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親愛的七夕老師,在百忙之中為我們分享自我意識的敏感期,雖然我自己也讀過嬰幼兒敏感期,但七夕老師講解相比自己讀書,真是別有洞天。一邊聽七夕講課,一邊在對照四歲妞這一年多來的變化,越聽越入迷。真的如七夕老師所說,不知道從哪一天起,這個小妞開始張口閉口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搬把小椅子坐在餐廳的通道上,誰從那兒經(jīng)過,都得“刷卡”才能通過,并且一本正經(jīng)對于進入餐廳的人說:歡迎光臨,對于離開餐廳的人說:一路平安。就像我們小區(qū)的門禁一樣,很負責任,每次都很正確的回答。愛人剛開始不予理解,非得把椅子和孩子一起搬走,我悄悄地對他講,這件事往深里是說培養(yǎng)孩子建立規(guī)則的好時機,往淺里說,咱就當陪孩子玩游戲了,咱出大院的門不也一樣需要刷卡嗎,也沒見你要把小區(qū)保安連崗亭一起搬走啊,聽完后愛人哈哈大笑起來。接下來的幾天里,我家餐廳的通道就成了她的地盤,這一件很小的事,我們尊重了孩子,就可以有利于她平穩(wěn)地度過自我意識敏感期,規(guī)則敏感期,角色模仿敏感期,真是一舉多得!其樂融融!
由于小妞是在我公司附近上幼兒園,所以經(jīng)常有機會到我的辦公室,辦公室的同事們都喜歡逗孩子,其實咱們中國人都喜歡逗孩子,把你的好吃的給了我吧,把你的新衣服脫了給我家的小妹妹吧,要不你跟我回家當我女兒吧,等等這一系列的問題,孩子很多時候的回答真的是另我很沒“面子”,孩子往往會說,“這是我的,我不給你”,我從來不訓斥孩子,不強迫她要學會分享,對啊,孩子說的沒錯,東西本來就是她的,所以我尊重她,她有權(quán)力分享,但也同樣有拒絕的權(quán)力。后來孩子學會了說,你喜歡可以自己去買啊,逐漸發(fā)展到現(xiàn)在,孩子學會了分享,只不過是她分享給她自己喜歡的人。這是一個過程,不是家長著急的事,只有順利建立了自我意識,學會分享是孩子們下一步的必經(jīng)的過程。我也知道對于孩子拒絕時我不加制止的做法,肯定會有人持否定態(tài)度,這樣顯的孩子沒禮貌,我在心里也反問過我自己好多次,一是孩子的沒禮貌只是“顯得”,其實這跟孩子有沒有禮貌是兩回事,引導孩子有禮貌不是在大人逗孩子的時候,這個時候孩子如果真的送給大人,大人又說不要了,孩子會產(chǎn)生錯覺,不真實,并不能真正的學到分享。看起來不“聰明”,可是讓孩子學會哄人,違心的去討好人,這個做法更不可取。
奶奶帶小女兒去伯伯家,伯伯家孫子跟小妞同歲,兩個孩子爭一石頭,誰也不讓誰,孩子的奶奶說:你是姑姑應該讓著他,但女兒始終堅持這個石頭是自己先找到的不肯相讓,奶奶又說,如果你不讓著他,以后我就不讓你來老家了,就沒人給你玩了,于是小女兒氣呼呼的來找我。抱抱孩子,表示媽媽理解她的做法。對于老公,我很平和地告訴他,孩子比我們的面子重要,孩子沒有聽奶奶的話,的確讓大人很沒面子,但是孩子確實沒有做?。?br /> 感恩七夕老師的分享,讓我明白了自己的堅持是對的,使我在孩子的教育之路上更有信心,感謝自己的堅持,讓孩子的內(nèi)心強大,如果孩子怕失去所謂的“友誼”,今天能用自己喜歡物品來交換,一心的討好朋友,明天有可能怕失去朋友,自己去承受失去朋友的痛苦,后天就更會為了所謂的“愛情”,用傷害自己的身體的方式去交換。這樣的例子真不少見,男孩告訴女孩,你愛我嗎,愛,愛我為什么不把你給了我,不給就是不愛我,不愛我咱們還做什么朋友啊,女孩為了所謂的愛,奉獻了自己。默默的告訴自己,引導孩子好好的愛自己,培養(yǎng)孩子的強大心靈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寫到這里,突然想起了一個小故事,一位西方的媽媽看到十七歲的女兒買了條修身的牛仔褲,并且發(fā)現(xiàn)樓下站著一位吹口哨少年,作為一個過來人的媽媽很明白發(fā)生了什么,于是媽媽把女兒送到了一個制度很嚴的教會學校,幾年后,女兒畢來時,告訴媽媽,她要去做修女。媽媽失聲痛哭,爸爸說,你不是一心想讓女兒學好嗎?修女可是最高尚的人??!媽媽說,可是我沒想讓她那么好。多么引人深思的小故事啊!親愛的們,大家想一想,我們最終想要我們的孩子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肯定是一個理性的有原則的人,那么,現(xiàn)在,請尊重我們的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讓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識。
由于小妞是在我公司附近上幼兒園,所以經(jīng)常有機會到我的辦公室,辦公室的同事們都喜歡逗孩子,其實咱們中國人都喜歡逗孩子,把你的好吃的給了我吧,把你的新衣服脫了給我家的小妹妹吧,要不你跟我回家當我女兒吧,等等這一系列的問題,孩子很多時候的回答真的是另我很沒“面子”,孩子往往會說,“這是我的,我不給你”,我從來不訓斥孩子,不強迫她要學會分享,對啊,孩子說的沒錯,東西本來就是她的,所以我尊重她,她有權(quán)力分享,但也同樣有拒絕的權(quán)力。后來孩子學會了說,你喜歡可以自己去買啊,逐漸發(fā)展到現(xiàn)在,孩子學會了分享,只不過是她分享給她自己喜歡的人。這是一個過程,不是家長著急的事,只有順利建立了自我意識,學會分享是孩子們下一步的必經(jīng)的過程。我也知道對于孩子拒絕時我不加制止的做法,肯定會有人持否定態(tài)度,這樣顯的孩子沒禮貌,我在心里也反問過我自己好多次,一是孩子的沒禮貌只是“顯得”,其實這跟孩子有沒有禮貌是兩回事,引導孩子有禮貌不是在大人逗孩子的時候,這個時候孩子如果真的送給大人,大人又說不要了,孩子會產(chǎn)生錯覺,不真實,并不能真正的學到分享。看起來不“聰明”,可是讓孩子學會哄人,違心的去討好人,這個做法更不可取。
奶奶帶小女兒去伯伯家,伯伯家孫子跟小妞同歲,兩個孩子爭一石頭,誰也不讓誰,孩子的奶奶說:你是姑姑應該讓著他,但女兒始終堅持這個石頭是自己先找到的不肯相讓,奶奶又說,如果你不讓著他,以后我就不讓你來老家了,就沒人給你玩了,于是小女兒氣呼呼的來找我。抱抱孩子,表示媽媽理解她的做法。對于老公,我很平和地告訴他,孩子比我們的面子重要,孩子沒有聽奶奶的話,的確讓大人很沒面子,但是孩子確實沒有做?。?br /> 感恩七夕老師的分享,讓我明白了自己的堅持是對的,使我在孩子的教育之路上更有信心,感謝自己的堅持,讓孩子的內(nèi)心強大,如果孩子怕失去所謂的“友誼”,今天能用自己喜歡物品來交換,一心的討好朋友,明天有可能怕失去朋友,自己去承受失去朋友的痛苦,后天就更會為了所謂的“愛情”,用傷害自己的身體的方式去交換。這樣的例子真不少見,男孩告訴女孩,你愛我嗎,愛,愛我為什么不把你給了我,不給就是不愛我,不愛我咱們還做什么朋友啊,女孩為了所謂的愛,奉獻了自己。默默的告訴自己,引導孩子好好的愛自己,培養(yǎng)孩子的強大心靈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寫到這里,突然想起了一個小故事,一位西方的媽媽看到十七歲的女兒買了條修身的牛仔褲,并且發(fā)現(xiàn)樓下站著一位吹口哨少年,作為一個過來人的媽媽很明白發(fā)生了什么,于是媽媽把女兒送到了一個制度很嚴的教會學校,幾年后,女兒畢來時,告訴媽媽,她要去做修女。媽媽失聲痛哭,爸爸說,你不是一心想讓女兒學好嗎?修女可是最高尚的人??!媽媽說,可是我沒想讓她那么好。多么引人深思的小故事啊!親愛的們,大家想一想,我們最終想要我們的孩子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肯定是一個理性的有原則的人,那么,現(xiàn)在,請尊重我們的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讓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識。
0
寫得好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