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孩子厭煩些什么
多年前,曾向不同年段的中小學生了解:在家和學校,你最煩心的話有哪些?你煩心的事有哪些?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因為各人的體驗不一樣,對世事的認識水平與角度有差別,然而結果還是讓我大開眼界。
多數(shù)學生說,在家里,雖然說話可以隨便一些,父母有些話還是會傷到自己,而且隨著不斷重復,有些話刻骨銘心:
“你看人家某某某,上學期班上第八名,這一回考試一下子跳到第二名了!”
“好吃吧?考上××中學,天天有雞吃!”
“你要好好讀書,爸爸媽媽今后的生活就全靠你了……”
“從現(xiàn)在起就一步也不能錯:一步錯,步步錯!”
“無論如何,這兩門課不能低于90分。”
“買這臺鋼琴花光了家里的存款,還欠了不少債;你如果再不好好練,當初還不如買張大桌子放東西呢!”
“不要聽你們老師講什么‘理想’,他能讓你出國留學?”
……
在學校,一些教師說話不夠莊重,一不留心也會傷害學生,有些話體現(xiàn)的是落后的教育觀,有的則僅僅是語言表達粗俗。這些話,也很傷學生的自尊,如:“我們班有些同學的學習拖了全班的后退”;“有些同學不該到這里(指本校)來讀書的,應當?shù)?span>××學校(低一層次的)去混混”。
家長偶爾認真的談話被孩子記住的有:
“沒關系,考得再差,你也是我兒子”;
“你的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只要你快樂,我們就開心”;
“你總得去做點什么事,一個假期,不要整天游來蕩來的”;
“十五歲了,你總該有件自己喜歡的事,不想讀書也無所謂,哪怕學個手藝也行”。
學生最煩心的事有:父母沒事到學校挨個找老師打聽自己的學習情況;在家里每天把一些話重復說兩遍以上;本來想把一些有趣的事告訴他們,沒想到他們聽完了一點反應也沒有。在課堂上,難得鼓起勇氣想發(fā)言,手舉起兩次,老師像是沒看見;非常認真地考慮好了,到辦公室找老師說說心話,可是老師在和同事聊天,三言兩語就把我打發(fā)走了。……
學生在家里,就是孩子;孩子到學校,則是學生。為什么在家里不把孩子當孩子,在學校不把學生當學生,我想,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正確的教育意識。家庭是情感的港灣,沒有風險,孩子在家里想傾訴,需要有傾聽者;同樣,在學校,也需要有朋友,朋友是老師和同學,他能信賴的朋友越多,他越是有幸福感。家長和教師,要理解他們的渴望,要時時想到:有時候,其實他們只需要一點點關懷,就能避免很多悲劇。
在家里,父母放下手上的事,和孩子說說話吧,因為這是你的兒子,這是你的女兒,你的話,會讓他記住身后還有一個家;在學校里,老師們能不能放慢腳步,暫時放下手上的工作,給學生一點微笑,聽聽他們的傾訴呢,因為,這個地方是“學校”啊。
本博客轉自中華家庭教育網(wǎng),原文地址
相鄰博客
- [轉]人生真正的快樂 [2015-02-10 18:23:29]
- [轉]學生有選擇不優(yōu)秀的權利 [2015-02-10 18:24:15]
- [轉]用了8年時間,我終于回答了孩子三歲時的提問 [2015-02-10 18:25:24]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