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至今還很懷念小學的語文課堂。她說,在語文課上,大家不僅爭著發(fā)言,同學之間、師生之間還經常發(fā)生啟人心智的辯論??上У氖牵现袑W后她幾乎再也沒有遇到這樣生機勃勃的課堂,而老師也常常因為學生不愿發(fā)言備感挫折。
我問女兒為什么小學的語文課堂不一樣?她想了想說,其實李老師接手我們班語文課的時候大家也不怎么愛發(fā)言,但是李老師特別能夠發(fā)現學生的優(yōu)點,比如某個同學在周記上寫了兩個藝術字,他覺得很漂亮,就讓那個同學寫在黑板上供全班同學欣賞。
我不知道這位讓女兒非常想念的李老師是出于本能這樣做,還是學過心理學,知道按照心理規(guī)律去組織教學。但是毫無疑問,一個老師懂得心理學,并且在與學生打交道時善于運用心理學,肯定會得到更多的雙贏——學生更加積極主動,老師也更有成就感。
其實不少老師在讀師范時也學過教育心理學,可是那些體系化的理論,到了實際中常常被忘得一干二凈。
或許是有感于這種荒謬吧,華東師大出版社請北師大的劉儒德教授編著了一本小書,叫做《教育中的心理效應》。
教授教育心理學的劉教授在寫書時,也很懂得怎樣讓老師們吸收這些知識。他們篩選了64條心理規(guī)律和效應,每篇正文前都有一個經典的實驗、故事或問題情境,用來激活讀者原來的知識經驗,喚起他們探究的興趣。所以,對老師們來說,這些看似很玄的心理學知識,很容易就和自己的實際工作掛上了鉤。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老師都是特別認真負責的,他們希望學生能取得好成績、健康成長,可是使了很大的勁兒,效果卻并不理想。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很多老師的努力是違背心理規(guī)律的。
比如很多老師都喜歡布置大量的作業(yè),認為只有反復練習才能掌握所學的知識。殊不知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表明:人接受任務、信息和刺激時,存在一個主觀的容量,超過這一容量,人就不愿意認真對待這些任務了——過量的作業(yè),不僅達不到教學的目的,而且還會適得其反,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
再如老師們每天都要用到的表揚、獎勵、批評和懲罰,是不是也常常事倍功半呢?讀讀這本書中的“禁果效應”、“南風效應”、“霍桑效應”、“扇貝效應”、“圖形—背景現象”,你就知道增加學生的積極行為,減少學生的消極行為,原來竟有那么多的訣竅!比如一位老師巧妙地運用“禁果效應”(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會激發(fā)人們更強烈的探究欲望)達到教學目的。一次上新課的時候,他對學生說:“我這里有一道難題,本想讓你們做一做,可連我都沒做出來,看來你們就更難了?!焙脦讉€學生立刻請求老師把題寫在黑板上。老師裝作無可奈何的樣子寫了題,全班同學都忙碌起來,不一會兒,一半同學舉起了手。當學生清晰地說出解題思路時,老師故意裝出甘拜下風的樣子說:“同學們,你們真了不起,看來這堂新課你們自己就能學會,有沒有信心?”學生的回答當然是“有”!
我相信,懂得心理學的老師越多,“兢兢業(yè)業(yè)”培養(yǎng)學生厭學的老師就越少;懂得心理學的老師越多,聲嘶力竭說教又毫無效果的老師就越少;懂得心理學的老師越多,只有挫敗感沒有成就感的老師就越少。因為,教育和心理的超鏈接,才能有效地促進人的成長——畢竟,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的學問。
(劉儒德等 )
0
寫得好
相鄰博客
- 不能不了解的九種心理現象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2006-07-27 14:25:00]
- RE: 不能不了解的九種心理現象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2006-07-27 14:33:00]
- 與孩子“共同”成長 [2006-07-27 19:08:00]
- 培養(yǎng)孩子有計劃地管理金錢 [2006-07-27 19:17: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