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是情商中最本質(zhì)的部分
王少卿:只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智力部分,琴棋書畫無所不學,而忽視孩子的品德教育,已成為現(xiàn)時家庭教育的一個重癥。對此您如何看待?
朱金瑞:第一,家長總以為道德教育是虛無縹緲的東西,體現(xiàn)不出價值。第二,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只注重利益追求,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人們看到的是各種有形能力的拼殺。第三,與智力教育相比,品德教育見效慢,望子成龍心切,家長等不及了。結(jié)果,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忘記了這一課,這一課的缺失將在孩子的成長中埋下禍根。
王少卿:您能談?wù)勂返略谝粋€人成長中的重要性嗎?
朱金瑞:品德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通行證。一個講道德的人,人們愿意與他交往,意味著他有更多的資源和機會,更容易成功。品德是一個人素質(zhì)中的核心部分,一個成功的人,大多是一個具有較高素養(yǎng)、品德高尚的人。一個品德低劣的人,本事越大,對社會的危害就越大,個人吃虧也就越多。
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意味著他的人生有了追求和動力,他的生命處于更高的境界,他的人生才會精彩。因此,教育孩子做一個有德性的人,是家長最重要的責任。
品德教育要行重于知
王少卿:您認為家庭教育中如何進行品德教育?
朱金瑞:我們目前的情況是,學校、家庭、社會對孩子的道德教育一般停留在說教的層面上,重知輕行。如理想信念教育過于籠統(tǒng),不切合青少年的思想發(fā)展行程,也缺乏有效的活動載體??荚囍笓]棒的威力有增無減,加之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等,知識教育重于道德教育成為多數(shù)家長和教師不爭的理念,家長不得不把孩子的升學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一些獨生子女家庭對孩子過于溺愛,孩子參加一些有助于道德習慣養(yǎng)成的活動,又怕他們累著。此外,還有來自社會價值觀方面的影響。一個當教授的媽媽為了讓獨生女兒體驗生活,讓她利用暑假沿街賣報紙,但當小姑娘到一家紙行推銷時卻遭到了老板對其家長的指責:“這個孩子的家長真不負責任,這么小就忍心讓她打工?!?/span>
家長在進行德育的過程中,大多只把水燃燒到50℃的半開狀態(tài),實際上更重要的是后面的50℃。原因固然很多,最主要是我們重知而輕行。如我們告訴孩子,你應(yīng)該這樣做才是對的。你問孩子:“明白了嗎?”孩子說:“明白了?!蔽覀兊钠返陆逃竭@一步就結(jié)束了??赡氵€要告訴孩子他應(yīng)該如何做,做完了要讓他多重復(fù)幾遍。要將行為變成習慣,才能最終成為穩(wěn)定的自然行為。只有到這個時候,我們才能說把水燒開了。
習慣成自然,自然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因此,孩子道德行為的養(yǎng)成,既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知”的系統(tǒng)教育,即告訴他們哪些是善的,哪些是惡的,哪些是應(yīng)該做的,哪些是要堅決反對的,同時,更需要給他們實踐的機會,“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從點滴小事做起,使他們在生活中磨煉意志,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調(diào)節(jié)、自我轉(zhuǎn)化的能力,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形成穩(wěn)定的道德品質(zhì),最終達到一種高尚的道德境界。
品德教育以父母為楷模
王少卿:在社會轉(zhuǎn)型的過程中,原有的價值規(guī)范有所改變了。您認為家庭教育中應(yīng)該培養(yǎng)孩子什么樣的品德?
朱金瑞:“無規(guī)矩難以成方圓”,規(guī)矩就是標準,就是尺度。對孩子的道德教育,一個不可忽視的環(huán)節(jié)是,家長、教師、社會教育工作者要給孩子一個明確、肯定、統(tǒng)一的是非善惡標準,使之有規(guī)可循。現(xiàn)實中的問題是,家庭、學校、社會無法或不愿給出標準,致使孩子在道德認知方面無所適從。
相信每個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孩子在幼兒園被打,問媽媽怎么辦,媽媽答:告訴老師。結(jié)果一是打人的孩子得到了老師的懲罰,不再繼續(xù);二是老師不當回事,結(jié)果打人的孩子照打不誤。孩子再問媽媽怎么辦?有的媽媽就答:你也打他。孩子陷入迷茫。
最近《大河報》以《夏令營里的“三種人”》為題報道了河南少年先鋒學校依據(jù)學生表現(xiàn),劃分“上仕”、“中仕”、“下仕”3個等級,“下仕”需服侍“上仕”吃飯。舉辦者的初衷是想通過此項活動使學生體會到殘酷的競爭和社會現(xiàn)實。此報道刊發(fā)后,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贊成者認為體驗挫折,有益孩子成長。反對者認為做法過激,等級觀念嚴重,有傷孩子自信。一時間,許多家長不知何去何從。
上述案例凸現(xiàn)家長目前對孩子道德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即在社會變革時期,由于社會道德評價標準的宏觀性和抽象性,對諸多復(fù)雜、相對具體的道德現(xiàn)象難以作出善惡美丑的科學評價,從而給教育者帶來種種迷茫。一是家長對是非善惡標準的困惑。如請客送禮已較普遍,當孩子提出疑義時,家長可能難以給出滿意的答復(fù)和評價。二是由于學校與社會、社會與家庭、家庭與社會、家庭與學校、道德教育與社會現(xiàn)實等各個層面的善惡標準不統(tǒng)一,無法進行道德評價,致使孩子產(chǎn)生困惑。三是有的教育者特別是家長,出于對孩子愛護的種種考慮,不愿把自己的真實看法暴露給他們,也給孩子的道德認知帶來一些問題。
道德上的善惡標準對孩子的行為具有導(dǎo)向性、規(guī)范性和約束性,這就要求家庭、學校、社會統(tǒng)一認識,行動保持一致,才能見效。近日有報載,一些地方為了加強對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如“孝敬父母從小事做起”要實踐“五個一”,即每天為父母做一次家務(wù)、捶一次背、說一句問候語和在節(jié)日為父母制作一張賀卡、洗一次腳。這些活動無疑是孩子道德養(yǎng)成的好形式,但這種做法能否得到家長的認可和支持,學校、家長和學生能否長期堅持都是值得懷疑的?,F(xiàn)在要解決的問題是:社會應(yīng)提供明確統(tǒng)一的社會道德標準和有效的道德評價機制,重視家長對孩子道德認知水平提高的作用,特別是對孩子形成善惡好壞觀念的引導(dǎo)作用。
王少卿:具體地說,品德教育如何才能在家庭中更好地實施?
朱金瑞:在孩子道德生成的過程中,家庭教育重于學校、社會教育,主要體現(xiàn)在家長對孩子的言傳身教上。在鄭州曾經(jīng)發(fā)生過這樣一件事,一個15歲的孩子在鄭州機場帶著兩個三陪小姐,后被警方帶走盤問,原來這孩子的父母從事電腦貿(mào)易,家境富裕,但很少過問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孩子就帶著15萬元現(xiàn)金,周游各地,并叫上三陪小姐。當孩子的母親到公安局領(lǐng)人時,對孩子沒有任何批評,對警方也沒有一句感謝的話。可想而知,這樣的家長會養(yǎng)出一個怎樣的孩子?
只有品德高尚的家長,才能培養(yǎng)出品德高尚的孩子。家長要做孩子的楷模,在日常行為中告訴孩子對錯好壞,日積月累,使這些行為轉(zhuǎn)變?yōu)楹玫牧晳T,直至進入孩子的靈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學校,因而,家長的作用不可漠視。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DQ4NTQzMg==&mid=200873068&idx=3&sn=2770c7866e643243cf6aea21d1d19434&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曉巖轉(zhuǎn)】
相鄰博客
- 看英國家長對孩子的品德教育 [2016-03-16 19:22:53]
- 孩子品德教育小方法 [2016-03-16 19:24:08]
- 【家庭教育】培養(yǎng)品格優(yōu)秀的孩子 [2016-03-16 19:26:09]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