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艷簡介:
中國家庭教育高級指導(dǎo)師
婚姻家庭咨詢師
中華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中國教育學(xué)會家庭教育專業(yè)委員會研究員
美國愛家“無悔今生”項目培訓(xùn)員
叢書《不輸在家庭教育上》副主編
中華少女救助成長咨詢中心·首席專家
金華市希雨未成年人咨詢服務(wù)部·首席指導(dǎo)
30多年的教育實踐,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jīng)驗。從07年開始全心致力于家庭教育工作,先后在云南、廣州、江西、內(nèi)蒙古、上海、杭州、金華等地的許多學(xué)校、企事業(yè)單位做公益大型教育講座、咨詢、青少年心理困惑解答;指導(dǎo)幼兒園、中小學(xué)家長學(xué)校、社區(qū)“心源護蕾”“現(xiàn)代家庭教育基地”、“好家長加油站”、“快樂啟程氧吧”“幼小銜接”“家庭教育系列工作坊”等項目實施。
每年受政府、教育局、學(xué)校、婦聯(lián)、部隊等邀請為萬個家庭普及教育知識講座,為千名家長精細化指導(dǎo)家庭教育方法,是既可做大型專題講座又可以帶領(lǐng)體驗式訓(xùn)練工作坊又可以從事個案咨詢輔導(dǎo)復(fù)合型教育專家之一,用專業(yè)和愛與家長們同行,被家長和孩子們譽為愛的使者。
QQ:16784436 新浪微?。?nbsp;http://weibo.com/u/1362104943
孩子的“好閱讀”和“壞閱讀
(2010-01-10 10:05:00)
[編輯]
兒童的語言中,事情總是充滿“好”“壞”之分。我現(xiàn)在就借用他們的話語模式,談一下兒童課外閱讀中哪些做法是好的,值得提倡;哪些做法不好,要注意避免。請允許我以孩子的口吻,簡單地把前一種稱為“好閱讀”,后一種稱為“壞閱讀”。
好閱讀盡量用書面語,壞閱讀拋開書面文字大量使用口語。 這一點是針對在孩子還不識字,由大人給孩子講故事階段的閱讀而言的。 家長在給孩子講故事時,擔心孩子聽不懂,就盡量用通俗的口語來講。這樣做不太好。正確的方法是,從一開始,就應(yīng)該盡量使用標準的、詞匯豐富的語言給孩子講故事。盡早讓孩子接觸有情節(jié)有文字的圖書,從你給他買了有文字說明的圖書起,就要給孩子“讀”故事,不要“講”故事。這一點,在本書《讓孩子識字不難》一文中有較為詳細的說明,這里不再贅述。 好閱讀要求快快讀,壞閱讀要求慢慢讀。 在課外閱讀上,一些家長和老師犯的最無聊的一個錯誤就是要求孩子慢慢讀,一字一句地讀。這是不對的。 衡量一個人的閱讀能力高低有三個方面:理解、記憶、速度。這三方面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速度是閱讀能力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一字一字讀的人閱讀能力最低,一行一行的較好,能達到“一目十行”的最好。一目十行是個比喻,指人的閱讀已達到一種非常熟練、自如的程度,閱讀的視角寬,注意范圍大,一次掃視可以從一行擴展到幾行。 閱讀必須達到一種半自動化的程度,閱讀的內(nèi)容才能被整體把握和吸收,才有利于理解和記憶。一字一字地讀會阻礙這種半自動化狀態(tài)的形成,所感知的閱讀材料是零散和不完整的。 人的閱讀速度既不是天生,也不是主觀上想快就能快起來,且不可能用某種訓(xùn)練方法輕易獲得。速度取決于閱讀量,是在“量”的基礎(chǔ)上自然生成的。兒童在這方面進步驚人,一個酷愛讀書的小學(xué)生,他的閱讀速度很快就會形成,且由于他們在閱讀中想法單純,急于知道后面的故事情節(jié),所以速度常常超過那些同樣酷愛讀書的成年人。閱讀量不相上下的孩子,他們的閱讀速度大體相同。所以在提高閱讀速度上,也不需要人為地去做什么,只要保證孩子有足夠的閱讀量就可以。 我女兒圓圓小學(xué)時就讀完了金庸全部武俠小說,共十四部,大約三、四十本。我只給她買了一套《倚天屠龍記》,其余的都是租來看。當時租金是每本書一天5角錢。她開始讀得慢,很快就越讀越快,在天天上學(xué)的情況下,每本書只需要1-元,即2-3天就讀完;到了假期,則每天讀一本。我估算了一下,這個8歲的小孩子,她當時讀一本20萬字的小說,累計閱讀時間大約只需要四、五個小時。她的這個速度并非神奇,別的孩子讀了那么多書,速度自然也會達到這么快。 在提高孩子閱讀速度上,有一些細節(jié)要注意: 第一,不要讓孩子低低地讀出聲來。 學(xué)校里會經(jīng)常要求孩子們低聲讀課文,那只是讀課文,不屬于我們這里說的課外閱讀范疇。課外閱讀不應(yīng)該出聲。出聲讀,既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也不能增加速度,是一種不好的閱讀方式。 第二,不要一遇到生字就要求孩子查字典。 孩子在初期閱讀時,生字肯定不少,不停地查字典是對閱讀的不斷打擾,會破壞他的興趣。孩子剛開始讀篇幅較大的作品,原本就對自己的識字量底氣不足,擔心是否能讀懂。家長倒是應(yīng)鼓勵孩子,有不認識的字沒關(guān)系,只要能看懂就行。如果有些生字影響了理解,或者在作品中是關(guān)鍵字,可以問家長。這樣讓孩子覺得很便捷,閱讀起來有輕松感。我見過有的家長明明認識那個字,卻偏偏不告訴孩子,讓孩子自己去查字典,可能是認為查字典可以讓孩子記得更牢。這種做法沒有意義,事實是大部分孩子在閱讀過程中都不喜歡被什么事情打斷。有些孩子喜歡查字典,當然也不要阻攔,重要的是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讓他能愉快順利地閱讀。 第三,可能的話,盡量租書看或借書看。 租書或借書可以促進孩子盡快把一本書看完。圓圓看全套的金庸武俠小說基本上都是租著看的,她為了省租金,就有意識地抓緊時間看,每本書最多借三天,到了假期一天一本。多借幾天雖然多花不了幾個錢,但1元錢左右就能讀一本書這種感覺很讓她興奮,這無意中也促進了她快速閱讀的愿望。 好閱讀在乎讀了多少,壞閱讀計較記住多少。 許多家長在孩子讀完一本書后,總喜歡考察他“記住了多少”。 有位家長,也聽取了別人的建議,同意讓孩子看課外書。孩子剛讀了第一本小說,家長就迫不及待地要孩子復(fù)述這個故事,背會其中的“優(yōu)美段落”,要孩子在寫作中用上小說中的一些詞語和素材,甚至還要求孩子寫讀后感。到孩子讀了第二本小說,她就責(zé)怪孩子把第一本小說中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忘得差不多了,認為前一本書白讀了。家長這樣做簡直是故意給孩子制造絆腳石。這反映了家長的兩個問題,一是不理解閱讀,二是功利心太切。這樣做的結(jié)果,只能是搞得孩子厭惡閱讀。 當兒童面對一本書時,如果有人向他提出了識記的要求,他就會把注意力轉(zhuǎn)移到識記上,而把閱讀的興趣放到次要的地位。一旦孩子意識到讀完一本書后有那么多任務(wù)等著他,他就不會想再去讀書。 破壞興趣,就是在扼殺閱讀。 應(yīng)該讓兒童感覺到閱讀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沒有任何其它目的。恰是這種“沒有任何其它目的”,才能讓孩子喜愛這項活動。 兒童階段的閱讀大多是童話和小說,孩子只要喜歡讀,說明他已被書中的故事吸引,他和書中人物一起經(jīng)歷過種種事件,并最后一起迎來一個結(jié)局,這本書就在孩子的生命中留下了痕跡。具體內(nèi)容根本不需要孩子專門去記憶,即使他把三個月前讀的一本小說的主人公名字都忘記了,也不能說他白讀了。 至于背誦作品中一些“文字優(yōu)美的段落”,更是和學(xué)習(xí)語言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如果段落真優(yōu)美得打動了孩子,他自然會去模仿和記憶;如果“優(yōu)美段落”是家長選定的,孩子不一定承認它優(yōu)美,這樣的背誦就沒什么意義。閱讀是一種潤物無聲的影響,在語言上也是這樣。背會別人的段落不等于自己就能寫出這樣的段落,語言學(xué)習(xí)最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和風(fēng)格,與其背誦一段孩子并不喜歡的文字,不如讓他用這個時間多讀一本書。 俗話說“內(nèi)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中小學(xué)階段的課外閱讀差不多都屬于“外行”階段,孩子能看“熱鬧”就已很好,不經(jīng)歷這個階段,也難以達到內(nèi)行的階段。家長和教師最好不要急于讓孩子讀了一本書就看到這個意義,體會出那個感想,記住多少東西。你對孩子看電視、玩游戲懷有怎樣無功利的心態(tài),就應(yīng)該對他的閱讀給出怎樣無功利的言行。 閱讀的功能在于“熏陶”而不是“搬運”。眼前可能看不出什么,但只要他讀得足夠多,豐厚底蘊遲早會在孩子身上顯現(xiàn)出來。 事實是,家長越少對兒童提出不適當?shù)挠洃浥c背誦要求,兒童通過閱讀掌握的知識越多。蘇霍姆林斯基對此有深入研究,他發(fā)現(xiàn),“人所掌握的知識的數(shù)量也取決于腦力勞動的情感色彩:如果跟書籍的精神交往對人是一種樂趣,并不以識記為目的,那么大量事物、真理和規(guī)律性就很容易進入他的意識”。 好閱讀讀字,壞閱讀讀圖 有位家長說他的孩子整天都在讀書,他給孩子的錢,孩子大多用來買書了,一套幾十本,沒幾天就讀完了,可他的孩子作文水平卻很差,不知是怎么回事。 我問他孩子都讀些什么書,他說基本上都是漫畫書——難怪。 我對這位家長說,看漫畫不叫讀書,漫畫不是書,漫畫只是以書的形式出現(xiàn)的電視。你說你的孩子一直在“讀書”,其實他一直在“看電視”。 當下社會正處于一個“讀圖”時代。所謂“讀圖”就是看漫畫、電視或電腦等,是以圖像為主的接受信息方式。讀圖時代的到來對傳統(tǒng)的閱讀形成沖擊。一個60年代出生的孩子,從小生活在信息匱乏的環(huán)境中,到上了中學(xué)后偶然遇到一本書,他會如獲至寶地去閱讀,他閱讀的興趣可能就此建立;但一個90年代出生的孩子,從一出生就被各種信息刺激包圍,如果他童年的大部分時間是在電視前度過,他對圖像會更感興趣,圖像占據(jù)了他的輸入渠道,建立閱讀文字興趣的最好時光錯過了,以后很難對閱讀產(chǎn)生興趣。 現(xiàn)在患“電視癡迷癥”的孩子太多了,這和家長的一些觀念有關(guān)。一些家長雖然也希望孩子長大后是個愛讀書的人,但并不在意兒童的早期閱讀,把孩子的早期閱讀看得可有可無。有的認為電視里也有知識,讓小孩子多看電視也能長知識;有的認為孩子沒識多少字之前,先看電視,等識字多了再讀書;還有的認為孩子就應(yīng)該活得自由自在的,只要寫完了作業(yè),他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他們不知道這是在錯失良機,這種想法讓孩子與一個好習(xí)慣失之交臂。這種損失多半會影響一生。 “讀圖”取代不了“讀字”的作用。“讀字”之所以優(yōu)于“讀圖”,在于以下原因。 文字是一種抽象的語言符號,可以刺激兒童語言中樞的發(fā)展,并且這種符號與兒童將來學(xué)習(xí)中使用的符號是一回事,他們在閱讀中接觸得多了,到課程學(xué)習(xí)中對這種符號的使用就熟練而自如,這就是“讀字”可以讓一個孩子變得聰明的簡單陳述。 而漫畫、電視和電腦都是以圖像來吸引人,尤其電視,這種刺激信號不需要任何轉(zhuǎn)換和互動,孩子只需要坐在電視前被動接受即可。看電視當然也可以讓孩子多知道一些事,但它的“讀圖”方式和被動接受性相對于閱讀來說,在智力啟蒙方面的作用微乎其微。學(xué)齡前兒童如果把許多時間都消磨在電視前,他的智力啟蒙就受到損害。從進入小學(xué)開始,他的學(xué)習(xí)能力就會低于那些經(jīng)常讀書的孩子。 而且,習(xí)慣“讀圖”的孩子,已習(xí)慣被動接受,不習(xí)慣主動吸收,他在學(xué)習(xí)上也往往顯現(xiàn)出意志力缺乏。臺灣著名文化學(xué)者李敖用他一貫激烈的口氣說“電視是批量生產(chǎn)傻瓜的機器”。 孩子“讀字”的時間開始得越早越好。讀書和識字量沒有必然關(guān)系,和年級更沒關(guān)系,隨時都可以開始。兒童最早的閱讀就是聽家長講故事,從父母給孩子講慢慢過渡到孩子自己看,從看簡單的連環(huán)畫慢慢過渡到看文字作品,從內(nèi)容淺顯的童話慢慢過渡到名著等等。只要去做,這些過渡都會非常自然到來。 兒童的天性都喜歡閱讀,凡那些表現(xiàn)出不喜歡閱讀的孩子,都是因為家長沒有在合適的時機給他們提供合適的閱讀環(huán)境。要么是家中很少買書;要么是買了書懶得給孩子講;要么是整天用電視機哄孩子,總之,孩子從小與閱讀是隔離的。 其實“讀字”并不完全反對“讀圖”,這兩種閱讀完全可以在孩子的生活*存。我的女兒圓圓也非常喜歡各種“讀圖”活動,她從小到大一直喜歡看動畫片,上大學(xué)了還經(jīng)常看,書架里有很多漫畫書,但這些不影響她的“讀字”活動。她對“讀字”的興趣早就穩(wěn)定地形成,她知道如何按輕重緩急,按自己的需求分配閱讀時間和閱讀內(nèi)容。 那些從小到大,把大部分業(yè)余時間用來“讀圖”而不是“讀字”的孩子,他的閱讀其實仍停留在初期階段,閱讀所帶來的一系列智力成長也不可能實現(xiàn)。這種損失源于他早年生活中“讀字”活動沒有及時出現(xiàn)——這是個很大的遺憾。這樣一個遺憾,難道不該歸咎于家長和教師,乃至全社會對兒童閱讀的輕視嗎? 此外提醒家長們注意的是,讓孩子讀正版原著,不要讀“縮寫本”或“縮印本”。 “縮寫本”指把名著進行大量刪節(jié),變成字數(shù)、內(nèi)容和語言都比較簡單的改編版。我認為這是把一只新鮮蘋果做成果脯的行為,至少我在書店看到的幾個所謂“兒童版”《三國演義》這類的書給我留下了這樣的印象。建議給孩子選擇知名度較高出版社出的原版作品。 “縮印本”指總字數(shù)不減少,但把文字縮小,每頁排得密密麻麻的那種書。這種書可能多半出自一些不知名的小出版社或盜版者手中。比如把一部《紅樓夢》做成一本書。這樣的書可能僅僅方便攜帶,但讀起來很累,閱讀感覺不好,容易使孩子厭倦;此外錯別字可能也比較多。所以也不要給孩子讀縮印本。 每個人都喜歡“好東西”,不喜歡“壞東西”,孩子更是把好與壞區(qū)分得勢不兩立,他們純?nèi)缫粡埌准埖纳灼蠒粝略鯓拥暮圹E,與他們成長中千萬個細節(jié)的好壞有必然的聯(lián)系。教育全在細節(jié)中,每個看似微小的“好”、“壞”細節(jié),對孩子的影響都可能是巨大的。閱讀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家長和教師要盡量給孩子提供“好閱讀”,避免“壞閱讀”,這也是你給孩子提供良好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來源:http://bbs.pcbaby.com.cn/topic-381060.html) |
相關(guān)博客:
能力提升
講座資源
閱讀次數(shù):
168
評論次數(shù):
收藏次數(shù):
0
●我要參加家庭教育的學(xué)習(xí)培訓(xù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