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不喜歡才煩惱,不是因為煩惱而不喜歡
選擇是你的自由。
——張亞勤
《中國青年報》的記者吳苾雯,在她的令人感慨萬千的《逃離大學》這本書中,公布了一項調(diào)查結(jié)果:在中國,有40%的大學生不喜歡自己的專業(yè)。中學生里有多少人不喜歡他們現(xiàn)在的讀書方式呢?沒有人去調(diào)查,但我們可以相信,一定超過40%。
事實上,今天中國的大多數(shù)家庭中,孩子都扮演著中心的角色,他們享受著前所未有的物質(zhì)條件,可是他們對自己生活的被動、不能控制和不能選擇,比歷史上任何一代人都要嚴重得多。他們的煩惱,至少有90%是來自學習。這現(xiàn)象的確值得關注。因為一個人在20歲以前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學習上。如果他要讀碩士和博士,那么他至少要用21年來讀書。學習占據(jù)了除睡眠之外90%的時間,假如它真的帶來那么多煩惱,那么煩惱就不僅控制著孩子的時間,它肯定還控制著孩子的精神。
當父母斥責他們的不肯熬夜做練習題的孩子“不能吃苦”的時候,一定是忘記了一個簡單的事實:孩子是因為不喜歡才會煩惱,不是因為煩惱而不喜歡。事實上,每一個孩子都有為了自己喜歡的事情而廢寢忘食、甚至通宵不眠的經(jīng)驗。他們都在期待著學習也能有這樣的魔力,都在期待著有一個與他們的天性相吻合的學習環(huán)境,都在期待著學習給他們帶來快樂。他們希望學習自己熱愛的東西,并且希望父母和老師和他們有同樣的愿望。
潘正磊就是在這樣的希望中讀了12年書,卻一直沒有能夠如愿,然后她到美國讀大學。多年以后回想剛剛來到美國的情形,她是這樣開頭的:“當時可傻了,真的是傻傻的。”其實這女孩子不僅一點不傻,還很聰明。只是在中國讀書多年,每天跟著老師和教材走,讓學什么就學什么,從來不用自己決定事情。當她走進華盛頓州立大學的時候,立即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來選擇。
在美國的大學里,選擇是學生的家常便飯,甚至是學校的一種制度。新生入學后,第一件事情就是選擇學什么課程。每一門課程都會安排在不同的時間,所以你又要為自己選擇什么時間學——是在每天上午還是下午、是在這個學期還是在下個學期。每一門課程都由不同的教授來講授,比如華盛頓州立大學的“微積分”,有6個教授講,所以你還要為自己選擇教授,可以選擇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也可以選擇一個默默無聞但卻真有學問的人。不同的老師在講授同一門課的時候,可以使用不同的教材,教學方法也不同。如果學生在兩周之內(nèi)發(fā)現(xiàn)自己不喜歡這個老師,那么他就可以拒絕再去聽課(這有點像中國人說的“炒老板”),而且不用交學費,直到自己選擇了一個新老師為止。課程結(jié)束之時,每一個學生不僅可以從教授那里拿到自己的成績,還有機會來評價教授,而學生的評價都將記錄在案,作為教授業(yè)績評價和升遷的依據(jù)之一。
潘正磊說她“始終對教育很感興趣”,因為“教育是一個人能改變自己的唯一方法?!钡撬趺匆膊粫氲剑逃箷赃@樣一種方式來改變她。有時候想起自己在中國讀書的那種方式,比如背那些政治課,她“覺得很可笑?;四敲炊鄷r間,一次一次地考過來,對你的成長有什么好處呢?”可是學生沒有選擇的權力。課程不是自己選擇的,每個學期第一天,學生把課本領回來,然后是課程表,不管喜歡不喜歡,都得跟著學?!拔覐男【褪敲刻旄蠋熥龉φn,從來就沒有想過自己喜歡什么,從來沒有一個自己的喜好。從教育來說,我覺得那時候?qū)W的很多課程根本是在浪費時間?!?br />
在美國,她看到一些完全不同的學習方法。這讓她更自由,也有了選擇的權力。也正是從這時開始,她意識到,選擇是更富有挑戰(zhàn)性的境界?!拔矣浀靡粋€項目課,讓我做得半死。”課程開始的第一天,教授不是說自己想講什么,而是問她:“你想做什么?”她說她要做個自動售貨機,教授問她“怎么做”,她花了幾天的時間來回答“怎么做”的問題。然后教授找來兩個學生做她的顧客,告訴她,“顧客”將是她的自動售貨機的“購買者”,她要讓他們滿意,最后的“產(chǎn)品”要由他們來驗收。結(jié)果就像她自己說的,這門課程讓她做得“半死”,但她成績突出。然而她得到的東西不只是分數(shù),她真正理解了什么叫“選擇”。
大學本科畢業(yè)后她來到微軟,在這里一氣工作了9年,這中間有很多機會去繼續(xù)讀書,像卡耐基梅隆這樣的名牌大學已經(jīng)錄取了她,但是她選擇繼續(xù)留在微軟?!拔矣X得這個環(huán)境很好,我學到的東西比任何時候都多,為什么還要去讀書呢?”幾年過去,她已成為微軟公司的開發(fā)總監(jiān),有些很要好的同學拿了博士學位回來,她也不羨慕?!拔蚁氲木褪俏蚁矚g什么,我想要什么,而不是別人有了什么自己也要有什么?!彼@樣說。
除了同為女性,朱麗葉與潘正磊幾乎沒有什么共同的背景了,她是美國人,對中國的學校一無所知,但是她對教育的看法,卻和潘正磊不謀而合。她在幾年前是愛爾蘭一所中學的教師,現(xiàn)在是微軟公司自然語言小組的經(jīng)理。她的兒子沃倫秉性聰慧,才14歲,就已完成高中學業(yè),可以上大學了。2003年秋天的一個下午,我們和這母子二人在一起談論“天才少年”的問題。在這種情形下,大多數(shù)中國父母都會很自豪地敘述孩子的成功,卻不料這對母子竟有另一番看法。
“我不想讓他現(xiàn)在就上大學。”朱麗葉說,“我想讓他更多地享受童年時光。讓他做他喜歡的事情?!?br />
“學校也是這樣的想法嗎?”
“也是。學校只想讓他保持對學習的興趣。”
“我從來沒有被強迫去學習,”沃倫說,“我只是學有興趣的東西。碰到不感興趣的東西,我就非常不爽。”
“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
“根本進不去,一碰到腦袋就彈回去了?!蔽謧愐贿呎f,一邊用手在自己的頭上比畫一個彈出去的動作。
“如果是他感興趣的東西,就學得很快。”朱麗葉補充。
我們在朱麗葉面前寫下四個單詞:成績、興趣、快樂童年、道德。然后問她,“作為老師,你覺得什么對學生最重要?”
“興趣!興趣!”她用手指點著,毫不猶豫地說,“興趣永遠是第一。沒有興趣就沒有一切。有了興趣,偉大的成績便隨之而來?!?br />
“那么,作為母親,你覺得什么對孩子最重要?”
“興趣,還是興趣?!彼q豫了一下,說道:“我希望他有一個很快樂的童年。不過,興趣還是第一位。有興趣才有快樂?!?br />
這時候沃倫插進來:“如果學生對他的功課沒有興趣,學校是不可能培養(yǎng)出一個天才的。”
熱愛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無論是生活、工作還是學習。這一點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人來說,沒有什么差別??上г谥袊蠖鄶?shù)父母和老師并不這樣想,無論在課堂上還是在家里,都很少有人談到它。我們有一種強烈的感覺:激情雖然重要,但卻是所有教育的場所最缺乏的。大多數(shù)人說到學習的時候,總是會從潛意識里冒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概念,幾億個孩子在小學的課本里讀到“頭懸梁,錐刺骨”的故事,老師和父母都在向孩子灌輸這種境界,都在借助壓力把數(shù)不勝數(shù)的知識塞進孩子的大腦。大多數(shù)學生也是把壓力當作動力,他們最經(jīng)常的感受就是在壓力之下生活,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擔心成績不好,擔心在學校里被老師排在后面,擔心在家里遭受父母的白眼。這種情形一直持續(xù)到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在拿到通知書之前的幾個月里,他們心中的壓力達到了頂點,焦躁、緊張、恐懼、神經(jīng)失常,甚至自殺,通常都是發(fā)生在這個時期。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所謂“十年寒窗苦”的說法,表明中國的孩子多少年來都不能從學習中感受到樂趣。
但是在我們的研究對象中,沒有一個人被功課占據(jù)了所有的空間。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在功課之外全都有著廣泛的興趣。張亞勤喜歡圍棋、繪畫;李開復喜歡打橋牌;沈向洋喜歡足球和橋牌。此外,喜歡繪畫的還有王堅、劉策、郭百寧、高劍峰、徐迎慶。喜歡體育的還有朱文武、凌小寧、林斌、初敏、張黔、高劍峰。喜歡詩歌的有張崢。
每個孩子都有他特別喜歡的東西,也一定有特別適合他做的東西。只要他去尋找,就能找到,只要他找到了,就會感覺到有一種激情從心里往外冒。
另外一方面,父母和老師可以強迫孩子讀書,可以強迫孩子得到100分,可以強迫孩子按照大人的愿望去拼命獲得一張大學文憑,但是,你無法強迫他為此投入熱情,你無法強迫他得到快樂。最后,就像沃倫說的,你無法強迫孩子成為“天才”。
對一個孩子來說,“熱情的驅(qū)動力”特別重要,因為被熱情驅(qū)動和被壓力驅(qū)動有著重大的區(qū)別:一個是主動的,一個是被動的;一個目標明確,一個無所適從;一個再累也覺得快樂,一個即使很輕松也不快樂。前者將成為“E學生”;后者則只能停留在“第三級”,甚至有可能滑向“第二級”。
讓我們體會一下,你內(nèi)心深處的渴望和學習之間的關系有多么密切。你只要想一想哪一個早上你醒來時感覺到特別快樂,想一想那一天你的課程是什么,想一想那一天有沒有一個瞬間觸動了你的渴望。如果有,那是什么?
渴望是建立在熱愛的基礎上的,并且有你自己的成就和自信來滋潤。正是這些因素決定了張亞勤的一個觀點:“選擇是你的自由。放棄了這個自由的學生,很難體會什么是真正的興趣、激情和成功的快樂?!?
——張亞勤
《中國青年報》的記者吳苾雯,在她的令人感慨萬千的《逃離大學》這本書中,公布了一項調(diào)查結(jié)果:在中國,有40%的大學生不喜歡自己的專業(yè)。中學生里有多少人不喜歡他們現(xiàn)在的讀書方式呢?沒有人去調(diào)查,但我們可以相信,一定超過40%。
事實上,今天中國的大多數(shù)家庭中,孩子都扮演著中心的角色,他們享受著前所未有的物質(zhì)條件,可是他們對自己生活的被動、不能控制和不能選擇,比歷史上任何一代人都要嚴重得多。他們的煩惱,至少有90%是來自學習。這現(xiàn)象的確值得關注。因為一個人在20歲以前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學習上。如果他要讀碩士和博士,那么他至少要用21年來讀書。學習占據(jù)了除睡眠之外90%的時間,假如它真的帶來那么多煩惱,那么煩惱就不僅控制著孩子的時間,它肯定還控制著孩子的精神。
當父母斥責他們的不肯熬夜做練習題的孩子“不能吃苦”的時候,一定是忘記了一個簡單的事實:孩子是因為不喜歡才會煩惱,不是因為煩惱而不喜歡。事實上,每一個孩子都有為了自己喜歡的事情而廢寢忘食、甚至通宵不眠的經(jīng)驗。他們都在期待著學習也能有這樣的魔力,都在期待著有一個與他們的天性相吻合的學習環(huán)境,都在期待著學習給他們帶來快樂。他們希望學習自己熱愛的東西,并且希望父母和老師和他們有同樣的愿望。
潘正磊就是在這樣的希望中讀了12年書,卻一直沒有能夠如愿,然后她到美國讀大學。多年以后回想剛剛來到美國的情形,她是這樣開頭的:“當時可傻了,真的是傻傻的。”其實這女孩子不僅一點不傻,還很聰明。只是在中國讀書多年,每天跟著老師和教材走,讓學什么就學什么,從來不用自己決定事情。當她走進華盛頓州立大學的時候,立即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來選擇。
在美國的大學里,選擇是學生的家常便飯,甚至是學校的一種制度。新生入學后,第一件事情就是選擇學什么課程。每一門課程都會安排在不同的時間,所以你又要為自己選擇什么時間學——是在每天上午還是下午、是在這個學期還是在下個學期。每一門課程都由不同的教授來講授,比如華盛頓州立大學的“微積分”,有6個教授講,所以你還要為自己選擇教授,可以選擇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也可以選擇一個默默無聞但卻真有學問的人。不同的老師在講授同一門課的時候,可以使用不同的教材,教學方法也不同。如果學生在兩周之內(nèi)發(fā)現(xiàn)自己不喜歡這個老師,那么他就可以拒絕再去聽課(這有點像中國人說的“炒老板”),而且不用交學費,直到自己選擇了一個新老師為止。課程結(jié)束之時,每一個學生不僅可以從教授那里拿到自己的成績,還有機會來評價教授,而學生的評價都將記錄在案,作為教授業(yè)績評價和升遷的依據(jù)之一。
潘正磊說她“始終對教育很感興趣”,因為“教育是一個人能改變自己的唯一方法?!钡撬趺匆膊粫氲剑逃箷赃@樣一種方式來改變她。有時候想起自己在中國讀書的那種方式,比如背那些政治課,她“覺得很可笑?;四敲炊鄷r間,一次一次地考過來,對你的成長有什么好處呢?”可是學生沒有選擇的權力。課程不是自己選擇的,每個學期第一天,學生把課本領回來,然后是課程表,不管喜歡不喜歡,都得跟著學?!拔覐男【褪敲刻旄蠋熥龉φn,從來就沒有想過自己喜歡什么,從來沒有一個自己的喜好。從教育來說,我覺得那時候?qū)W的很多課程根本是在浪費時間?!?br />
在美國,她看到一些完全不同的學習方法。這讓她更自由,也有了選擇的權力。也正是從這時開始,她意識到,選擇是更富有挑戰(zhàn)性的境界?!拔矣浀靡粋€項目課,讓我做得半死。”課程開始的第一天,教授不是說自己想講什么,而是問她:“你想做什么?”她說她要做個自動售貨機,教授問她“怎么做”,她花了幾天的時間來回答“怎么做”的問題。然后教授找來兩個學生做她的顧客,告訴她,“顧客”將是她的自動售貨機的“購買者”,她要讓他們滿意,最后的“產(chǎn)品”要由他們來驗收。結(jié)果就像她自己說的,這門課程讓她做得“半死”,但她成績突出。然而她得到的東西不只是分數(shù),她真正理解了什么叫“選擇”。
大學本科畢業(yè)后她來到微軟,在這里一氣工作了9年,這中間有很多機會去繼續(xù)讀書,像卡耐基梅隆這樣的名牌大學已經(jīng)錄取了她,但是她選擇繼續(xù)留在微軟?!拔矣X得這個環(huán)境很好,我學到的東西比任何時候都多,為什么還要去讀書呢?”幾年過去,她已成為微軟公司的開發(fā)總監(jiān),有些很要好的同學拿了博士學位回來,她也不羨慕?!拔蚁氲木褪俏蚁矚g什么,我想要什么,而不是別人有了什么自己也要有什么?!彼@樣說。
除了同為女性,朱麗葉與潘正磊幾乎沒有什么共同的背景了,她是美國人,對中國的學校一無所知,但是她對教育的看法,卻和潘正磊不謀而合。她在幾年前是愛爾蘭一所中學的教師,現(xiàn)在是微軟公司自然語言小組的經(jīng)理。她的兒子沃倫秉性聰慧,才14歲,就已完成高中學業(yè),可以上大學了。2003年秋天的一個下午,我們和這母子二人在一起談論“天才少年”的問題。在這種情形下,大多數(shù)中國父母都會很自豪地敘述孩子的成功,卻不料這對母子竟有另一番看法。
“我不想讓他現(xiàn)在就上大學。”朱麗葉說,“我想讓他更多地享受童年時光。讓他做他喜歡的事情?!?br />
“學校也是這樣的想法嗎?”
“也是。學校只想讓他保持對學習的興趣。”
“我從來沒有被強迫去學習,”沃倫說,“我只是學有興趣的東西。碰到不感興趣的東西,我就非常不爽。”
“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
“根本進不去,一碰到腦袋就彈回去了?!蔽謧愐贿呎f,一邊用手在自己的頭上比畫一個彈出去的動作。
“如果是他感興趣的東西,就學得很快。”朱麗葉補充。
我們在朱麗葉面前寫下四個單詞:成績、興趣、快樂童年、道德。然后問她,“作為老師,你覺得什么對學生最重要?”
“興趣!興趣!”她用手指點著,毫不猶豫地說,“興趣永遠是第一。沒有興趣就沒有一切。有了興趣,偉大的成績便隨之而來?!?br />
“那么,作為母親,你覺得什么對孩子最重要?”
“興趣,還是興趣?!彼q豫了一下,說道:“我希望他有一個很快樂的童年。不過,興趣還是第一位。有興趣才有快樂?!?br />
這時候沃倫插進來:“如果學生對他的功課沒有興趣,學校是不可能培養(yǎng)出一個天才的。”
熱愛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無論是生活、工作還是學習。這一點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人來說,沒有什么差別??上г谥袊蠖鄶?shù)父母和老師并不這樣想,無論在課堂上還是在家里,都很少有人談到它。我們有一種強烈的感覺:激情雖然重要,但卻是所有教育的場所最缺乏的。大多數(shù)人說到學習的時候,總是會從潛意識里冒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概念,幾億個孩子在小學的課本里讀到“頭懸梁,錐刺骨”的故事,老師和父母都在向孩子灌輸這種境界,都在借助壓力把數(shù)不勝數(shù)的知識塞進孩子的大腦。大多數(shù)學生也是把壓力當作動力,他們最經(jīng)常的感受就是在壓力之下生活,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擔心成績不好,擔心在學校里被老師排在后面,擔心在家里遭受父母的白眼。這種情形一直持續(xù)到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在拿到通知書之前的幾個月里,他們心中的壓力達到了頂點,焦躁、緊張、恐懼、神經(jīng)失常,甚至自殺,通常都是發(fā)生在這個時期。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所謂“十年寒窗苦”的說法,表明中國的孩子多少年來都不能從學習中感受到樂趣。
但是在我們的研究對象中,沒有一個人被功課占據(jù)了所有的空間。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在功課之外全都有著廣泛的興趣。張亞勤喜歡圍棋、繪畫;李開復喜歡打橋牌;沈向洋喜歡足球和橋牌。此外,喜歡繪畫的還有王堅、劉策、郭百寧、高劍峰、徐迎慶。喜歡體育的還有朱文武、凌小寧、林斌、初敏、張黔、高劍峰。喜歡詩歌的有張崢。
每個孩子都有他特別喜歡的東西,也一定有特別適合他做的東西。只要他去尋找,就能找到,只要他找到了,就會感覺到有一種激情從心里往外冒。
另外一方面,父母和老師可以強迫孩子讀書,可以強迫孩子得到100分,可以強迫孩子按照大人的愿望去拼命獲得一張大學文憑,但是,你無法強迫他為此投入熱情,你無法強迫他得到快樂。最后,就像沃倫說的,你無法強迫孩子成為“天才”。
對一個孩子來說,“熱情的驅(qū)動力”特別重要,因為被熱情驅(qū)動和被壓力驅(qū)動有著重大的區(qū)別:一個是主動的,一個是被動的;一個目標明確,一個無所適從;一個再累也覺得快樂,一個即使很輕松也不快樂。前者將成為“E學生”;后者則只能停留在“第三級”,甚至有可能滑向“第二級”。
讓我們體會一下,你內(nèi)心深處的渴望和學習之間的關系有多么密切。你只要想一想哪一個早上你醒來時感覺到特別快樂,想一想那一天你的課程是什么,想一想那一天有沒有一個瞬間觸動了你的渴望。如果有,那是什么?
渴望是建立在熱愛的基礎上的,并且有你自己的成就和自信來滋潤。正是這些因素決定了張亞勤的一個觀點:“選擇是你的自由。放棄了這個自由的學生,很難體會什么是真正的興趣、激情和成功的快樂?!?
0
寫得好
相鄰博客
-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轉(zhuǎn)載(三十)--張益肇2 [2007-03-22 14:13:00]
-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轉(zhuǎn)載(三二)--張益肇3 [2007-03-22 14:23:00]
-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轉(zhuǎn)載(三三)--李開復5 [2007-03-22 14:33:00]
- 中國出現(xiàn)“教育荒廢” 近七成小學生不快樂 [2007-03-23 13:33: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