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世界的“寬容” 作者:吳湘韓
“安妮相信愛和寬恕。我們也愿意在這一沉重的時刻向你們伸出我們的手,請接受我們的愛和祈禱……此刻如果有一個家庭正承受比我們更沉重的悲痛的話,那就是你們一家。我們想讓你們知道,我們與你們分擔(dān)這一份悲痛……”
這是16年前,一個名叫盧剛的中國留學(xué)生制造校園槍擊慘案的第二天,受害者安妮·克黎利的三位兄弟給盧剛的家人寫的一封信。有評論指出,信中的人性美讓整個世界感動。
今天,當(dāng)又一場校園夢魘重演后,這種人性美再一次出現(xiàn):趙承熙的墓碑與遇難者的墓碑在一起,接受著一樣的悼念。一些學(xué)生對兇手及其家人表現(xiàn)出的寬容和大度,再一次感動了世界。
也許,在一些國人看來,此舉不可理解,因為在中國通常情況下,人們對兇手恨都來不及,更不用說諒解和寬容了。
這兩次感動世界的“寬容”都發(fā)生在美國,并不是偶然的。與美國文化和教育都有關(guān)。從“贖罪說”中派生出來的寬恕、懺悔、博愛的精神深入美國人的心;美國教育中最為寶貴的一個側(cè)面是寬容和愛的教育。
在中國,重和諧曾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但近代以來,從西方舶來的斗爭哲學(xué)強(qiáng)化了“窩里斗”這種斗爭文化,所謂“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與人斗,其樂無窮”,就是這種文化的極致。1957年后更被泛化了,在許多人的頭腦中形成了斗爭思維的慣性。這也是“文革”發(fā)生的社會土壤。這種斗爭文化派生出的不是寬容,而是仇恨心態(tài)。
而寬容和愛的教育在我國基礎(chǔ)教育中曾經(jīng)是被忽視的。寬容、感恩、愛的教育受到教育者的重視,那是近幾年的事。
處在這種文化和教育環(huán)境中,也就不難理解有的人對美國人的寬容不理解了。
我國正處在社會的急劇轉(zhuǎn)型期,利益沖突比較多,許多矛盾要靠寬容化解,弱勢群體的心結(jié)需要愛去融化??梢哉f,時代更需要寬容與愛這種高貴的人性,更急切地呼喚和諧傳統(tǒng)的回歸。
一位哲人說: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論其美丑,故天空廣闊無比;高山收容每一塊巖石,不論其大小,故高山雄偉壯觀;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論其清濁,故大海浩瀚無比。
讓我們每個人學(xué)會寬容與大愛吧。
相鄰博客
- 33塊石頭(轉(zhuǎn)) 42期鄒雨霞 [2016-01-20 09:32:19]
- 曼德拉的頓悟(轉(zhuǎn)載) 42期鄒雨霞 [2016-01-20 09:33:40]
- 龍應(yīng)臺:兒子,我為什么要求你讀書?(42期鄒雨霞) [2016-01-20 09:37:43]
- 特級教師張祖慶推薦給學(xué)生的寒假閱讀單 42期鄒雨霞 [2016-01-20 09:45:11]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