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7
在以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為己任的武漢大學老校長劉道玉看來,對學生學習課本知識能力的過度開發(fā),必然會抑制他們在其他方面的能力發(fā)展。保持名列前茅要用掉孩子太多的精力。
南方科技大學創(chuàng)校校長朱清時非常贊同劉道玉的觀點。他說,數(shù)學大師陳省身生前為中科大少年班題詞就是:不要考100分。朱清時解釋說,原生態(tài)的學生一般考試能得七八十分,要想得100分要下好幾倍的努力,訓練得非常熟練才能不出小錯。要爭這100分,就需要浪費很多時間和資源,相當于土地要施10遍化肥,最后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都被磨滅了。
六成家長認為孩子該學的就是書本知識
據(jù)一項由河北省辛集市、湖南省常德市、江蘇省吳江市、常熟市830位中小學生家長參與的調(diào)查顯示:六成的家長認為:孩子該學知識就是數(shù)學、語文、外語這類書本上的內(nèi)容。上小學和中學的時候,孩子就該學對升學和考試有用的內(nèi)容;上大學后孩子就該學對就業(yè)有用的內(nèi)容。其理由是孩子的精力有限、自制力、控制力有限,該學的還學不完呢,何來時間學習那些一時還用不上的。其余近四成家長則贊成孩子可以學一些“沒用的”。在他們看來,凡是對孩子身心健康有益的、能夠豐富孩子自身的、孩子感興趣的、能夠提高孩子綜合素質(zhì)的內(nèi)容,雖然與書本知識的學習無關,與升學無關,但可以讓孩子終身受用的都應該學。然而,同樣是這些家長,當讓他們對贊成子女學點“沒用的”的方式進行選擇時,選擇“靈活機動——看孩子學習以外有沒有時間”的家長占了58.07%;選擇“精神支持——說說而已”的家長占38.94%。只有16位家長選擇了“大力支持”。作為父母,究竟該不該讓孩子學點“沒用的”。其實,社會早已經(jīng)給出了答案。
“第十名現(xiàn)象”值得反思
曾被人們廣泛流傳的事例是,一度擔任過美國能源部部長的朱棣文,在上學時常常是旁騖較多,成績一直在十名左右徘徊,而哥哥朱筑文則一直保持班級第一。然而工作之后,朱棣文當上教授時哥哥是副教授,朱棣文獲得諾貝爾獎時哥哥才當上正教授。在我國,浙江省杭州市天長小學教師周武早已將這一現(xiàn)象稱之為“第十名現(xiàn)象”:小學期間前幾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學乃至工作之后,會有相當一部分會“淡出”優(yōu)秀行列,而許多名列第十名之后的學生在后來的學習和工作中,竟會出人意料地異軍突起、表現(xiàn)出色。教育首先必須了解孩子成長究竟需要什么如何看待孩子究竟該學什么?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才是無用的?這取決于每一個家長培養(yǎng)自己孩子的教育理念。它決定了父母對孩子的期待程度以及教養(yǎng)方式。有什么樣的理念,就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行動。如果家長認為孩子興趣很重要,那么即便條件不好,也會盡力為孩子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在今天,對經(jīng)濟的考量,儼然成了眾多父母對子女在讀書、升學、留學等方面的基本依據(jù),這讓不少家長把對孩子的未來,幾乎都押在了對所謂好成績、好專業(yè)的追求上了,自然無暇兼顧對那些沒用的東西的認識和探索。如果說教育就是要以人為本,那么,我們首先必須了解孩子成長究竟需要什么。對于孩子而言,一切有益其健康成長的東西就都是“有用”的。孩子的本性是玩耍、夢想、好奇和探索,那么,所有跟玩耍、夢想、好奇和探索有關的東西都應該是“有用”的。然而,現(xiàn)在的許多家長連一點發(fā)呆的時間和空間都不給自己正在讀小學、上中學的孩子,每天用作業(yè)和各種班把孩子的時間填得滿滿的。孩子只能起床學習,上床睡覺,累得連做夢的能力都喪失了。沒有自由哪來思想,沒有探索哪來成就感。如此長大的孩子在遭遇不成功的人生時,自然很難做到隨遇而安。
當初的“無用”,也會成為未來的“有用”
北京亦莊實驗小學校長李振村在寫給《當代教育家》雜志2013年第一期的卷首中,引述了三個至今還能讓他非常感慨的事例:20世紀70年代,韓國一個小女孩,某日忽發(fā)奇想,跟爸爸說:我想學中國話。爸爸問為什么?女孩回答:感覺好玩!爸爸很開明:好玩就學唄。于是,這個女孩就四處找人學中國話。左鄰右舍議論紛紛:中國這么窮,跟韓國連外交關系都沒有,學中文有什么用?這樣的父母對孩子太不負責任了!如今,中國成了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當年的小女孩已經(jīng)為人妻為人母,做了全職太太,在家照顧著三個孩子。金融危機爆發(fā),有一天丈夫突然失去工作。做太太的愁得一夜未眠,忽然想起自己的一技之長:會說中文!立刻發(fā)出求職申請,很快收到了五家公司的面試通知。不久,她就攜全家到上海一家韓國公司任職了。其實何止這個韓國的女孩,連續(xù)15年成為美國首富的比爾·蓋茨在上學時也曾讓父母傷透了腦筋;還有達爾文,也曾是個小時候不務正業(yè)的孩子,看螞蟻窩,捉蝴蝶,研究臭蟲,就是不愿學習。父親氣急敗壞,認為他“除了打鳥、養(yǎng)狗、捉老鼠外,有用的事一樣都不會干,將來會丟全家的臉”??墒?,達爾文就是從這些“打鳥、養(yǎng)狗、捉老鼠”的“無用”事情中,成就了一番偉業(yè),改變了人類對生命進化的認識。由此不難聯(lián)想到現(xiàn)在我們身邊的教育,已經(jīng)徹底遠離了“無用”。孩子的每一節(jié)課,每一份作業(yè),老師和家長的每一句教誨,幾乎都指向了一個目標:讓孩子學習“有用”的東西!什么是有用的東西?將來能幫助考上更高一級學校的東西,能夠幫助謀取高薪職業(yè)的東西……結果,我們的孩子,從小學開始,全部的生命時光就被各種各樣的作業(yè)、訓練所淹沒和充塞,他們的一呼一吸,一言一行,都在為了“有用”而努力著,忙碌著。中國可憐的孩子,大概是世界青少年群體中最“忙”的一族了。
因而,李振村指出,一個從小沒有享受過自由、閑暇的孩子,長大之后怎么指望他們產(chǎn)生什么思想、智慧、個性?孩子從小被控制得越嚴,長大后興趣愛好就會越少,自主性就會越差。這樣成長起來的人,很難擁有幸福的人生。
本博客轉自中華家庭教育網(wǎng),原文地址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