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把自己也變成孩子,走進他的世界,和他融成一片。
2.和孩子密切相處,從他的語言及行為中了解他的想法、喜好和內(nèi)在需要。
3.注意孩子的反應(yīng)與態(tài)度。在和孩子說話時,不要急不可待,要仔細地把他的話聽完,了解他的想法及立場。
4.體會孩子的感受。當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家長不能一味地告訴他“沒關(guān)系,堅強一點”,“這沒什么好難過的”,這會讓孩子覺得家長一點都不能體會他的感受。若家長能以同情和理解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適時地給予親情慰藉不能一味地告訴他“沒關(guān)系,堅強一點”,“這沒什么好難過的”,這會讓孩子覺得家長一點都不能體會他的感受。若家長能以同情和理解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適時地給予親情慰藉,就會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5.了解孩子的發(fā)展,不要盡說些他無法理解的話,或提出他達不到的要求,讓他覺得苦惱、苦悶、無趣、無奈、壓力大。
6. 認真回答孩子的每一個問題。要了解其真正含意。例如孩子問:“媽媽,你要不要去買菜?”其實這個問題的真正意思可能是:“媽媽,我想要吃什么菜。”假如您理解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說:“你想吃什么菜?媽媽去買”,孩子聽了必定會很高興。
7.避免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趕快……”“你真傻”,“你太讓我失望了”等帶有指揮、命令、警告、責備、拒絕等負面意義的語氣說話。
8.經(jīng)常變換新鮮的話題,引起孩子的興趣,充實孩子的生活經(jīng)驗。親子對話的題材,家長可以帶領(lǐng)孩子觀察、接觸身邊的各種各樣事物,乃至一花一草一木……都可以成為談話的內(nèi)容素材。相信這總會比那些老生常談的“今天你過得好不好?”“快樂不快樂?”更吸引孩子。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