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登載著名作家梁曉聲談教子的一篇文章,筆者很受感慨,原以為名人希望孩子“青出于藍勝于藍”,而梁曉聲對孩子的成長期望卻是順其自然,物盡所能。尤為可貴的是梁曉聲不為名望所累,放下“架子”同孩子聊天,同孩子交流,向孩子學習——
同孩子聊天,也許只要有一點民主意識的家長都能做到。但同孩子交流,向孩子學習,可能不是所有的家長都能認同。原來人們不是慣有一種“家長作風”的說法嗎?這就是說家長在孩子面前總是擺著一副威嚴的教育者的面孔,對待孩子武斷專橫,根本不聽取孩子的意見,恪守著不成文的家規(guī)和戒律,使孩子大受傷害。記得我曾帶班的一位女生,她平素也聰明,做任何事都有一股熱情,就是有一點愛丟三落四的毛病。有一次她連續(xù)掉了2支筆、2個游戲機,被父親趕出家門,幾天后,當從一位學生家里把她找出來時,她淚流滿面,泣不成聲。顯然,孩子的心靈己受到挫傷。有些家長把孩子當作私有物,對孩子想怎么處置就怎么處置,以不負責任的懲罰態(tài)度來實行“教育”,以至孩子的成長由于壓抑而變成畸形。
當今社會的變化日新月異,要求我們的家長不僅在教育的觀念、教育的方式方法上不斷更新,而且還要來一個180度的轉(zhuǎn)彎,俯下身來傾聽孩子的意見。被現(xiàn)代精神文明所鑄造的孩子擁有更高的智慧和更遼闊的思維。大作家梁曉聲遇到苦惱能找兒子交流,并從交流中得到支持,得到啟發(fā)。從梁曉聲的家教態(tài)度來看,我們?yōu)槭裁床荒芟蚝⒆訉W習呢?
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電子信息時代,許多孩子都能操縱電子游戲機、卡通、電腦等,我們的家長在這些方面不及孩子,有的完全是個“電盲”;再加之公事家事纏身,無法及時獲取社會各方面的信息,而孩子們從社會各種宣傳的媒體上,從他們操縱的網(wǎng)絡信息中早已了解全國,乃至國際的最先進的信息資料。我們還有什么“架子”不能放下,不能去當孩子的學生呢?我們家長虛心向孩子請教,不僅僅能增強孩子的優(yōu)越感和自信心,也強化了孩子教與學的能力,同時“代溝”的距離因此縮小拉近,何樂而不為呢?
2004.12
相鄰博客
- “不能讓孩子死讀書” [2004-12-27 20:21:00]
- 冷處理的熱效應 [2004-12-27 20:28:00]
- 寶貝對不起 [2004-12-27 20:39:00]
- 兒子受屈之后 [2004-12-27 20:45: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