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輸在家庭教育上》
山東濟南家庭教育志愿者學習第三期讀書沙龍報道
---歷下區(qū)甸柳第3期
山東濟南家庭教育志愿者學習甸柳第3期讀書沙龍學習的目的旨在喚醒家長來學習家庭教育,改善孩子的生存環(huán)境,幫助家庭走向和諧,改變一個家族的命運。沙龍活動自開展以來,得到了中華家庭教育指導師閔行團隊和濟南市歷下區(qū)解放路博杏霖中醫(yī)館的大力支持。家庭教育學習沙龍采用了《不輸在家庭教育》這本書為讀書教程,家長輪流讀書,針對書本發(fā)言的方式進行學習。分享者不抱怨、不指責,緊緊圍繞書本找到書中的精華和感悟最深的語句進行陳述,聽者不點評不建議,仔細聆聽伙伴的感悟,在學習中引起共鳴,吸取書本的精華,進而觸動內(nèi)心,改善行為,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素養(yǎng)。 指導師學習以現(xiàn)代家庭教育專業(yè)化網(wǎng)絡課程學習分享和指導師團隊建設。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感動于5月3日的讀書會,有一位母親在孩子熟睡后,抱著孩子跑了幾站路來到了讀書場地。近幾天一直自責的是,因為那天很多的讀書家長們因為種種原因不能參加讀書會,都向我請了假。我一人來到了讀書場地等了十分鐘后,見沒有家長朋友來,未堅持一人讀書,也就離開了,而就在我離開沒有多久,那位懷抱小孩的母親來到了讀書場地。事后我得知這一情況,心中難免有些自責,同時我也是勉勵自己:以后,若讀書沙龍只有我一人,我也要堅持將書讀下去。讀書點,大家不來,我也在。
沙龍策劃支持:中華家庭教育網(wǎng)家庭教育指導師-----山東濟南歷下團隊
沙龍主持人:管慧年-家庭教育指導師
沙龍時間:2015年5月10日周日14:00-16:00
沙龍地點:濟南市歷下區(qū)解放路博杏霖中醫(yī)館
學習內(nèi)容:《不輸在家庭教育上》第23卷
1、孩子的“生氣宣言”,您解讀了嗎?
2、爸爸媽媽:我可以去你家作客嗎?
3、您的孩子活在哪層快樂?
4、許多家長說,我的孩子不好好吃飯,您的方法正確嗎?
沙龍學習,以集體學習的方式,讀書的形式,讓父母們重新進入課堂,目的就是:共同學習、促進、自省、提高!指導師沙龍學習為了讓自己成為孩子的育人專家做準備。
以下是幾位參與學習的精彩分享:
分享一:
很多人都說中國教育是刻板的教育,功利性教育是首位,傳統(tǒng)的德育教育位居其后。其實我們家長在聲討當前教育的弊端時,也應反思一下不良家庭教育對孩子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
?你給孩子制造了多少麻煩?一文中列舉的種種麻煩,其中有些可能是家長的無心之舉。但恰恰就是這些我們不以為然的言行,對孩子起了一定的滲透作用。假如在日常生活中家人之間不懂得謙讓、互相指責、謾罵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會種下粗魯、不懂得包容的種子?,F(xiàn)在小學生口不擇言,出口成臟,對某些事情推卸責任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這難道不能反射出他們的家庭環(huán)境嗎?還有一些家長存有不良嗜好:沉迷于網(wǎng)絡游戲、酗酒、徹夜打麻將等等陋習。孩子長期處于這種家庭環(huán)境,孩子接受的不是學習的熏陶,家長的“言傳身教”就能發(fā)揮其巨大作用,復制成另一個小小的你。
針對以上我們某些家長的言行,即使孩子在學校剛剛接受了公德理論教育,家里父母的言傳又給孩子洗了腦......
所以我們家長在摒棄學校教育的功利主義的同時,也應努力提升自己,優(yōu)化孩子的家庭環(huán)境,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分享二:
對于孩子來說,我們要從小培養(yǎng)孩子樂觀向上的精神,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但是怎么做呢?今天讀了<不輸在家庭教育上>“你的孩子活在哪層快樂中”,了解到了快樂的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竟爭式的快樂
所謂竟爭式的快樂,即一定得我比你強,這樣才快樂,否則就痛苦。比如自己的孩子考上了中山大學,這本來是一件很好的事,值得開心,但只要聽說別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北京大學,你的快樂一下子就消失了,轉而恨自己的孩子為啥不如人家的孩子爭氣。
第二個層次:條件式的快樂
所謂條件式的快樂,馬丁納說,這里除掉了竟爭的成分,這是很客觀的快樂,你要一個條件,只要這個條件得到滿足,你就會很快樂。譬如你的愿望是掙多少錢以獲得經(jīng)濟上的自由,當這個愿望實現(xiàn)后,你很快樂,而不會沉浸在比爾.蓋茨比我有錢多了的痛苦之中。
第三個層次:無條件的快樂
無條件的快樂,處于這一層面的人,不需人外界的任何條件,就能感覺到快樂與祥和,這是很美的狀態(tài)。要想獲得這種快樂,我們都需要學習。
通過以上三個層次,可以看得出,竟爭式的快樂只是最低層次的快樂,而我們正在享受竟爭式的快樂,孩子們是我們實現(xiàn)這一最低層次快樂的工具。
那我們又該如何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呢?
首先,對孩子不要過于嚴苛。對孩子來說,從小就需要一個寬敞的地方釋放一些不良情緒,比如苦悶、痛苦、委屈等等,如果家長無法包容他們的錯誤,不接受他們的情感,那么時間久了,孩子就會隱藏自己的真實情感,即使在家里他們也會缺乏安全感,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
其次,不要事事要求孩子”聽話”。太多聽話的孩子不一定就是身心健康的,這類孩子常常會看父母的臉色行事,從而克制自己的想法和情緒。
家對于孩子來說,應當是舒適溫暖的,尤其對于那些學業(yè)繁重的孩子而言,家應該是讓孩子身心得以放松和休息的地方。我們要讓孩子在這里享受到無條件的快樂,能讓孩子感受到家給他們帶來的快樂與祥和。在改變不了應試教育追求竟爭式的快樂情況下,就讓家成為孩子情港上的港灣、消除煩惱的歸屬地。
撰稿人:管慧年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