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突出:簡潔堅持勝嘮叨
一棵小樹苗開始了它的成長歷程,其實,它的需求并不多:陽光、空氣、水,在普通的土壤中,它就能夠茁壯地長成參天大樹。而有些所謂的“園丁”,為了人們“觀賞”的需要,卻將小樹苗栽種在溫室里,或是讓其蝸居在精致的花盆中,給它高級的“營養(yǎng)”,讓它按照人們的意愿去生長。也許這樹苗會長出奇特怪異的形狀與風姿,成為異常美艷的盆景;但是,它可能永遠地失去了它寶貴的自然美和應有的生存壽命,它成了人們畸形審美觀的可憐犧牲品。
每個孩子也像小樹苗一樣,應該給他自由的空間和時間,他就可以正常地成長和走向真正的成熟。小樹苗不會說話、沒有思想,只能任人擺布。但孩子可是會說話的,并且是有著生動的思想和主觀意識的。作為父母,如果忽視了與孩子的情感上的經常溝通,就可能會犯下大錯,像上述的園丁一樣,將孩子培育成自己心目中的“盆景”,那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9歲的小鳴上小學四年級了。在父母心目中,小鳴是個懶惰、粗心、頑皮的男孩,他有足夠的聰明,可就是不用在學習上,成績僅為中等;小鳴參與同學打架,上課又不守紀律,被老師多次“請家長”。更嚴重的問題是:小鳴與父母的對抗,他不僅對媽媽的反復教誨無動于衷,而且對爸爸的批評和打罵敢于頂撞:“你打人違法侵權,我要去法院告你!”
當父母帶小鳴來到家教咨詢中心時,筆者與小鳴和他的父母分別進行了交談。小鳴的父母說明了如下情況:孩子從小被爺爺奶奶寵愛,給慣壞了;小鳴比較爭強好勝,總要與別人比個高低,所以常會陷入打架、欺負別人的事情;小鳴學習上進心缺乏,成績不穩(wěn)定,學習不夠自覺,做作業(yè)磨蹭、錯誤多,總得父母檢查督促,所以,不敢讓他再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了。
小鳴的說法卻和父母有很大差異,他說:“爺爺奶奶和我們住在同一個樓,我們在五層,他們在二層。我很愿意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他們特別愛我,從來不會打罵我,總是表揚我的優(yōu)點。
一二年級的時候,我的學習成績比現(xiàn)在好多了??墒?,父母總是對我的成績不滿意,又怕我被慣壞了,他們常和爺爺奶奶鬧別扭,非讓我住父母那邊。其實,爺爺奶奶都是中學老師退休的,特別有學問,經常給我講故事,讓我看了很多有趣的課外書,教育我做個好人。
我也會幫他們干活,買報紙、買牛奶、遛狗、掃地、倒垃圾和刷洗自己的鞋襪,我都做得很好。至于和同學打架的事,都是因為我看不慣那些大個子欺負別人,我愛管閑事,打抱不平;可是,老師卻不公平,凡是參加了打架的,都會被批評懲罰,也會請家長……
自從去年到了父母這邊,父母什么都不讓我干,可是,我一下學,媽媽就沒完沒了地嘮叨我,總是說我這不好、那不好,弄得我很煩,都沒心思做功課了。爸爸工作很忙,他脾氣也不太好,發(fā)現(xiàn)我一點小毛病就打罵我! 所以,我常常跑到爺爺奶奶那里,不愿意見父母……”
看來,小鳴和父母之間缺乏情感上的溝通是主要的問題。親子溝通產生障礙的原因很多,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親子溝通的主要障礙――
一是反復嘮叨,不得要領:嘮叨是精神“噪聲”,父母對孩子缺乏全面、準確的判斷和評價;
二是情緒惡劣,斥責批評:負面的情緒和過多注意孩子的缺點,容易導致教育態(tài)度偏頗;
三是放大弱點,缺乏尊重:孩子有各種弱點很正常,但放大了就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四是單向命令,忽視互動:沒有互動就不是教育,父母的主觀認識和單向命令沒有意義;
五是孩童無語,父母失敬:孩子被剝奪說話的權利,父母就會喪失權威和被尊敬的地位;
六是家教無奈,代溝深重:父母束手無策,親子之間情感不能對接,代溝便成難越鴻溝。
現(xiàn)今被父母“強行塑造”的孩子,最后可能有三種截然不同的后果:第一種是順從、馴服的所謂“聽話好學生”,但可能一生都是別人的“馴服工具”,不會有多大的作為。第二種是走向犯罪深淵的“逆子”,他必然是對父母的不孝之子;同時,他多半也會鋌而走險,不擇手段地追逐名利,就像他幼時曾經用各種手段對抗父母一樣。第三種則是桀驁不馴的勇敢叛逆者,他日后必須遇到“伯樂”,或是有高人指點,才可能成為社會棟梁之材……
家庭教育,其實不是什么很復雜的事情,從無私的愛出發(fā),多多傾聽孩子的心聲,與孩子一道學習和成長,就可以做稱職的父母。上述小鳴的個案給我們的啟發(fā)是:父母應學會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簡潔是一種溝通的智慧,重點突出,堅持不懈會有顯著效果。
一個孩子的成長,就像任何莊稼、植物一樣,是有“農時、季節(jié)”的變化的,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需求,不可錯過節(jié)氣,不可誤了耕耘、除草、施肥之農時。所以,有專家說:育人是“農業(yè)生產”;這是非常有道理的。因而,在這里為父母們支招如下:
1.認真觀察,有的放矢不落空。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問題,最好建立記錄孩子情況的“成長日記”,通過冷靜地觀察和分析,制定有針對性的教育策略和具體措施。
2.平等交流,細水長流是真功。若父母堅持每天與孩子平等交談15~20分鐘,長此以往,細水長流,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好父母應該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的。
3.簡潔明確,心有靈犀一點通。對孩子的要求應該具體、明確,最好在一二個月內只提一二個要求,讓孩子自己說出目前可做到什么,如何去做,這樣比家長的許多生硬要求更奏效。
4.重點突出,精打細磨育習性。少年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有研究者證實,21天左右可能培養(yǎng)孩子形成一個好習慣,而10歲之前是關鍵期。例如,對小鳴可從培養(yǎng)自覺學習習慣開始。
5.知書達禮,自我教育大效應。與孩子形成經常的情感溝通的習慣,不僅有利于了解孩子的真實情況,而且可以啟發(fā)孩子的“自省”習慣,自我教育的效應大大勝過別人的督促檢查。
6.持之以恒,親子互動成上品。對孩子永遠要有信心,并不斷與他互動,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無希望,也不要令他感到父母對他沒有辦法,辦法總比問題多,堅持不懈,必成人才。
親子之間的情感溝通,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間能夠心平氣和地說話,無論說什么,能夠天天愿意說話,就是一個很大的成功。所以,與孩子溝通,絕非僅僅是為了督促孩子搞好學習,學會與人溝通,是一輩子的事情,關系孩子未來的事業(yè)發(fā)展、家庭幸福。
父母是孩子成長的引路人,要幫助他成為一個社會有用之材,就從親子之間的良好情感溝通開始吧!
本博客轉自中華家庭教育網,原文地址
相鄰博客
- [轉]信任無價 [2014-05-09 15:13:00]
- [轉]親子情感溝通系列 [2014-05-09 15:13:18]
- [轉]一只無功勞的田鼠 [2014-05-09 15:13:39]
- [轉]讀人要讀出好處 [2014-05-09 15:13:54]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