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西安市某人才市場上,一對80多歲的老人拄著拐杖替孫子找工作。老人稱孫子能力不錯,但因性格內(nèi)向暫時失業(yè)在家。拋開大學生就業(yè)難這個老話題,單就耄耋老人為孩子找工作一事,再聯(lián)想到家長過度溺愛孩子而引發(fā)的諸多社會問題,“中國式家長”一時間成為反思家庭教育的網(wǎng)絡熱詞。
一味遷就、縱慣溺愛,看似是對孩子“完整的愛”,其實會間接地延緩孩子的社會化過程。在古代,中國人的育兒理念暗含著一種樸素的“防老”需求,父母對孩子的關愛始自襁褓而終于長大成人。而現(xiàn)在,父母的關愛似乎更加漫長,甚至包辦了孩子的整個青春。當“防老”變成無休止的“啃老”,這直接影響了孩子的自立能力和健康成長。中國的年輕人應該明白,溫室終不是久留之地,越挫越勇才是生命的意義和方向。
與中國父母試圖對孩子“包辦就業(yè)”不同,英國的家長在這個問題上卻顯得格外謹慎。在英國,大學生畢業(yè)時都會收到一本就業(yè)指南。在這本書中,注冊心理師丹尼斯·泰勒提醒父母不要“過度幫助”孩子,并對家長提出了15項“做與不做”。泰勒的理由是,如果父母把孩子照顧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孩子哪還會出去找工作?
培養(yǎng)孩子在挫折面前的防御能力和免疫能力,這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對父母而言,基本思路就是要做到“放手”去愛。“放手”并不是不管不顧,而是要恰當?shù)靥幚砗?/span>“喂奶”和“斷奶”的節(jié)奏與關系,背后反映的其實是對孩子無言的鼓勵和磨煉。相應地,尊重孩子的獨立意識,克服孩子的依賴心理,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能力,強化孩子的勞動習慣,鼓勵孩子的獨立決策,這些都構成了“放手”去愛的基本路徑。“自己的事自己做”,這既是個體融入環(huán)境必須經(jīng)歷的社會化過程,也是個體在人群中識別自我、發(fā)現(xiàn)主體性的心理認知過程。
“放手”去愛,其實就是教給孩子“學會生存”的能力。“學會生存”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特別強調的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一個人的社會化過程,就是從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化過程。其中,培養(yǎng)個體的自立能力和判斷能力是個體社會化過程的必備條件,也是“學會生存”的重要內(nèi)涵。
在孩子的社會化過程中,家庭教育的重心是在日常生活中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自立能力,并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中。這些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并不是強行灌輸,也不是主題先行,而是建立在強大的心理認同和生活方式維度上,因此更容易進入心理認知的深層結構。
讓孩子學會獨立,這不單單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培養(yǎng),更應該作為一種基本的價值倫理,內(nèi)化在孩子的意識深處和行為深處。在西方的家庭觀念中,孩子學會自立自強,這是孩子對父母非常重要的回報。在美國,獨立意識和獨立人格是美國價值的一部分,具體表現(xiàn)為對個體主義價值倫理的普遍尊重。在中國父母這里,讓孩子深刻認同并實踐“自己的事自己做”,不僅有助于提高孩子快速融入社會的適應能力,也有助于強化孩子在實現(xiàn)集體命運過程中的個人責任感。
轉自中國教育報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