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1-3歲的孩子來說,打這個舉動意味著排除。對于他不喜歡的東西,他就用打、咬人或者說“不”等動作來表示。這里的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打,而是兒童意志獨立的一個標(biāo)志。但是,如果大人這時大驚小怪地訓(xùn)斥孩子:“不要打人!”孩子看到大人反映強烈,他就領(lǐng)悟到:“啊,這就是打人!”那么,孩子以后的打可能就是真的打了。
按意大利兒童教育家蒙特梭利的說法,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大多會進入一個“打人敏感期”。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nèi)在生命力的驅(qū)使,在某個時間段內(nèi),專心吸收環(huán)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zhì),并不斷重復(fù)實踐的過程。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后,兒童的心智水平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
孩子打人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自我意識已經(jīng)萌芽,自己的想法越來越多,但是語言的局限無法將他的想法傳遞出去。當(dāng)他發(fā)現(xiàn)自己無法表達或者大人理解錯誤的時候,往往很著急,這個時候本能反應(yīng)就是通過肢體來表達此時的情感。而肢體上的行為被大人誤認為是攻擊性行為的時候,孩子會更加感受到深深的不理解,所以更加著急;二是他不過是想跟別的寶寶交朋友,但又不知道怎么更有禮貌地跟人家說“你好”,只好用肢體去和別人進行互動。
在課堂上,當(dāng)孩子出現(xiàn)了打人的情況時,我們會及時的去制止并引導(dǎo)孩子用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如果孩子只是想跟另一個孩子交朋友,那么我們會引導(dǎo)孩子說:“你是不是想跟某某做朋友啊?如果想跟他做朋友,可以握握他的手,也可以把你的玩具拿出來跟他一起玩。”這樣,不僅能讓孩子知道“不該做什么”,還能讓他知道該怎么做才是正確的。我們還要知道,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強,但自我控制能力很薄弱,只有我們不斷的重復(fù)輸入,給孩子時間去學(xué)習(xí),相信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會慢慢減少。無論何時,我們大人都要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讓孩子去學(xué)習(xí)模仿。
另外,要提醒家長,孩子常常出手打人,必然也會遭到反擊。在他挨打的時候別過于心疼,不要輕易出手保護他。等他挨打后向你哭訴的時候,你可以等他心情平緩后堅定地告訴他,如果不想被人打,那也不要輕易打別人。對兒童來說,媽媽的多次溫和阻止,或許都不如一次挨打的“自然后果”來得有效。
相鄰博客
- “隔代教育”pk“親子教育”:這“子”到底怎么教? [2016-02-26 13:44:4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