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喜歡吃帶殼的花生,所以我有時會買一些回來煮,有次兒子在廚房里發(fā)現(xiàn)了一包帶著泥土的花生結(jié)。但是由于保存不當花生不太新鮮了,我準備處理掉。兒子忽然皺起了眉頭,翹起了嘴巴,一副失望的樣子,還奪過了我手里的袋子,說舍不得扔。
花生不新鮮了吃了可能不利身體健康,但又舍不得處理他,這可怎么辦呢?這時機智的爸爸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怎么樣做才能既保留這些花生,又能吃到更多花生呢?兒子疑惑的看著爸爸,爸爸把他引到陽臺,讓他在陽臺里找答案。兒子眼光來回掃射,突然眼神一亮,說想到好主義了。原來他倆的創(chuàng)意是相同的,就是把花生結(jié)種進帶土的花盆里。二話沒說,父子倆開始動手干起活來。不一會兒一切搞定。最后孩子還是疑惑的問:爸爸,他們真能長出更多花生來嗎?爸爸回答:這可就要看你的咯。兒子又疑惑:為什么?爸爸說:如果有人愿意為他們澆水、看護,那么就很有希望吃到更多的花生。兒子自告奮勇:這個任務就交給我吧,我每天放學回來就去看看他們,給他們澆水。
接下來,爸爸帶著兒子到客廳又開始閑聊,問:你知道我們剛才把不新鮮的花生留下來了又把他們種進土里,將來我們會收獲更多花生,這個過程,用一個好聽的詞語叫什么?兒子著急了,爸爸的答案是:“變廢為寶”。兒子有些驕傲的說:哦,我懂了,就是把壞的東西、沒有用的東西想辦法變成好的東西能用的東西,叫“變廢為寶”。聽到兒子的話爸爸忍不住重重的拍了拍他肩膀:孺子可教也。
故事還沒有結(jié)束,晚飯后,兒子一人走進自己的房間,半晌才出來,他把幾個盒子端出來,找出了一袋又一袋的物件,有統(tǒng)一顏色的礦泉水蓋子;有口服液的藍色瓶蓋;有吃完奶酪剩下的造型棒;有在課間收集的橡皮削。。。。。。這些都是他平時收集起來并且親手清洗和整理歸類出來的。我和爸爸默契對視,準備迎接兒子的開場。
他不緊不慢的翻動著盒子,大聲的告訴我們:我要把這些東西“變廢為寶”,媽媽你一起來欣賞欣賞吧。我倒要聽聽他有什么奇思怪想了。
藍色的小蓋子我要用來制作中國地圖,我要用A3紙畫一只大公雞,然后把這些蓋子貼到每一個城市的位置;這個橡皮削等我裝滿一大袋子的時候用膠水把他們混合起來可以做成好大一塊橡皮的;這些白色蓋子看起來都很新,我都舍不得去摸他么了,我沒想好這個要做成什么?這個小棒棒呢等我到暑假天氣炎熱的時候我可以用來做棒冰。。。。。。趁他在點數(shù)數(shù)量的時候我忍不住插了一句:那得有多少棒冰可以做???他說,100根,我準備集滿100根,做100根棒冰。我問:哦喲,這么多啊,我們能吃得完嗎?接下來他的回答卻出乎我的意料:我準備把這些棒冰拉出去義賣,一塊錢一根,我就能賣100塊錢。我就可以買100本繪本。我說要這么多繪本來不及看哦。他說:媽媽你搞錯了,我是準備買來去送給100個山區(qū)的小朋友的。。。。。。聽到他的回答我深感佩服,為他的想法和計劃豎起了大拇指。當他說完他的計劃后他又小心翼翼的藏起了這些盒子,還叮囑我:媽媽,你千萬不要隨便動他們哦,不然我會生氣的哦!我連聲答應。
看著這些他平日收集的“廢品”我真是大開了眼界,平日里兒子經(jīng)常舍不得我處理一些物件,是因為他認為可以收藏起來,將來做成他想做的事情,幸好我一直忍著沒去碰它們!現(xiàn)在想想當時支持他保存了這些廢品也正是保護了兒子的創(chuàng)意和夢想??!
“變廢為寶”這件趣事,給了我很大的兩個啟發(fā)。一是在兒童學習過程中,書本的文字只是一個符號,所謂的“已經(jīng)會認了、會讀了、會背了”,只不過是他掌握了文字的表面意義,而在他實踐過程中,反復探索、研究,自我啟發(fā)、自我感悟的過程以及自我作出的定義與總結(jié),才是真正的知識,才是他真正掌握知識的表現(xiàn)。這就是“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二是作為父母,我們總是用自己的眼光和要求看待孩子、管教孩子,卻不了解在孩子的世界里竟然藏著那么多的秘密,原來他們都有成人不可預知的創(chuàng)想,有我們不可估量的潛能。而這些都是需要作為父母的我們用心、用情才能發(fā)現(xiàn)和挖掘的,讓我們學會用發(fā)現(xiàn)的眼光來欣賞孩子的成長,用真誠的行動來保護孩子的神奇世界,用智慧的引領(lǐng)來開啟孩子創(chuàng)造的大門!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