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博客被推薦閱讀](http://ajm-engineering.com/images/recommended.gif)
當接受成為習慣
2014年2月10日
“有一個人每天給一個乞丐十塊錢,后來娶了妻子,開銷大了,每天只給乞丐五塊錢,后來生了孩子,開銷更大了,每天只給乞丐一塊錢。有一天,乞丐一巴掌打過去:媽的,你競拿我的錢養(yǎng)活你家老婆孩子?”
這個故事聽起來,像是個笑話,不過每個人都會在不同的角度讀出自己的感悟來。
早就讀到過這個故事,可是今天再讀的時候卻讓我猛然間又想到了那件轟動全國的“機場刺母”案。
“2011年4月1日晚,在浦東國際機場到達大廳,搭乘航班從日本返滬的男子汪某到達不久,就與前去接機的母親發(fā)生爭執(zhí),焦點是關(guān)于學費。當時,汪某從托運的行李中取出一把水果刀,對著母親顧某連刺九刀,導致顧某當場倒地昏迷。汪某隨即被趕來的民警抓獲,同時民警迅速將顧某送至附近醫(yī)院搶救。”
據(jù)介紹,汪某的家庭并不殷實,每年三四十萬元的留學開銷全靠其母每月7000元的收入來支付,家中積蓄耗盡,甚至不得不向親友舉債, 顧女士說,8點半多,她接到兒子后,提議一塊兒出去吃頓晚飯,兒子答應了。當時,母子倆并沒說很多話,“兒子問我為什么這次錢寄得晚。我3月份寄了兩萬元給他,比平時多”,因為“日本地震后,物價都上漲了”。
對于向母親行兇的原因,汪某接受采訪時說:“在機場她還是說沒有錢,甚至說不可能給錢,還說要錢的話就只有一條命了這種話,我腦子一下子空白,沖上去就捅了她?!?/span>
當對愛的接受成為一種習慣時,后果是何等可笑、可悲,甚至可怕。
當前,中國已然進入了獨生子女的時代,似乎哪個時代也沒有像今天的父母這樣,對孩子的關(guān)心、關(guān)愛達到了歷史以來的最高點。以至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類似于“孔融讓梨”這樣的故事漸漸地沒了用武之地。若是趕上個幾代單傳,集全家族之力傾注愛于這個孩子,也屢見不鮮。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現(xiàn)在的孩子就是掉在蜜罐里了!”……于是我們看到太多幼兒園和小學的校門口背著書包的往往不是學生,家里干家務的永遠是年邁的老人或工作了一天的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條寫在《小學生守則》里幾十年的話,在每個學生的嘴里背誦得滾瓜爛熟,卻根本看不到他們真正的實踐過……
“你記得爸爸、媽媽的生日嗎?”……
“你的爸爸、媽媽愛你嗎?”……
“你能體諒到父母的辛苦嗎?”……
“在家里你經(jīng)常做哪些家務事?”……
當這些調(diào)查和話題拋出去后,得到的回應有許多時候是沉默,遲疑,冷漠,甚至反感,因為現(xiàn)在的孩子似乎形成了一個共同的認知----“父母愛孩子,為自己的孩子付出就是應該的,做多少都不為過,我也沒要求他們什么,是他們自己愿意的。”而我們從這樣的認知中,讀不出半點的感恩與敬畏。所以,許多家長們在精心培育著,不懂感恩與責任、自私、以自我為中心、隨心所欲、愛慕虛榮、鋪張浪費的一代新人。
如果我們吃過一種苦的東西,而后又嘗到一種甜的味道,對于甜的感知是那樣的深刻,那種幸福的感受久久地揮之不去,甚至在你的生命中扎下根去。而如果你整天能吃到這種甜甜的味道,即使這味再濃些,相信你也不會有更多的幸福與滿足,因為你的感覺遲鈍麻木了。
或許沒有失去就不會珍惜,沒有磨難就不會有深刻的記憶,而現(xiàn)在又有哪個家長愿意讓孩子受這份苦,遭這份罪呢?
“健全的人格比淵博的知識更重要”,這個樸素的道理似乎任何一個家長都會懂得,但是行動起來卻南轅北轍,舍本求末。想想那位望子成龍的顧媽媽,其遭遇讓人同情,但她導演的又何嘗不是自作自受的“中國式家庭教育”的悲劇呢?據(jù)稱,那個傾注了她全部心血,寄托著她全部希望的汪某留學5年卻從未打過工自己賺過一分錢。
愛是一種情感,會愛卻實實在在是一種能力。如果你所認為的愛給別人帶來的傷害,這種所謂的“愛”與慢性毒藥又有什么區(qū)別呢?作為父母,以你的愛,教會孩子會愛,這是正道,試想一個不愛別人,只愛自己的人將來在社會上又該是一個怎樣的角色,將會獲得怎樣的境遇呢?
接受的同時學會給予與付出,這是家長應該教會孩子的一種基本生活哲學,就好比是一個賬本,有收入,有支出才能平衡。若一味地接受“愛”,讓它堆疊淤積起來,或者變味,或者決堤,或者麻木,或者糜爛。
在第一個故事的后面,有人加了這樣一條評論:“當提供免費服務讓客戶成為一種習慣,這種服務就不再是優(yōu)勢,而是劣勢?!边@是從營銷的角度去理解的,而生活里的愛又何嘗不需要思考與經(jīng)營呢?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