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洞穴之光”照亮教育“問題孩子”的路 | |
嚴高歌 發(fā)布時間: 2006-12-24 14:00 光明網(wǎng) | |
從本月11日起,湖南衛(wèi)視《晚間》欄目,在一星期內(nèi)連續(xù)播出“洞穴之光”系列專題,該欄目通過關(guān)注一些有教育缺憾的城市頭疼孩子和洞穴村落中幾個逆水行舟,奮發(fā)向上的孩子共同生活,來達到“以孩子影響孩子”的目的。如此教育節(jié)目,可謂有益的嘗試。 應(yīng)當說“逆境教育”最早來源于人類對動物的保護。據(jù)資 早在多年以前,日本東京的一所學校就嘗試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他們?yōu)楹⒆釉O(shè)計了一堂新課,即讓孩子用洗衣板洗衣,用扁擔挑水,用煤爐生火,用石磨磨豆。并告訴孩子,他們的祖先都是這樣生活的。在日本,學校每年還要定期舉辦“田間學?!薄ⅰ肮聧u學?!薄ⅰ吧謱W?!钡鹊?,他們讓孩子在沒有老師帶領(lǐng)的情況下,在既無糧又無水的孤島或森林里安營扎寨,尋覓野菜野果,撿拾柴草,尋找水源,自己“營救”自己。學校通過這樣的“吃苦”必修課。讓孩子經(jīng)風雨,見世面,培養(yǎng)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克服困難的毅力,讓孩子在自然界的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fā)展,并收到很好的效果。 不歷經(jīng)風雨,何以見彩虹。其實對于苦難教育,古今中外早有共識:別林斯基說過;“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學”。梁啟超先生亦云:“患難困苦,是磨練人格之最高學?!?。 愛子之心,人皆有之。望子成龍,盼女成風,更是每個家長的心愿。但現(xiàn)在的孩子大多生在紅旗下,長在甜水里,他們因為沒有經(jīng)歷過逆境,于是形成了嬌生慣養(yǎng),唯我獨尊的脾氣和習慣。由于缺少吃苦經(jīng)歷,缺乏遭遇失意、挫折乃至失敗的思想準備,一旦挫折降臨,便造成難以挽救的嚴重后果。因此要想讓孩子成才,就要讓他們學會面對挫折,經(jīng)歷磨難,認識世界的復(fù)雜,人生的艱辛。只有讓他們在挫折中磨練自己,才能培養(yǎng)他們完美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養(yǎng)成克服困難,戰(zhàn)勝挫折的堅強毅力。 孟軻云: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如此說來,湖南衛(wèi)視《晚間》的《洞穴之光》不能不說讓我們看到了對“問題孩子”的教育曙光。 < /> |
苦日子對這六個孩子竟是飛快。要走的前一天他們一直沉默著,不想說再見。最后一天總要來臨,節(jié)目組有意安排家長們藏在屋子里,外面他們的孩子正在舉行告別儀式。六個孩子們告別的不只是山洞里最親愛的老鄉(xiāng),更是自己曾經(jīng)那個冷漠、自負、不懂敬畏和感恩的自己。他們大聲說謝謝,感謝洞中的老鄉(xiāng),還有最愛的爸爸媽媽。能想象屋里的爸媽們已經(jīng)哭成一片,他們在為孩子新生的喜悅而哭。
父母哭泣著走出柴屋,緊緊和他們的孩子擁抱。此時的中洞小學成了一片淚海,人間真愛在這里爆發(fā)。“洞穴之光”迎來了最明亮的那道曙光——希望,用希望照暖每個人的心。
相鄰博客
- 好爸爸勝過100個教師 [2007-03-22 15:43:00]
- 給家長聽四個故事——別以為孩子什么都不懂 [2007-03-22 15:54:00]
- 劉紹禹先生的教育兒童的十七條原則 [2007-03-22 16:22:00]
- 中國出現(xiàn)“教育荒廢” 近七成小學生不快樂 [2007-03-23 13:33: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