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但既使是良言,如果不注意說話時的氛圍,不注意說話的安全感,同樣也是失的對話。
曾經(jīng),我聽說過一個這樣的小故事:一對相戀多年的男女朋友分手了。女孩的前男友很是不解。在前男友看來,他對女孩呵護(hù)有加,尤其是女孩在抱怨自己的父母時,男孩也總是義無反顧地站在女孩的角度,重復(fù)女孩的觀點(diǎn),同女孩一起譴責(zé)女孩的父母。每每這時女孩總很感激男孩的包容,覺得男孩是自己的知已??扇站锰扉L后,女孩卻選擇與這個男孩分手,原因很簡單,知已是朋友,而不是愛人。當(dāng)時的我不明白為什么男孩這么照顧她,包容她,她卻選擇放棄。聽了孫老師的課,我有些理解了。是語言的問題。是男孩說話時沒有真正了解女孩的動機(jī)。他傾聽女孩的訴說,卻不從女孩抱怨的動機(jī)考慮。他重新描述女孩的訴求,但沒有給女孩營造安全感。也就是在有效的溝通時,他做到了 詢問觀點(diǎn),確認(rèn)感受,但在重新描述這一環(huán)節(jié)做的不到位。他的語言致使他一步步走向失敗而不自知。
0
寫得好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