的懸疑、那多的幽默搞笑……“80后”的作品向讀者傳遞了“80后”這一特殊群體對這個世界的特殊解讀,也許這種認識過于簡單或者說是膚淺,但是我們最起碼從中看到了他們努力探索這個世界及在這個世界存在所需遵從的規(guī)則。
http://www.jiaj.org/?action-viewnews-itemid-52081【曉巖轉】
相鄰博客
- 一對“80后”的現(xiàn)代農業(yè)生活 [2014-01-07 22:02:32]
- 80后父母“奢侈”育兒可取否? [2014-01-07 22:04:19]
- “80后”父母時興新派育兒 [2014-01-07 22:07:1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