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的愛添點“鈣” |
來源: 荊楚網(wǎng)-楚天金報 |
受訪專家:武漢市心理醫(yī)院危機干預中心心理咨詢師 汪智慧 采寫:記者肖清清 新聞鏈接:一元錢引發(fā)的慘劇 只因沒向父母要到一元錢,12歲男孩小華(化名)居然自殺身亡。其父母從漢川來漢,在打銅街菜場賣菜,23日,男孩來到父母的攤位前要一元錢買東西吃。當時父母正忙,沒有答應。小華拿起菜攤上的小刀剁著臺面,恨恨地說:“你們不給,我回去上吊給你們看!”大家都以為孩子說的是氣話,誰知一個小時后,小華的母親回家,發(fā)現(xiàn)孩子居然用鞋帶勒住脖子吊在窗戶上,自殺身亡。 孩子因一點小事而輕生,不能不說這是一種家庭教育缺失的悲劇。父愛、母愛,聽起來甜蜜而又溫馨,但要做到真正的愛卻又是那么的不容易,有時甚至是艱辛的。這是當下為人父母者所困擾的話題:我們到底該如何去愛孩子? 專制或泛濫的愛會阻礙性格發(fā)展 父母選擇愛孩子的方式,會造就孩子的性格。曉非在父母的精心培養(yǎng)下,3歲時就被周邊的人稱為“天才”。漂亮、活潑、能背誦一口流利的唐詩,曉非不僅是家里的“太陽”,也成為幼兒園老師關注的焦點。可上學后,他發(fā)現(xiàn)自己并未得到新老師和新同學的特別關注,曉非開始感到孤獨,并變得郁郁寡歡。上初中后,他經(jīng)常有意搗亂,為點小事就攻擊同學,結果同學們離他越來越遠,老師也時常地批評他,可他的父母反而認為是同學們嫉妒他。長大后的曉非變得一發(fā)不可收拾。經(jīng)過醫(yī)生的診斷,父母才發(fā)現(xiàn)兒子有典型的人格障礙。他的母親痛心疾首地說:“我們只注重他的學習和身體,卻忽視了他的心理健康狀況。假如能從頭再來,我一定會努力培養(yǎng)他的健康心理!” 不少父母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設置的方向去努力。殊不知,當愛帶有目的性的時候,它的盲目性也就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了。在沉重的心理壓力下,孩子的童心被泯滅,他們失去的不僅僅是自己的思想,而且沒有了個性,沒有了獨立的意志,也找不到自我發(fā)展的目標。 從離開母體的那一刻開始,孩子就能感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愛,可是不少父母在施與愛的同時,常常忽視了或者根本就沒有教給孩子學會愛的能力,有的只是無條件的滿足和溺愛。這種情況在條件優(yōu)越的家庭里尤為突出??墒?,無論這份愛是專制的,還是泛濫的,都將極大地阻礙孩子們個性的發(fā)展,使得當今獨生子女人格偏離、人格障礙的發(fā)生率越來越高。 用眼角的余光關注孩子 “我干脆死了算了!”不少家長曾聽到過孩子把自殺掛在嘴邊卻沒有引起重視。其實,因為有自殺傾向而到心理門診就診的孩子還真不少。很多孩子可能沒有真正明白死亡的含義,門診中也經(jīng)常見到孩子自殘、自殺未果的案例。有一個7歲的小女孩竟嘗試過割腕自殺,被救過來后才開始對死亡產(chǎn)生恐懼,對媽媽說,她并不想死,只是想讓媽媽滿足她的要求。 家長不能對常說“死了算了”的孩子掉以輕心,這種威脅性的語言暴露出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采取自殺行為的少年多存在這樣幾種心理:要挾心理——想用自殺來發(fā)泄不滿,補償失去的自尊心或嚇唬別人,從而得到別人的重視和注意;抗議心理——想以死來與自己不喜歡的事物抗爭;解脫心理——以為死可以擺脫一切煩惱和壓力。當發(fā)現(xiàn)孩子有這種傾向時,家長應首先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態(tài)度。不少家長對孩子的心理需求不了解,要么粗暴地拒絕,要么置之不理,而青少年的心理不成熟,情緒波動大,缺乏應對情感挫折的能力,容易產(chǎn)生出走或自殺等過激念頭。 在此情況下家長要跟孩子及時溝通,找出問題所在。但是又不要過分關注和寵愛,一聽說孩子要自殺,立刻舉手投降、百依百順,這樣勢必造成孩子的誤解——誤以為“自殺”是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以后會頻頻使用,說不定哪天就真的釀成了悲劇。這種情形下,家長應當學會用眼角的余光關注孩子,細心觀察孩子的內(nèi)心變化。教育孩子的問題是需要時間和耐心的,家長需要多花時間和孩子交流,主動跟孩子討論,為什么要自殺,讓他們明白傷害自己的行為是不可取的,讓他們說出自己心里真實的動機和想法,再和他們一起尋求解決的辦法。 如何進行“補鈣”教育 在心理咨詢過程中,不少的青少年和大學生對醫(yī)生傾訴:“父母對我很好,從沒給我施加過壓力,可是不知道為什么,我就是不快樂,常常感到空虛、郁悶!”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孩子們吃的常常都是父母們準備的甜蜜的“糖”,可是沒有吃過苦的人又怎能感受到吃糖的快樂和幸福呢?由此看來,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糖,成長期的他們更需要的是“鈣”。這種“挫折教育”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十分重要。 在如何進行“補鈣”教育問題上,有這樣的一個故事可以參考:一只母貓捕捉到一只老鼠,但母貓并不急于吃掉它,而是將它放在地上,雙目緊緊地盯住老鼠。逃生的本能使得那只佯裝死去的老鼠一躍而起,母貓躬起身來“嗷”地大叫一聲,幾只小貓迅速奔向母貓,一起沖向那只碩大的老鼠。不幸,其中一只小貓被老鼠抓傷眼睛,可蹲在一旁的母貓并沒有上前搭救。 老鼠十分狡猾,它徑直朝向那只受傷的小貓,試圖從“薄弱”環(huán)節(jié)逃生。沒想到,那只受傷的小貓顧不得流血的眼睛,再次奮力猛地撲向那只竟敢藐視它的老鼠。望著已經(jīng)遍體鱗傷、奄奄一息的老鼠,一直蹲在一邊的母貓這時才走近受傷的幼貓,慈愛地舔著它那只因為勇敢戰(zhàn)斗而受傷的眼睛。 這場來自于動物之間生與死的搏殺構成了一堂活生生的教育課。每一位父母在愛孩子的同時也必須要為孩子的將來著想,抑或是向那只母貓學習──用它自己特有的教育方式告訴它的孩子們應當學會怎樣生存。讓自己的孩子為生存而承受壓力和挫折,使他們的身體與心理都能夠同時健康地成長。 |
相鄰博客
-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轉載(四三)--沈向洋 [2007-03-27 10:13:00]
- 評論:沉重的“變形” [2007-03-27 16:47:00]
- 家長造成新一代獨生子女"草莓化" 孩子像寵物 [2007-03-28 14:33:00]
- 5招訓練生活好習慣 [2007-05-22 14:52: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