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zhjtjyw.com/imgs/e5/96/e5967de9f89487fa3c45afdea2c67ced.jpg)
在學校教育中要想實現(xiàn)對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首要的任務(wù)就是最大程度上去順應學生的興趣,恢復學生的天性,正如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說的那樣:“一個人要出成果,因素之一就是要順乎自己的興趣,然后再結(jié)合社會的需要來發(fā)展自己的特長。有了興趣,‘苦’就不是苦,而是樂。到了這個境地,工作就容易出成果了?!爆F(xiàn)代偉大的學者錢鐘書,他小時候的學習就是靠興趣,且從不循規(guī)蹈矩,對中國文學及英文有特別的偏愛,對數(shù)學卻沒有絲毫的興趣。1929年錢鐘書投考清華時,國文、英文均考滿分,唯獨數(shù)學僅考了15分,當時清華大學的校長羅家倫破格錄取了他,其實按清華當時的規(guī)定錢鐘書是沒有一點希望被錄取的,羅家倫絕對算是一個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校長,錢鐘書也算是一個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學生。著名的明史專家吳晗也是一樣。1931年他投考清華時,文史、英文也均考取滿分,數(shù)學也只考了6分,后被清華當時的校長翁文灝破格錄取。清華之所以能名揚海內(nèi)外與其創(chuàng)新精神是不可分的。
中小學生是民族的未來,我們更應該注重培養(yǎng)其興趣,革除傳統(tǒng)教育中“只求聽話”的模式。要求學生在學校里聽老師的話,在家里聽父母的話,這就必然導致其進入社會后凡事聽領(lǐng)導的話、聽愛人的話,缺乏主見。當然,我這里并不是絕對地反對學生“聽話”。漫長的封建社會就是培養(yǎng)只會”聽話”的順民,才扼殺了中華民族中最具活力的創(chuàng)新精神。我們的教育是要把學生從聽話的規(guī)范教育中拯救出來,恢復學生自由思考的天性。把學生的思考空間留給學生自己,當然教師對此也應加以強有力的引導。進化論大師達爾文幼年時記憶較差,他所修的課程中大多不及格,讀中學時被迫退學。但他在幼年時直到中學卻極專于捉蟲子,這便是他的興趣。進入劍橋大學后,達爾文對他學的神學專業(yè)幾乎沒有任何興趣,幸運的是達爾文遇到了一位好的導師亨斯羅。亨斯羅對達爾文“捉蟲子”的興趣加以肯定后,又對達爾文進行了引導,最終也成就了這位世界著名進化論的創(chuàng)始人。愛因斯坦讀中學時許多功課不及格最后被迫退學,考大學時竟有三門功課不及格,但他在5歲時就已對指南針總是指向一個方向感到好奇,憑著這種興趣,最終成為世界偉大的物理學家。因此,沒興趣的東西何必去攀登呢?
近年來中小學生學習負擔過重,也最直接地影響了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學生日日忙于看書、記憶,參加著大小不同的數(shù)次考試,他們根本無法抽出時間去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過重的學習負擔使學生失掉了自己的興趣,便談不上創(chuàng)新,所以家長、學校應從兒童自身發(fā)展的需要出發(fā),不要用一種僵硬的模式去規(guī)范學生,把教育看成一種功利性的東西加以操作,過早地以社會庸俗法則去扼殺兒童,因為,這無疑是對民族的一種罪過。2002-05
0
寫得好
相鄰博客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