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間的交流障礙:
我要走進你的世界,你不讓;
要你走進我的世界,你不來。
……
孩子的心事不告訴你,你能教育孩子?
孩子的痛苦不告訴你,你能教育孩子?
孩子的困難不告訴你,你能教育孩子?
……
你說話,孩子不聽,你能教育孩子?
你的至理名言,被孩子當成耳邊風,你能教育孩子?
你苦口婆心,孩子心煩、反感,你能教育孩子?
……
順暢的親子溝通,是家庭教育的基礎;
沒有順暢的親子溝通,就沒有家庭教育的基礎。
要教育子女,先要能與子女溝通;
要能與子女溝通,先要掌握與子女溝通的技巧。
1 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理智”的父母
人到十一、二歲,便開始了性生理和性心理的發(fā)育,女孩有了月經(jīng),男孩開始遺精,男孩女孩都開始有意無意地關注異性,愿意甚至渴望與異性交往;再往后,便進入了性成熟,具備了結婚生育的條件。
在刀耕火種的社會,進入性發(fā)育和性成熟年齡的男孩和女孩,通常也達到了社會成熟,即已經(jīng)掌握了刀耕火種的謀生技能。具備刀耕火種的謀生技能,意味著能夠養(yǎng)家活口,有戀愛、結婚、生育的條件。由于性成熟和社會成熟幾乎同步,父母們不僅允許孩子們談情說愛,還會幫助他們選擇配偶,籌辦男婚女嫁的物品,以便“早栽秧早打谷,早生孩子早享?!薄诘陡鸱N的社會,青少年沒有“早戀”的問題。
隨著社會進步,社會成員必須具備的生存技能越來越多,越來越難,達到社會成熟的年齡越來越晚……在要求高學歷的現(xiàn)代社會,社會成熟要比性成熟晚許多年,學業(yè)上一路順風的人要在22歲后才能拿到學士學位,要在28歲以后才
由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孩子們愿意甚至渴望與異性交往;而要“先立業(yè)”,孩子們就必須專心致志地學習,千萬不能談情說愛,一旦墜入情網(wǎng),學業(yè)必然半途而廢,美好的前程也就付之東流。這是一對矛盾,也幾乎是一條規(guī)律。
這一對矛盾,困擾著青少年:談情說愛,幾乎是一種本能,要集中精力學習,是一種理智,本能和理智,勢不兩立;缺乏人生經(jīng)驗的孩子,被本能和理智所分裂,不知如何是好;處于矛盾漩渦中的孩子,特別需要父母的理解、支持和指導……
今天的父母曾經(jīng)也是青少年,也被本能和理智所分裂,也不知如何是好;也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支持和指導……事過境遷,今天的父母,不再受到本能的牽制,一面倒地成了“理智”的俘虜。在他們的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凡是早戀的,沒有一個不半途而廢,沒有一個不在未來的競爭中落伍。由此,孩子一進入中學,父母們便開始嚴密地監(jiān)控,禁止孩子與異性交往。
“愿意甚至渴望與異性交往”是性生理和性心理發(fā)育、成熟的反映,是事物的規(guī)律,因此,宜疏不宜堵。如果父母不明白這一點,一定要用自己的嚴格管教來更改這一規(guī)律,結果必然是事倍功半,甚至適得其反……父母只能在家里不準孩子接異性同學的電話,卻無法阻止男女同學在學校中交往;父母只能偷看孩子的筆記本,卻不能偷看孩子的心,父母只能嚴管一時一事,卻不能天天嚴管,事事嚴管。父母違反規(guī)律地嚴格管教,只能讓孩子感到煩惱,讓孩子對父母關閉心扉。孩子對父母關閉心扉,是最危險的: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缺乏生活經(jīng)驗,在面對人生的種種困惑時,需要與父母交流,需要得到父母的指導;如果沒有與父母的溝通,得不到父母的指導,亂闖蠻干的孩子最容易犯錯誤,甚至會“一失足成千古恨”。
除了談情說愛以外,男女同學之間還有正常的交往。如果父母對男女同學之間的交往一概禁止,首先會讓自己的孩子在同學面前“沒面子”;其次會“此地無銀三百兩”地提醒孩子,甚至會促進孩子有意識地去與異性同學交往。
今天的許多父母只知道“不準與異性同學交往”,卻忘記了當年他們也曾喜歡關注異性同學,喜歡甚至渴望與異性同學交往,特別喜歡議論某一個男同學與某一個女同學的事……忘記了過去,他們便不能理解自己的孩子,不能與孩子溝通,不能為孩子出謀劃策。他們甚至浪費了自己的成功經(jīng)驗。
【分析】青春期的孩子,必然會關心“性”,青春期孩子的父母,要求孩子只能關心學習,不能關心“性”;青春期的孩子關心“性”,就像饑餓的人關心食物,青春期孩子的父母,要求孩子不能關心“性”,就像酒足飯飽的人要求饑餓的人不要關心食物一樣,是飽漢不知餓漢饑。
一位強迫孩子的母親
小東的母親有音樂天賦,也渴望做音樂家——學音樂,悟性高、肯吃苦、進步快,小學、初中、高中,都是校樂隊的積極分子和臺柱。小東的外婆,不僅觀念陳舊,認為吹拉彈唱是下九流的職業(yè),不是良家子女干的工作,還固執(zhí)倔強,堅決反對女兒報考藝術院校,胡攪蠻纏,活生生地讓小東的母親壯志未酬。
離開藝術,走入市井生活,母親既沒有市井生活的天賦,又不愿意委屈自己去學習她生性厭惡的應酬,一個追求陽春白雪的人走入下里巴人中,自然會感到隔隔不入,自然不會因如魚得水而不斷地發(fā)展自己:越是懷念自己未能如愿以償?shù)乃囆g,越是不能適應市井生活,越是不能適應市井生活,就越是懷念未能如愿以償?shù)乃囆g。糾纏于矛盾的母親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獲得相應的成熟與成功,而是原地踏步不前,并逐漸落后于那些未曾被自己放在眼中的下里巴人。主觀與客觀上的落后,使小東的母親在現(xiàn)實的社會競爭中感到自卑,害怕與人相處。相比之下,家庭變得越來越重要,只有在家庭中,在關心家人的時候,她才感到安全、自信。由于自己的落后與未能做藝術家有關,由于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克服自卑以追求優(yōu)越”,母親便把自己的遺憾和對成功的渴望轉嫁到小東的身上。
小東三歲半時,全家便節(jié)衣縮食為小東購置了鋼琴,請來了專業(yè)教師,一切都按專業(yè)訓練辦。
與母親相反,小東喜歡槍棒,不喜歡藝術。
讓不喜歡藝術的孩子學藝術,常常會費力不討好,事倍功半。
小東不認真練琴,母親就以罰跪懲罰小東。在多子女時代,“油鹽出好菜,棍棒出好人”或許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手段,在獨生子女時代,“油鹽出好菜,棍棒出好人”絕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小學四年級,聰明的小東、厭惡鋼琴的小東,想到了一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辦法:他把小便排泄在水杯里,雙手遞給母親。
母親憤怒地吼起來:你怎么能這樣?
小東憤怒地回答:我不應該讓您喝小便,您為什么要我彈鋼琴?
【分析】青菜白菜,各有所愛:父母喜歡的,孩子不一定喜歡,父母不喜歡的,孩子也許會喜歡;
父母喜歡的,不要強求孩子也喜歡,父母不喜歡的,不要強求孩子也不喜歡。
水盆實驗: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取三個水盆A、B、C,分別加入攝氏0度的涼水、攝氏20度的溫水和攝氏40度的熱水,讓水溫保持恒定?,F(xiàn)在,請你將左手放入A盆中浸泡,將右手放入C盆中浸泡,5分鐘后,同時將左右手從A盆和C盆中取出,再同時放入B盆中。雙手放入B盆中后,你的體驗一定是:左手感到B盆的水是溫暖的,右手感到B盆的水是冰冷的。
水盆實驗說明:就B盆中的水而言,手的感受與水溫的關系既不是完全主觀的——手的感受完全不受B盆中的水溫影響;也不是完全客觀的——手的感受完全決定于B盆中的水溫;而是相互的——手的感受既受制于B盆中的水溫,也受制于手進入B盆前的皮溫。再深刻一點說:左右手是帶著經(jīng)驗來感受B盆的水溫的。
……
對于同樣的一盆水:
自己的左手和右手,感覺不同;
左手的感覺是真實的,右手的感覺也是真實的;
左手不能否定右手,右手也不能否定左手;
左手不能順從右手,右手也不能順從左手。
對于同樣一盆水:
自己的左手和右手,感覺不同;
左手的感覺是真實的,右手的感覺也是真實的;
左手要否定右手,右手不答應;
右手要否定左手,左手不答應;
左手要順從右手,是自欺;
右手要順從左手,也是自欺。
對于一件事情:
張三和李四的感受,會有不同;
張三的感受是真實的,李四的感受也是真實的;
張三不能否定李四,李四也不能否定張三;
張三不能順從李四,李四也不能順從張三。
對于一件事情:
張三和李四的感受,會有不同;
張三的感受是真實的,李四的感受也是真實的;
張三要否定李四,李四不答應;
李四要否定張三,張三不答應;
張三要順從李四,是自欺欺人;
李四要順從張三,也是自欺欺人。
父母和子女對世界的感受,類似于左右兩只手對B盆中的水溫的感受:
父母感受到世界的這一面;
子女感受到世界的那一面。
父母看到的世界,是父母看到的世界;
子女看到的世界,是子女看到的世界;
父母眼中的世界和子女眼中的世界,是兩個不同的世界。
我們都有被人誤解的經(jīng)歷:
被人誤解時,我們感到委屈,孤獨,憤怒;
被人誤解時,我們會關閉心扉,什么也不想說;
被人誤解時,我們會疏遠對方。
我們都有被人理解的經(jīng)歷:
因為被人理解,我們感到溫暖,有助,心心相??;
因為被人理解,我們愿意打開心扉,暢所欲言;
因為被人理解,我們愿意親近對方。
別人誤解我們,是因為不能換位思維,不能站在我們的角度看問題;
別人理解我們,是因為能夠換位思維,能夠站在我們的角度看問題;
我們誤解別人,是我們不能換位思維,不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
我們理解別人,是我們能夠換位思維,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
母親看到的世界,是母親看到的世界;
孩子看到的世界,是孩子看到的世界;
母親眼中的世界和孩子眼中的世界,是兩個不同的世界;
要想與孩子交流,就得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2 關愛孩子,不要講條件
要我關愛你,就得聽我的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人到中年的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小學階段的孩子,就已經(jīng)摸透了母親的觀點、原則,知道做那些事情能讓母親高興,能獲得各種獎勵,做那些事情會惹事生非,會受到懲罰。因為投其所好,孩子的言行舉止,完
在
如果家庭教育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如果家庭教育就是“是非分明、獎懲分明”,天下就不會有淘氣的孩子和苦惱的父母了。
進入中學,孩子遇到的問題多起來……有許多問題,按小學的經(jīng)驗處理,行不通;能夠處理問題的方法,又不符合母親的觀點、原則和想法。真是進退兩難。為了不招惹母親,孩子想了一個兩全的辦法:陽奉陰違——當著母親是一套,背著母親是另一套,說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保持沉默,保持距離——不說話、不回答、不見面……
孩子的變化,讓
問題出在哪里?
有條件的關愛,實質上就是父母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孩子。
和天下的許多父母一樣,
如果父母的價值觀是謬誤,就會陷孩子于兩難:聽從謬誤難,失去父母的關愛也難。
天下的孩子,都渴望獲得父母的關愛……如果父母的關愛,是有條件的關愛……為了獲得父母有條件的關愛,孩子只能選擇陽奉陰違,保持沉默,保持距離。
本博客轉自中華家庭教育網(wǎng),原文地址
相鄰博客
- [轉]沒有傘的孩子才會努力奔跑 [2014-05-09 14:58:02]
- [轉]新時期如何做家長 [2014-05-09 15:00:28]
- [轉]親子溝通(2) [2014-05-09 15:01:04]
- [轉]父親給孩子的備忘錄 [2014-05-09 15:01:32]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