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帶女兒去小區(qū)曬太陽。因為是周末,大多數(shù)寶寶都被爸爸媽媽帶去公園了,小區(qū)里帶寶寶散步的大多是老年人。女兒到小區(qū)后主動去找?guī)讉€小姐姐扎堆了。其中一個小姑娘手里拿了一個類似磨牙棒的零食,女兒湊過去想要來吃,可小姑娘立刻拒絕,快速地跑掉了。我見狀,就對女兒說我們?nèi)ツ沁叀皩懽帧卑?,想轉(zhuǎn)移她的注意力。誰想小姑娘的奶奶大動肝火,生氣地說“給小妹妹,怎么這么小氣?!闭f著就撿了一根樹枝做出要打小姑娘的樣子,然后去追小姑娘。我慌忙解釋不用不用,她不給就算了,說完蹲下和女兒說說悄悄話,并沒有留意小姑娘的奶奶在做什么。突然間,奶奶拿著小姑娘剩下的半截甜棒來到女兒面前,說“給,吃!”我嚇了一跳,說“阿姨,既然她不愿意就不要強迫,這樣違背她的意志對她傷害多大啊?!毙」媚锬棠陶f“那怎么行,這么小氣,每次出來就是不讓人,真讓我丟人?!蔽艺f:“阿姨,您的孫子兩歲左右吧,這時候的孩子都是這樣,她在形成物權(quán)的概念,正在區(qū)別“你的”“我的”。您這樣強迫,她會對所有權(quán)很混亂的,以后當別人侵犯她時,她也不會保護自己?!笨晌业脑挶荒棠檀直┑卮驍唷八純蓺q多了,我們這個孩子就是欠打,一打完,什么都好了。”我后面又說了很多,可奶奶根本不聽我說完。顯然,小姑娘被強行分享后,心里久久不能釋懷,把氣都撒到我女兒的身上。女兒在地上走著玩耍,那個小姑娘幾次過來故意要撞女兒,還帶著一副惡狠狠的表情。我看著覺得很難過,一個天真的女孩居然眼神里充滿了仇恨,但也無能為力,只能抱著女兒走了。
家長都希望看到一個擁有分享美德的孩子。可分享必須是建立在尊重孩子支配自己物品權(quán)利的基礎(chǔ)上。結(jié)果,很多家長教育孩子要學會分享,卻沒有尊重孩子“支配自己物品”的權(quán)利。
其實,對于一個兩三歲的孩子,“自私”是孩子構(gòu)建自我意識的必經(jīng)之路。他們正在努力區(qū)別什么是“我”“我的”“我的東西”。這也是自我形成的基礎(chǔ)。如果連“我的”這個概念都沒有,就更談不上建立自我,就不會懂得我們擁有什么,我們可以支配什么,我們該對什么負責,我們就無法發(fā)展責任心,也不能有效地保護自己的資源。因此,我們應(yīng)當盡力保護兒童“所有權(quán)”的建立和發(fā)展,讓他們確認自己的“財產(chǎn)”不會受到隨意侵占。
孩子只有確認什么是“我的”、什么屬于自己之后,才能逐漸意識到什么是他人的,把自己跟其他人的物品分開。在平時的生活中,家長就可以和孩子建立規(guī)則:對自己的物品有支配的權(quán)利,別人的物品要經(jīng)允許后才能拿,公共的物品先到先得,后來者等待。幫助孩子遵守“輪流”“等待”等規(guī)則。比如家里的物品,哪樣是爸爸的哪樣是媽媽哪樣是孩子的,都厘清權(quán)屬。孩子的玩具,衣服絕不強行借或送給他人,一定要征得孩子的同意。父母的房間,孩子也要征得父母的同意才可進入。
如果孩子一時沒有學會分享,萬不可給孩子貼上“自私”“小氣”的標簽。或者威脅孩子“以后沒人和你玩”。這樣反而會讓孩子感到巨大的壓力,更擔心自己的東西被別人突然搶奪,越發(fā)的不會分享。如果周圍人有開玩笑說孩子“小氣”時,也要幫孩子耐心解釋,消除旁人因善意但不當?shù)摹岸骸睂⒆拥呢撁嬗绊憽?/span>
當孩子構(gòu)建起自我意識后,就可以建立我、你、他的關(guān)系,分清什么是“我的”,什么不是“我的”,而后才能在反復的社交活動中,逐漸體會到分享的快樂。
那些經(jīng)常被冠以“小氣”之名的孩子,或者被強迫分享的孩子,或許有一天會真的變得小氣,徹頭徹尾不懂得分享了。其實這不是孩子的錯,是家長沒有尊重他們,把他們逼向了“小氣”。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