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如“溺水”說起
2014年2月11日
此“溺水”非彼“逆水”。如果把這篇文章讀出來,這樣的區(qū)分是一定要事前交待妥當的。翻開《現代漢語詞典》,“逆水”意為(行時的方向)跟水流方向相反?!澳缢敝秆蜎]在水里。如果我們將題目改成“學如逆水”,大家自然容易理解,因為有句諺語流傳了上千年----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它比喻學習或做事就好像逆水行船一樣,不努力就會退步。而“學如溺水”卻是我對當前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真切感受。
睡不醒的孩子、寫不完的作業(yè),考不完的測驗,背不動的書包,永遠鞭策著的老師,永遠難以滿足的家長……不能不說如今太多的孩子就是處在這樣的狀態(tài)中,他們就毫無選擇的浸在這學習的汪洋之中,神色匆匆,神情麻木,神采盡失。這還是孩子嗎?這還是我們的要的那個孩子嗎?
每當我看到背著書包,低頭行走的孩子們時,仿佛看到了他們在這片汪洋中的掙扎,聽到他們充滿著憤懣與無奈的吶喊……于是,我懷著無比欣喜而又無比痛苦的心情,看到了考試結束后,孩子們撕成碎片的書本從樓頂上如雪片般傾瀉直下,看到了孩子不堪重負寫給補習教師的那封信,看到了孩子被一次又一次考試摧殘后沉沉睡熟的樣子。也懷著無比復雜的心情,看到了被喻為象牙塔的大學之內,及格萬歲甚至頻頻掛科的孩子們,看到了沉迷于網絡和戀情的他們,看到了年輕人不應有的世故與圓滑。這些又怎能不讓做為家長和教育者的我們警醒、深思呢?
傳統(tǒng)的文化當中一直傳遞著“書上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頭懸梁、錐刺股”、“梅花香自苦寒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思想,一種“成功”即“幸福”的價值觀念,讓孩子在家長與社會的挾持中遭到綁架,而這樣的成功得來的往往是一瞬間的感覺,一種滿足,快樂的感覺,一種如釋重負般的輕松,而此前需要付出和承受的是無盡的壓力和焦慮,甚至付出了健康與生命代價。
人若掉進了水里,不沉下去的方式只有拼命地掙扎,而這樣掙扎的目的也只有一個,就是能把頭露出水面呼吸新鮮的空氣,以延長或保全自己的生命。如果這片水域是廣闊無邊的,人們在拼命掙扎后,把頭露出來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或許還沒來得及吸上第二口,就又得沉下去,于是一輪又一輪的掙扎在不斷地繼續(xù),以換來一次又一次地露出水面呼吸。就這樣,人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掙扎在水里,享受空氣的時間極其短暫,循環(huán)往復,周而復始,承受痛苦與折磨,直到精疲力竭。
這與當前孩子們的狀態(tài)或許多人的生命軌跡又何等的相似?一個一百分,一次三好學生,一次考試通過,考入象征著成功的大學,找到讓人艷羨的工作,賺到一筆書目可觀的錢,在單位里當上一官半職……而當我們實現了這些目標,從短暫的快樂中醒來的時候,問問自己,真的幸福嗎?
學生和成人一樣,沒有目標自然是不行的,而為了這些目標,并且把目標當成了學習和人生的終點時,我們仿佛忽略了對于過程的關注與體悟,享受學習,享受人生,享受生命帶給我們的每一次感動,不然可能直到你離開人世前的那一刻里,還會有下一個目標沒有實現。
愛學,樂學的孩子才能健康地發(fā)展,愛生活,享受生活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追求目標、追求成功的同時學會在路上享受學習與生活,這樣的人生才充滿陽光與青草的味道。
相鄰博客
- 相伴 [2014-02-11 05:24:19]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