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主要的東西呢?” 這位白發(fā)蒼蒼的獲獎者回答:“是在幼兒園?!?/p> 提問者楞住了,又問:“您在幼兒園學到了些什么呢?” 科學家耐心地回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后要休息;要仔細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來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p> 從幼兒園學到的基礎的東西,直到老年時還記憶猶新。從小養(yǎng)成的良好習慣會伴隨人的一生,時時處處都在起作用。 不謀而合,我國著名的葉圣陶先生也認為,人要是各種好習慣都養(yǎng)成了,我們的教育目的就達到了。如果學習上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勞動上有良好的勞動習慣,道德上有良好的道德習慣,生活上有良好的生活習慣等等,那么這個孩子就是一個好孩子。好習慣體現(xiàn)了一個人的綜合素質(zhì)。在當今的21世紀,全社會都在 談論素質(zhì)教育,素質(zhì)教育的內(nèi)涵又是什么呢?我國著名的養(yǎng)成教育專家關鴻羽教授說,素質(zhì)教育的歸宿就是培養(yǎng)良好習慣,因為素質(zhì)只有化為了習慣,才能成為終身受用的財富。 也許有家長認為,現(xiàn)在孩子還小,好習慣可以待以后慢慢地培養(yǎng)。這種認識是不對的,至少是不全面的。要知道,良好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期是小學階段,初中為輔助。關鍵之關鍵又是小學一、二年級。它是建立常規(guī)、培養(yǎng)良好習慣的最關鍵時期。為什么這么說呢?孩子年齡小的時候,就像一包融化了的鐵水,可以澆鑄成各式各樣的形狀。但等孩子長大了,就像冷卻了的鐵水,變成了一塊鐵疙瘩,,再想改變可就困難了。孩子年齡小的時候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比較聽話,好訓練,因而培養(yǎng)各種良好習慣比較容易見效。從德育的角度來看,小學主要是良好習慣培養(yǎng);中學主要是道德品質(zhì)教育;而大學主要是政治思想教育。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培養(yǎng)孩子良好習慣的關鍵期,抓緊對孩子各種良好行為習慣進行培養(yǎng),這樣才能為孩子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即要把握這樣的原則“小時嚴大了寬”。 那么,什么是習慣呢? “習慣”是養(yǎng)成教育的結(jié)果,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是行為的最高層次。也就是說,習慣不是一般的行為,而是一種定型性行為。從心理機制上看,它是一種需要,一旦形成習慣就會變成人的一種需要,如果不這樣做就會感到很別扭。因而它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具有自動化的作用,它不需要別人的提醒、督促,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即“習慣成自然”,是一種省時、省力的自然動作。 習慣具有以下的特征 1、習慣的后天性 習慣不是遺傳得來的,大人有好習慣并不意味著孩子就有好習慣,它是在后天的生活環(huán)境中習得的,是教育、訓練的結(jié)果。 2、習慣的穩(wěn)固性和可變性 習慣經(jīng)過多次重復,因得到強化而不斷地趨于定型和穩(wěn)固,如果此時想改變它則是較為困難的。像抽煙的人要戒煙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是習慣的這種穩(wěn)固性不是絕對的,已形成不良習慣的雖難以改變但不是絕對不能改變,只要教育得法,經(jīng)過較長時間強化訓練仍可改變。 3、習慣的情境性 由上我們知道,習慣的力量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習慣一旦形成以后,沒有十倍百倍的力量是很難加以改變的。許多人的習慣,終身也難以改變。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用唯物主義的觀點去看,這里所說的“本性”當然不是與生俱來的,在很大程度上,它也是與長期形成的習慣有關。晨起刷牙、飯前洗手,這一類衛(wèi)生習慣使人們一輩子受用;“今日事今日畢”的習慣使許多人奪取了更多的時間,也等于延長了自己的生命。良好的習慣是可以養(yǎng)成的。習慣養(yǎng)成之后看上去如“自然”,但是養(yǎng)成的過程卻并不是自然的。一些家長可能認為,自己工作繁忙,孩子的教育是學校的事;或認為“樹大自然直”。這并不符合自然的規(guī)律,更不符合人的成長規(guī)律,往嚴重里說是一種逃避責任的托辭。有些人確實在長大成人后變“直”了,改掉了幼時的某些惡習。但這是經(jīng)過多少次痛苦的磨練,碰了多少次釘子之后的結(jié)果,決不是自然的。為了使我們的后代在成長的過程中少付一些不必要的代價,少走一些彎路,我們有必要統(tǒng)一思想,認真研究一下如何幫助我們的子女、我們的學生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學問。 我國的獨生子女多,存在的問題也多。我們學校的學生恐怕也不例外。據(jù)調(diào)查,目前孩子存在著“五小”問題:“小霸王”:在家里特別霸道,孩子想看動畫片,家長就別想看新聞。好吃的東西別人甭想沾邊;“小懶蟲”:在家里什么事都不干,懶得要命,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小犟驢”:脾氣倔,犯起驢脾氣,十匹馬都拉不動。為什么現(xiàn)在“小霸王”、“小懶蟲”、“小犟驢”這么多?一句話,從小慣的;“小磨蹭”:不少孩子干什么事都是磨磨蹭蹭的,做作業(yè)時從找筆、本子到開始動手做,中間就去掉了一、二十分鐘時間;“小馬虎”:干事馬馬虎虎,能湊合就湊合,明明是“+”號抄成了“×”,明明是“b”抄成了“p”。除了我前面講的”五小“問題外,還有其他問題,如學習不專心,作業(yè)不完成,不講究衛(wèi)生,心中只有自己而沒有他人,只知道接受愛而不知道愛別人,等等。所有這些問題歸結(jié)起來都是一個問題——習慣問題。 少年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我認為可分為四個大的方面,即良好的做人習慣、做事習慣、學習習慣與衛(wèi)生習慣。 做人方面的好習慣。其體現(xiàn)的核心理念和價值是學會做人,有愛心。做人方面的主要習慣有:(16個字) (20個字) 衛(wèi)生方面的好習慣。其體現(xiàn)的核心理念是注意個人清潔,講究公共衛(wèi)生,有環(huán)保意識等。 以上所列的習慣,只是一些基本的方面。從學校層面來說,針對全體學生的實際,學校每月、每周都有德育重點,從《行為歌》中抽取,各班根據(jù)本班具體情況,制定班德育重點,強化行為習慣的教育訓練;從家庭教育層面來說,我們家長可以根據(jù)家庭的實際和自己孩子身心的具體特點,結(jié)合學校德育要求,進一步具體化為一系列日常行為細則,使孩子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養(yǎng)成良好習慣。 前面我講過,良好的習慣體現(xiàn)一個人的綜合素質(zhì)。而好習慣的培養(yǎng)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專家研究后發(fā)現(xiàn),就是“飯前洗手”這樣一個簡單習慣,小學生都要反復強化訓練20天才能初步形成。也就是說養(yǎng)成教育要從細節(jié)入手,嚴格要求,反復訓練,訓練反復。為了共同做好教育工作,在此我對各位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提幾點建議和要求: 一、家庭內(nèi)部要一致 不要造成“爸爸要嚴管,媽媽要溺愛;父母要嚴教,爺爺奶奶要嬌慣”。這樣做會使孩子無所適從。有些孩子學會了鉆空子,誰對他有利就聽誰的。個別的孩子還會來這手:成心制造點矛盾讓家長吵起來,然后他從中間鉆空子,鉆來鉆去就形成了雙重人格,到那時就糟糕了。怎樣做到家庭教育內(nèi)部一致呢?1、家庭成員之間要主動配合;2、教育出現(xiàn)矛盾要背著孩子協(xié)調(diào);3、教育要連貫,前后要一致。教育最忌諱的就是前后脫節(jié),前緊后松、朝令夕改、前后矛盾,這都是教育的大敵。提出一個要求,進行一個訓練,必須持之以恒,不見實效不收兵,決不能半途而廢。 二、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要一致 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充分發(fā)揮教育的最大功效。作為學校,肯定是強調(diào)老師要家訪;而作為家庭教育,我們家長應主動到學校拜訪老師。這是因為老師的負擔比較重,很多老師家在市內(nèi),而學生住的又比較分散,不可能對每一個學生家庭都經(jīng)常家訪。而我們當家長的一般都只有一個小孩,應該說有時間去拜訪老師。至少一兩個月應到學校來一次,個別了解一下孩子的情況,這肯定比參加一次家長會的效果要好。除了了解自己孩子的情況,同時也要了解一下學校的整體教育情況,特別要了解學校最近開展了哪些教育活動?學校最近對孩子提出了哪些要求等等,有意識地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這樣,我們家長才能主動地配合學校教育。另外,家校溝通的一個重要渠道就是每天使用的《家校聯(lián)系冊》,對那些工作特別忙的家長,至少要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從中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教育情況。 三、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我們家長必須先做到 教育孩子學習要專心,家長干事也應專心。在孩子學習時就不能干擾孩子,不能打麻將,不能大音量收看電視;教育孩子做事要仔細,家長就不能馬馬虎虎,否則你的教育就不會起作用;教育孩子尊敬父母,家長就要尊敬長輩、孝敬老人??傊?,對孩子提出什么要求,自己首先就要做到這條要求,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四、要用榜樣去教育孩子 光做到第三條,只能說我們家長給孩子樹立了一個好榜樣,但還不夠。榜樣的力量雖然很大,但不是無窮的。有時候榜樣并不起作用。如有些家長什么事都替孩子干了,榜樣樹得夠好了,可這個孩子卻最懶。對懶孩子來說,最主要的不是家長替它干,而是要求孩子干。即使你給他樹立榜樣也應讓他能理解,否則他就會認為你就是替他服務的,他就應該享受。所以說榜樣加教育力量才是無窮的。 五、正確地使用懲罰 懲罰不等于體罰。體罰是讓孩子受到肉體上的痛苦的一種懲罰手段,但不是好的懲罰手段,建議家長不要使用。我所說的懲罰,是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前提下,通過說服教育及恰如其分的處罰,讓孩子認識到違反規(guī)范是錯誤的,認識到規(guī)范的嚴肅性,從而達到嚴格要求的目的。一句話,懲罰的作用就是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意識,即犯了錯就應承擔相應的責任,規(guī)范孩子的行為。從這一點來說,我認為正確、適當?shù)厥褂脩土P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手段。當孩子犯了錯,而說服教育不奏效時,懲罰手段有哪些呢?(1)強制執(zhí)行。如罰站,閉門思過。(2)限制孩子自由。如不準外出活動。(3)強迫孩子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如洗碗。(4)限制孩子想做的事。如不準看電視。(5)不滿足孩子的正當物質(zhì)需求。如該買的玩具暫時不買了??傊?,只要能使孩子產(chǎn)生痛苦體驗的方法都可以引起懲罰作用,即培養(yǎng)孩子正確面對過失、勇于承擔責任的習慣。 |
相鄰博客
- 人生重要的第一課—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 [2007-03-23 14:41:00]
- 了解中學生的心理特點 [2007-03-23 15:04:00]
- 盧勤:談教子——孩子為啥跟你過不去 [2007-03-23 15:50:00]
- 把孩子培養(yǎng)成財富——知心姐姐盧勤成功家教秘訣 [2007-03-23 15:56: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