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是在鎂光燈照耀下長大的一代,00后是拿著手機天天自拍的一代。如今,校園里已是00后、90后的天下。隨著時代發(fā)展,他們個性越來越強,而且真是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
很多老師都感嘆道,學生越來越不好管,打不得罵不得,師生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也越來越多,學校的校規(guī)形同虛設。面對新新人類的“來勢兇猛”,老師到底該如何招架?
新新人類有哪些個性化表現(xiàn)?
發(fā)型
我的發(fā)型我做主,學生認為,“頭可斷,血可流,發(fā)型不能亂!”即使是校規(guī)也不能阻擋他們追求個性化的心。
近日,湖北一中學的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型引起爭議。沙漠綠洲、蘑菇頭、西瓜頭、倒三角、自然卷……想不到,這些都是一些個性中小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型名。但是,校規(guī)規(guī)定,男生不得留長發(fā),前不過眉、旁不遮耳、后不過領;不得剃光頭,不得染發(fā)、燙發(fā),不留怪發(fā)型;女生劉海不過眉,不梳怪發(fā)型,不濃妝艷抹,不得佩戴首飾。理發(fā)時,學生會參照學校的規(guī)定,但在規(guī)定之外,他們總會想點“別的辦法”。
即使是打了擦邊球,部分學生也被約訪,被喊到辦公室,統(tǒng)一勸導,責令整改。學校要求理個性化發(fā)型的孩子重新理發(fā),學生執(zhí)意不改,個性化發(fā)型該不該被禁?
校服
一提到校服,就會聽到不少這樣的抱怨:款式老、樣子丑、材質差、不安全、寬松肥大……面對校服,90后、00后也是各種奇招輩出。
每一個學生都像畢加索,個性永遠位于價值金字塔的頂端。校服成了他們最為青睞的畫布,在校服的空白部分畫上自己喜歡的圖案——背上畫座巴黎鐵塔,胸上涂上幾顆星,袖子上再簽上幾個筆力剛健、龍飛鳳舞的簽名。當然,總有人,譬如教育處主任、老師,“不懂藝術”,要求學生洗掉圖案,洗不掉就用涂改液遮蓋。
甚至有的學生為了應付學校檢查,一進校門就換上了自己的衣服,與檢查的老師打起了漫長的“游擊戰(zhàn)”。
興趣愛好
90后、00后的課間活動不再是丟沙包、跳繩,而是有更為豐富的課外生活。哈韓哈日已是常態(tài),動漫更是很多中小學生的興趣所在。
90后、00后的興趣愛好越來越廣泛,社團生活不再局限于一些學習興趣小組、朗誦班、文學社,還出現(xiàn)了動漫研究社、推理社、三國殺社團等。由于綜藝節(jié)目跑男的熱播,學生模仿節(jié)目,還興辦了“撕名牌社團”,午休時間在操場上進行撕名牌活動。
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是為哪般?
要求個性化生活
以前的教育是“你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你是沙漠里的一粒沙”,而現(xiàn)在的學生則是“我來過了,雁過留聲,你們怎么可以不知道我來過?”如今的90后、00后有極強的個性展現(xiàn)欲,對個性化生活要求非常高。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個性是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心理狀態(tài)。它是一種精神特征,而并非嘩眾取寵的膚淺表演。青春期的孩子由于自我意識的覺醒很容易將顛覆規(guī)則理解為個性。
但是就目前而言,學校的教育追求大一統(tǒng),容易一棒子打死,與學生缺乏溝通,采取壓制壓抑學生,最后學生反抗,容易形成不好的惡性循環(huán)。
愛自由,對話語權要求很高
90后、00后是獨生子女政策下的一代,習慣了家里六個大人捧著,習慣了不受束縛,直接與家人的對話。他們高調追求自由,對話語權要求非常高。中學生被老師教育的時候,老師在訓他,有些中學生就會這樣子,“你講好了。差不多了講好了吧?我可以進教室了吧?”他根本不會聽你講的。為什么?因為你不了解他話語權要求很高,你沒有給他平等的對話。他會要求站在平等角度上對話、溝通,而不是學校、老師高高在上。
緊跟時代潮流,知識面寬廣
有人說,90后是伴隨計算機長大的一代,而00后是觸屏的一代。現(xiàn)在的學生通過互聯(lián)網,獲取信息的渠道眾多,與時代潮流緊密結合。眼下時興什么,什么好玩,他們都一清二楚,因此,這也造就了他們個性的興趣愛好。
信息發(fā)達,學生的知識面也越來越寬廣。而且,網上免費的名師公開課非常多,學校、老師早已不再是知識的權威。學校和老師不能一直用一成不變的校規(guī)約束管理學生,甚至認為現(xiàn)在的學生不如過去的學生。其實這是時代的特征,跟不上的話,那是學校和老師的問題,是教育的問題。
不“誤傷”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學校該如何管?
越打,越不像話;越罵,脾氣越大;越逼,越勢不兩立;越管,問題越多。
根據90后、00后的心理特征,學校應調整與之相對應的教育對策?!皣樢粐?,哄一哄,詐一詐”這樣的教育方式已經過時了,而啰嗦的老師更被學生取笑為“唐僧”。考慮到學生的心理情況,不“誤傷”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老師該如何出招呢?
了解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學生觀
學生是有思想、有觀念的鮮活個體,尤其是90后、00后這樣一個群體。他們有著自己對周圍世界的探索、了解、認識和看法,由于心智的不夠成熟和社會閱歷的不足,他們對周圍人、事、環(huán)境的看法和自己的言行舉止不可避免地會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因此,從學校出發(fā),在不觸及、違反底線的情況下,適當允許學生出現(xiàn)“成長性”的不足或者“幼稚”,甚至是“不可理喻”。畢竟只有接納了學生,才可能了解學生的想法、看法和困惑,更好地引導學生從“抗爭”的狀態(tài)中走出來,以更加理性、積極和有效的方式應對自己遇到的問題。
合理制定校規(guī),避免“超限效應”
近來,有些學校的奇葩校規(guī)頻頻涌出,引起不少爭議。異性交往距離不低于50厘米、周末不準看湖南衛(wèi)視、小學給差生戴綠領巾……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當要求過于苛刻,有時可能會適得其反,抹殺學生個性。校方在制定校規(guī)時,應該有民主決策過程,要注意吸納家長、學生意見,如果家長和學生反對聲音較多,則應更改相關規(guī)定。
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xiàn)象,稱為“超限效應”。學校在制定個性化校規(guī)的同時,需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防止出現(xiàn)“超限效應”。學校過多干涉、要求,容易引起學生反感,有時候學生被“逼急”了,就會出現(xiàn)“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這就與最初的教育目的背道而馳了!所謂的規(guī)則,應該是非得對學生做出的不可不規(guī)定的事情,沒有必要凡事都層層規(guī)定,更沒有必要細致到男生女生該保持多遠的距離。
做好溝通,與學生打成一片
對待學生,要以平等的角度與學生溝通交流,讓學生說話、表達,傾聽他們的意見。如若能利用自己人效應,與學生打成一片,那便是更好的。所謂自己人,即對方把你與他歸成同一類的人,這樣,你說的話更信賴,更容易接受。教師也好,教導主任也好,要善于采用心靈溝通策略去積極尋找與學生的共同語言。比如,當發(fā)現(xiàn)學生出現(xiàn)早戀傾向,“識做”的老師往往會“推己及人”地說道:“當年,我跟你差不多大的時候,不知怎么回事,老會想到班上的一位女同學,甚至在上課的時候都忍不住多看她一眼?!苯又?,再講述這是正常的現(xiàn)象,不需要為此感到內疚和難為情,一切都會過去,這樣的方法更容易深入學生的心靈。
給學生提供展示個性的平臺
在成長的過程中,學生永遠是主角,老師要給學生搭臺,讓學生唱戲。90后、00后不少是十八般武藝,愛好特長眾多。學校不僅僅是教授孩子課本知識的地方,也應該是學生展示個性、展示自我的舞臺。
比如,社團活動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學生將自己的興趣愛好,投入到社團活動中,自己創(chuàng)辦社團、構建社團,再向學校申請,通過后招納社員,自辦活動。各種興趣特長都能找到自己的合適的舞臺,學生的個性何愁得不到發(fā)展?
http://mt.sohu.com/20150502/n412270385.shtml【曉巖轉】
相鄰博客
- “00后”的世界,我們了解多少? [2015-10-27 18:45:53]
- “00后”女生失戀告白:不要我 就剪發(fā)當尼姑 [2015-10-27 18:48:19]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