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
我的父親是小鎮(zhèn)上的窮教師,我的母親是農民,我自己也是農民,我讀的第一所學校是“牛棚小學”。
——沈向洋
他的生活背景顯示,這個人要得到后來取得的那些成就,簡直不可能。“我的父親是一
個小鎮(zhèn)上的窮教師,我的母親是農民,我自己也是農民,我讀的第一所學校是‘牛棚小學’?!彼眠@樣幾句話開始了對童年的回憶,接著哈哈大笑。
1972年,就在開復飛上藍天直奔地球另外一邊的時候,在太平洋西邊這塊大陸上,沈向洋在一個低矮破爛、搖搖欲墜的“牛棚教室”里度過了他的一天。
那是一座真正的牛棚,一半養(yǎng)著牛,另一半用來做教室,空氣中彌漫著青草的芳香和牛糞的臭氣,課桌是用碎磚頭堆起來的,沒有椅子,所以向洋每天來上學的時候,都是一個肩膀挎著書包,一個肩膀背著板凳。
很多年以后,他和李開復一樣,也去了大洋彼岸,也走進那所世界聞名的學?!绹突仿〈髮W的計算機系。他在那里畢業(yè),獲得了和李開復一樣的學位。他在計算機科學領域里的成就和名望,也亦步亦趨地追趕著李開復。當人們叫他們“李博士”或者“沈博士”的時候,很難覺察到,這兩人的經歷其實有著巨大差別。開復的父親是國民黨的立法委員,向洋的老爹是鄉(xiāng)下的窮教師。很顯然,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家庭:一個在臺北,一個在蘇南;一個是名門之后,一個是農家子弟。李開復的一口普通話中帶著一種明顯的臺灣腔,語調和緩,溫文爾雅。從沈向洋的口音聽來,有著明顯的吳儂語調,還有一種蘇浙交界地帶鄉(xiāng)下人特有的喉音,抑揚頓挫,雖然他已離開家鄉(xiāng)20多年,那種口音還是很明顯。他的容貌也有江南人的特色,高顴,闊嘴,小眼,括鼻。不管他的出身和開復有多少不同,但是有一點卻偶然地和開復巧合了,他也是11歲那一年離開父母的。
1972年開復離開父母的時候,向洋6歲,已經在那個“牛棚教室”里上了兩年學。
同一個“教室”里有十幾個孩子,從一年級到四年級。讓好幾個年級的學生坐在一起上課,在那些邊遠貧窮、缺少老師的地方是常見的情形,即使到今天還非常普遍。那時候向洋和他的十幾個同學都住在同一個村莊里,他是年齡最小的,個兒頭也最小。
這是他的外婆家。他從小在外婆家長大,這有點像他后來的同事張亞勤。不同的是,這里是真正的鄉(xiāng)下,外婆起早貪黑去種地,而這個外孫卻是出奇的淘氣。等他長到四歲的時候,外婆覺得自己再也管不了他,就把他帶到牛棚里去,交給老師。
“老師啊,”外婆說,“這孩子讀書不讀書,不要緊。您就費心幫我看著他,就行啦。”
老師從長江北邊來,也是個農民,說一口蘇北土話,但村子里的大人都說他的普通話說得最標準,叫他“老師”,把這所小學一二年級的語文和數(shù)學課程都讓他來講,還從自己少得可憐的收入中湊出錢來給他發(fā)工資。
那時候向洋還沒有聽過真正的普通話是什么樣,所以也認定老師的口音最好聽。他并不討厭這個“牛棚教室”,但是他無法忍受長時間地坐在那里一動不動。他總是隨便揀個地方,放下他的板凳,坐下來東張西望。一會兒轉過頭去看看身邊的牛,一會兒抬眼看看天上的太陽。學校只上半天課,他知道太陽到頭頂?shù)臅r候就能放學,就能跑進周圍那片廣闊的田野,那里有蜻蜓,有螞蚱,有螃蟹,有小魚,有一片蛙鳴,有這孩子童年時代的全部快樂。人的一生不論走到什么地方,有些情節(jié)是不會忘記的。向洋內心深處永恒的記憶,就是從一歲直到六歲,他每天都生活在無休止的快樂和放縱中。
直到有一天,媽媽來接他,帶他離開了田野,也離開了外婆。媽媽總是覺得,田野和外婆對這孩子過于放縱。
向洋回到父母身邊。一家人住在小鎮(zhèn)上。中國的任何地方都把城里人和鄉(xiāng)下人分得清清楚楚,惟有“小鎮(zhèn)”是個例外,它是一個像鄉(xiāng)村又像城市的地方,農民和市民混居在一起。向洋一家正是其中一個縮影。父親是中學的數(shù)學老師,擁有城里人的戶口,母親在工廠里面做車工,卻是個農民。這種一個家庭、不同身份的情形,在向洋未來的命運之途上,是一種無形但卻意義重大的烘托。
在向洋眼里,父母的性格截然不同。父親是一家七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一家人本來住在上海,這小兒子在南京完成大學學業(yè),選擇了一個最貧窮的縣去做老師,從此再也沒有離開教師行業(yè)。他是鎮(zhèn)上出名的好人,謹慎、勤懇、本分,課堂上口若懸河,課堂外卻很少說話,無論做人做事,從來沒有發(fā)生過一點差錯。他對自己的孩子非常寬厚,從來沒有罵過孩子,更不肯打孩子。在那個小鎮(zhèn)上,沒有打過孩子的父親幾乎找不到第二個了。
但是母親的嚴厲足以覆蓋父親的寬容。
母親是這個家庭中絕對的權威。她在未婚之前就是家里的大姐,養(yǎng)成一副大姐風范,意志堅強,習慣于統(tǒng)籌周圍的一切,而且絕對不甘居人后。在這個農家女人心里,至少有一點與李開復的母親如出一轍。她認為,兒子無論什么事情都應當是第一。有一次,兒子在全縣的數(shù)學競賽中得了第二名,這是經過“停課鬧革命”的動亂年代之后,當?shù)氐谝淮握?guī)考試,所以非比尋常。老師同學都來向他祝賀,好多人還跑到家里來道喜,可母親一點也不高興,她讓向洋坐在她對面,然后把眼睛直盯著兒子的眼睛。
“你給我解釋一下,你怎么好意思只考第二名?”媽媽的語氣既平和又嚴厲:“別人的孩子回到家里要打柴挑水,我讓你做過什么事情嗎?我什么事情都不讓你做,就是讓你做功課,可是你居然還考第二名?!?br />
這是沈家后來歲月中無數(shù)令人捧腹大笑的故事中的一個。但是在那個時候,媽媽每一次諸如此類的訓話都是非常認真的。媽媽對兒子的影響是如此之大,他還小,沒有自己的意志
,所以母親的話一向都是對的。他意識到自己身上生出一種“不能輸?shù)暮脛傩摹?,從骨子里面往外冒出來,日愈強烈,直到今天都是他的秉性之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特色?!坝幸徊糠挚隙ㄊ俏夷赣H那里遺傳過來,”他說,“還有一部分是后天不斷的訓練?!?br />
一個孩子在內心里對自己的看法,通常就是由他周圍那些人的看法造成的。向洋生活的那個圈子里,所有人都說這孩子聰明,好像他是個“天生第一”。從6歲回到母親身邊,9歲小學畢業(yè),他“永遠想著要成為最好,真是到了都要輸不起的地步?!?br />
不過,他畢竟還是個孩子,貪玩,好動,而且散漫,內心里還有一種完全不同的力量,隱隱約約要冒出來。后來他才知道,那叫“逆反”,如果不是離開母親獨自到縣城去讀書,這力量也許會越來越強大,直到沖破束縛,沖到表面來。
11歲那年,向洋初中畢業(yè),要到縣城里去讀高中。那天早晨離家的時候,這個小男孩的心里全是“沒有人管我了”的快意。直到母子分手在即,母親淚流滿面,他又第一次體會到對母親的依戀,他忽然看到,母親在堅強的外殼之下,也有溫情和軟弱,對兒子的無限的期望背后,還有無盡的疼愛。這情形就如同開復11歲時母子分手的情形一樣。
這故事讓我們發(fā)現(xiàn)“E學生”擁有的第三個觀念:無論你出生在寒舍還是豪門,起點都是一樣的。
——沈向洋
他的生活背景顯示,這個人要得到后來取得的那些成就,簡直不可能。“我的父親是一
個小鎮(zhèn)上的窮教師,我的母親是農民,我自己也是農民,我讀的第一所學校是‘牛棚小學’?!彼眠@樣幾句話開始了對童年的回憶,接著哈哈大笑。
1972年,就在開復飛上藍天直奔地球另外一邊的時候,在太平洋西邊這塊大陸上,沈向洋在一個低矮破爛、搖搖欲墜的“牛棚教室”里度過了他的一天。
那是一座真正的牛棚,一半養(yǎng)著牛,另一半用來做教室,空氣中彌漫著青草的芳香和牛糞的臭氣,課桌是用碎磚頭堆起來的,沒有椅子,所以向洋每天來上學的時候,都是一個肩膀挎著書包,一個肩膀背著板凳。
很多年以后,他和李開復一樣,也去了大洋彼岸,也走進那所世界聞名的學?!绹突仿〈髮W的計算機系。他在那里畢業(yè),獲得了和李開復一樣的學位。他在計算機科學領域里的成就和名望,也亦步亦趨地追趕著李開復。當人們叫他們“李博士”或者“沈博士”的時候,很難覺察到,這兩人的經歷其實有著巨大差別。開復的父親是國民黨的立法委員,向洋的老爹是鄉(xiāng)下的窮教師。很顯然,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家庭:一個在臺北,一個在蘇南;一個是名門之后,一個是農家子弟。李開復的一口普通話中帶著一種明顯的臺灣腔,語調和緩,溫文爾雅。從沈向洋的口音聽來,有著明顯的吳儂語調,還有一種蘇浙交界地帶鄉(xiāng)下人特有的喉音,抑揚頓挫,雖然他已離開家鄉(xiāng)20多年,那種口音還是很明顯。他的容貌也有江南人的特色,高顴,闊嘴,小眼,括鼻。不管他的出身和開復有多少不同,但是有一點卻偶然地和開復巧合了,他也是11歲那一年離開父母的。
1972年開復離開父母的時候,向洋6歲,已經在那個“牛棚教室”里上了兩年學。
同一個“教室”里有十幾個孩子,從一年級到四年級。讓好幾個年級的學生坐在一起上課,在那些邊遠貧窮、缺少老師的地方是常見的情形,即使到今天還非常普遍。那時候向洋和他的十幾個同學都住在同一個村莊里,他是年齡最小的,個兒頭也最小。
這是他的外婆家。他從小在外婆家長大,這有點像他后來的同事張亞勤。不同的是,這里是真正的鄉(xiāng)下,外婆起早貪黑去種地,而這個外孫卻是出奇的淘氣。等他長到四歲的時候,外婆覺得自己再也管不了他,就把他帶到牛棚里去,交給老師。
“老師啊,”外婆說,“這孩子讀書不讀書,不要緊。您就費心幫我看著他,就行啦。”
老師從長江北邊來,也是個農民,說一口蘇北土話,但村子里的大人都說他的普通話說得最標準,叫他“老師”,把這所小學一二年級的語文和數(shù)學課程都讓他來講,還從自己少得可憐的收入中湊出錢來給他發(fā)工資。
那時候向洋還沒有聽過真正的普通話是什么樣,所以也認定老師的口音最好聽。他并不討厭這個“牛棚教室”,但是他無法忍受長時間地坐在那里一動不動。他總是隨便揀個地方,放下他的板凳,坐下來東張西望。一會兒轉過頭去看看身邊的牛,一會兒抬眼看看天上的太陽。學校只上半天課,他知道太陽到頭頂?shù)臅r候就能放學,就能跑進周圍那片廣闊的田野,那里有蜻蜓,有螞蚱,有螃蟹,有小魚,有一片蛙鳴,有這孩子童年時代的全部快樂。人的一生不論走到什么地方,有些情節(jié)是不會忘記的。向洋內心深處永恒的記憶,就是從一歲直到六歲,他每天都生活在無休止的快樂和放縱中。
直到有一天,媽媽來接他,帶他離開了田野,也離開了外婆。媽媽總是覺得,田野和外婆對這孩子過于放縱。
向洋回到父母身邊。一家人住在小鎮(zhèn)上。中國的任何地方都把城里人和鄉(xiāng)下人分得清清楚楚,惟有“小鎮(zhèn)”是個例外,它是一個像鄉(xiāng)村又像城市的地方,農民和市民混居在一起。向洋一家正是其中一個縮影。父親是中學的數(shù)學老師,擁有城里人的戶口,母親在工廠里面做車工,卻是個農民。這種一個家庭、不同身份的情形,在向洋未來的命運之途上,是一種無形但卻意義重大的烘托。
在向洋眼里,父母的性格截然不同。父親是一家七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一家人本來住在上海,這小兒子在南京完成大學學業(yè),選擇了一個最貧窮的縣去做老師,從此再也沒有離開教師行業(yè)。他是鎮(zhèn)上出名的好人,謹慎、勤懇、本分,課堂上口若懸河,課堂外卻很少說話,無論做人做事,從來沒有發(fā)生過一點差錯。他對自己的孩子非常寬厚,從來沒有罵過孩子,更不肯打孩子。在那個小鎮(zhèn)上,沒有打過孩子的父親幾乎找不到第二個了。
但是母親的嚴厲足以覆蓋父親的寬容。
母親是這個家庭中絕對的權威。她在未婚之前就是家里的大姐,養(yǎng)成一副大姐風范,意志堅強,習慣于統(tǒng)籌周圍的一切,而且絕對不甘居人后。在這個農家女人心里,至少有一點與李開復的母親如出一轍。她認為,兒子無論什么事情都應當是第一。有一次,兒子在全縣的數(shù)學競賽中得了第二名,這是經過“停課鬧革命”的動亂年代之后,當?shù)氐谝淮握?guī)考試,所以非比尋常。老師同學都來向他祝賀,好多人還跑到家里來道喜,可母親一點也不高興,她讓向洋坐在她對面,然后把眼睛直盯著兒子的眼睛。
“你給我解釋一下,你怎么好意思只考第二名?”媽媽的語氣既平和又嚴厲:“別人的孩子回到家里要打柴挑水,我讓你做過什么事情嗎?我什么事情都不讓你做,就是讓你做功課,可是你居然還考第二名?!?br />
這是沈家后來歲月中無數(shù)令人捧腹大笑的故事中的一個。但是在那個時候,媽媽每一次諸如此類的訓話都是非常認真的。媽媽對兒子的影響是如此之大,他還小,沒有自己的意志
,所以母親的話一向都是對的。他意識到自己身上生出一種“不能輸?shù)暮脛傩摹?,從骨子里面往外冒出來,日愈強烈,直到今天都是他的秉性之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特色?!坝幸徊糠挚隙ㄊ俏夷赣H那里遺傳過來,”他說,“還有一部分是后天不斷的訓練?!?br />
一個孩子在內心里對自己的看法,通常就是由他周圍那些人的看法造成的。向洋生活的那個圈子里,所有人都說這孩子聰明,好像他是個“天生第一”。從6歲回到母親身邊,9歲小學畢業(yè),他“永遠想著要成為最好,真是到了都要輸不起的地步?!?br />
不過,他畢竟還是個孩子,貪玩,好動,而且散漫,內心里還有一種完全不同的力量,隱隱約約要冒出來。后來他才知道,那叫“逆反”,如果不是離開母親獨自到縣城去讀書,這力量也許會越來越強大,直到沖破束縛,沖到表面來。
11歲那年,向洋初中畢業(yè),要到縣城里去讀高中。那天早晨離家的時候,這個小男孩的心里全是“沒有人管我了”的快意。直到母子分手在即,母親淚流滿面,他又第一次體會到對母親的依戀,他忽然看到,母親在堅強的外殼之下,也有溫情和軟弱,對兒子的無限的期望背后,還有無盡的疼愛。這情形就如同開復11歲時母子分手的情形一樣。
這故事讓我們發(fā)現(xiàn)“E學生”擁有的第三個觀念:無論你出生在寒舍還是豪門,起點都是一樣的。
0
寫得好
相鄰博客
-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轉載(三)---張亞勤1 [2007-03-21 08:48:00]
-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轉載(四)---李開復1 [2007-03-21 08:57:00]
-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轉載(六)---張亞勤 [2007-03-21 09:04:00]
-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轉載(七)---張宏江 [2007-03-21 09:07: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