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主動指數(shù):主動和被動大不一樣
大多數(shù)人很難擺脫成績啊、考試啊、名次啊,但如果有一天你真的在做自己要做的事,而不是別人要你做的事,那么考試就不重要了,名次就不重要了,名牌大學就不重要了。
——胡耀華
胡耀華是在一種沮喪的心情中走進大學的。他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大學,可惜沒有成功,
結果落在“第二志愿”。那一刻,他覺得是一只鳳凰掉在了雞窩里。他怎么也不會想到,微軟會對他發(fā)生強烈的興趣。
大學生活的最后一年,耀華幾乎都是在希格瑪大廈里度過的。那是2001年,他作為實習學生來到這里,題目是編制一套程序,然后在電腦屏幕上合成出各種形態(tài)的水。要么是浩瀚大海,要么是涓涓細流,要么是風吹皺一池碧波,看上去比攝影機拍攝下來的真實的水還有生命力。這一技術很快被用到微軟公司的產(chǎn)品中,行銷全世界。如今,每天有億萬人在使用他的發(fā)明,而他本人也成為微軟亞洲研究院的一個助理研究員。
微軟亞洲研究院有著強烈的“名牌大學”情結,他們自己大都出自名牌大學,所以特別注重學歷,特別青睞博士。胡耀華在這座大樓里面是個例外,他既不是博士,也不是出自名牌大學,他是北京工業(yè)大學電子系的本科生。這學校雖然也是重點大學,但是那些稍微優(yōu)秀一點的高三學生,都像微軟員工一樣崇尚“名牌大學”,他們心中的目標是清華和北大,而北京工業(yè)大學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他們中間失敗者的去處。不幸的是,胡耀華正是這樣一個“失敗者”。他在小學和中學期間,主要課程的成績都不是很好,在班里只能算中等,參加過很多數(shù)理化的比賽,卻從來也沒有得過獎。高考的時候又再一次失手,望著他心中的“北大”嘆息不已。
1997年秋天,耀華進了北京工業(yè)大學。這所學校愿意接受那些從清華北大的志愿上掉下來的考生,是一個相當有遠見的行動。但是這些學生跨進校門來的時候,幾乎都有一種恥辱感。他們中間有些人就是因為無法忍受這種感覺,不來了,寧愿在家里復讀一年重新考試,或者千方百計尋找出國讀書的門路。耀華的與眾不同,不在于他不會失敗,而在于他面對失敗的想法不同。
但是他仍有至少一年的彷徨。他選擇了電子工程系,這不是因為他喜歡這個專業(yè)。事實上他喜歡的是計算機。他在讀初一的時候就喜歡計算機了,那時候90年代已經(jīng)開始,計算機雖然還不普及,但已經(jīng)不是稀罕東西。他在學校里面參加計算機小組,去機房編制自己的程序,然后參加比賽。后來他有了自己的電腦,就把更多的時間花在電腦上。這讓他在課堂上的考試成績總是不大好,但他并不在意?!拔夷菚r候認定我對電腦有興趣,但是還沒有認準以后就干這行?!?br />
報考大學時選擇專業(yè),對于這個孩子仍是一件難事。就像大多數(shù)高三畢業(yè)的學生一樣,他完全不了解大學里五花八門的專業(yè)都是干什么的,只是自己玩計算機已經(jīng)6年,實在想不出大學計算機課程還能給他什么新東西,于是他給自己選擇電子系?!叭思腋嬖V我,在計算機、自動化和電子這三個領域中,電子是一個更基礎、覆蓋范圍更廣泛的專業(yè)。我想這也不錯,就挑了它?!?br />
但是學習剛剛開始他就發(fā)現(xiàn)情況不對。他總是提不起精神,上課時腦子總是往別的地方跑,下課時心情一下子好起來。成績總是不高不低,中不溜,看到同學比自己強,他也不著急。一年級還沒結束,他已無法擺脫那種消極情緒。他去找老師,要求轉到計算機系,老師不同意,他也就不再堅持。他相信有很多辦法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
過去的6年里,計算機一直是他的興趣所在,從現(xiàn)在開始,他要把它當作一門學問。無論學習什么,主動和被動大不一樣。自從進入大學以來,耀華第一次有了喜歡學校的感覺。他開始系統(tǒng)學習計算機課程,完全不管學校設置的課程是什么,只完成自己的計劃:一年級學習基礎,二年級學習網(wǎng)絡,到了三年級,他就開始學習圖形學。
這個領域里的一切東西都讓他欣喜若狂。他如饑似渴,希望得到更多的資料,可惜大多數(shù)學校很少涉及圖形學,只有浙江大學還能入門,而在他自己的學校里,只是作為選修課。他沒有選,他不相信課堂上能給他多少有意義的東西,他選擇的方式是自學。
他的自學能力很強,上中學的時候,他總是在開學之前把課程先學一遍,等到人家開始學了,他就去玩電腦。所以盡管他的學習成績常常不如別人,但是他學會了學習?,F(xiàn)在,他故伎重演。他的“教室”在學校的圖書館里,他的“老師”是全世界圖形學領域里最有成就的科學家。他整天泡在學校圖書館里,先是一本一本地看,速度很慢,但是他很投入,速度也越來越快,后來是一個書架一個書架地看。圖書館里幾百本計算機領域的書都被他看完了。
沒有誰給他留作業(yè),也沒有誰給他出考題。他用了極大心血去學習的東西,通常都不在學校的考試和學分范圍之內(nèi),他并不在乎這些。而學校設置的課程,他只在一些最重要的基礎課上花時間,比如高等數(shù)學,其余大多數(shù)課程,他只在考試之前突擊一下,拿到學分就可以了,有的時候拿不到學分,他也不在意?!拔谊P心的是我到底學到了什么,考試多少分我從來都不關心?!?br />
有時候你想起學校的情景,一定會很奇怪。大家生活在同一個教育環(huán)境里,似乎沒有人能改變教育的環(huán)境,但是你只要改變對教育的看法,很快就會變成一個與眾不同的人。
到了大學的最后一年,耀華已經(jīng)進入這樣一種境界。盡管他在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課程中成績平平,但他在計算機圖形學領域中的知識和能力,不僅非一般本科生可以相比,即使那些碩士和博士生也很難超過。
正是這個事實讓微軟對他發(fā)生了興趣。
“走進微軟的時候,我很自信?!边@個連本科還沒有畢業(yè)的學生這樣說,“我不認為那些碩士或者博士比我強?!?br />
對他來說,在微軟的實習是一個新階段。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自己在大學三年苦心學習的圖形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研究中。那些天一想到他的“數(shù)字水”,耀華就特別興奮,深夜睡不著,白天不吃飯,腦子里面不斷冒出新想法,一有想法就忙不迭地跑到計算機前去試驗。
現(xiàn)在我們可以知道,構成“大腦主動指數(shù)”的兩個最重要的因素是,熱愛和激情。其公式如下:
大腦主動指數(shù)=熱愛×激情
有一天,有個記者和他討論這個問題。他有些靦腆又有些得意地說:“如果把我的學習時間算一算,那么我在計算機上花的時間,要比其他所有科目的總和還要多?!?br />
“但是你總要完成學校的課程,通過考試呀?”
“相比之下,我更關心自己的實力,至于考試什么的,我不是特別在乎?!?br />
“聰明的學生不一定都有自覺的意識,但是很自覺的學生一定是聰明的。你認為你很聰明嗎?”
“不。我就怕人家說我聰明,至少那些考上北大的學生比我聰明。如果你今天要我談論什么天才,我可一句也說不出。我覺得一個人是不是天才不重要,能力強不強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主動,是進取,是把潛力發(fā)揮出來,才能與眾不同?!?br />
“與眾不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呢?”
“事實上這也需要勇氣。大多數(shù)人很難擺脫成績啊、考試啊、名次啊這些東西,但如果有一天你真的在做自己要做的事,而不是別人要你做的事,那么考試就不重要了,名次就不重要了,名牌大學就不重要了。你就會有一種強烈的主動精神?!?br />
“你很幸運,沒有名牌大學,沒有很高的學歷,卻找到了好工作。”
“是啊,像我這樣的人很少。這樣做的風險的確很大。當初我也沒有怎么細想,要是細想想,有多少人敢這樣冒險呢?”
胡耀華長嘆一聲,結束了自己的故事。
——胡耀華
胡耀華是在一種沮喪的心情中走進大學的。他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大學,可惜沒有成功,
結果落在“第二志愿”。那一刻,他覺得是一只鳳凰掉在了雞窩里。他怎么也不會想到,微軟會對他發(fā)生強烈的興趣。
大學生活的最后一年,耀華幾乎都是在希格瑪大廈里度過的。那是2001年,他作為實習學生來到這里,題目是編制一套程序,然后在電腦屏幕上合成出各種形態(tài)的水。要么是浩瀚大海,要么是涓涓細流,要么是風吹皺一池碧波,看上去比攝影機拍攝下來的真實的水還有生命力。這一技術很快被用到微軟公司的產(chǎn)品中,行銷全世界。如今,每天有億萬人在使用他的發(fā)明,而他本人也成為微軟亞洲研究院的一個助理研究員。
微軟亞洲研究院有著強烈的“名牌大學”情結,他們自己大都出自名牌大學,所以特別注重學歷,特別青睞博士。胡耀華在這座大樓里面是個例外,他既不是博士,也不是出自名牌大學,他是北京工業(yè)大學電子系的本科生。這學校雖然也是重點大學,但是那些稍微優(yōu)秀一點的高三學生,都像微軟員工一樣崇尚“名牌大學”,他們心中的目標是清華和北大,而北京工業(yè)大學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他們中間失敗者的去處。不幸的是,胡耀華正是這樣一個“失敗者”。他在小學和中學期間,主要課程的成績都不是很好,在班里只能算中等,參加過很多數(shù)理化的比賽,卻從來也沒有得過獎。高考的時候又再一次失手,望著他心中的“北大”嘆息不已。
1997年秋天,耀華進了北京工業(yè)大學。這所學校愿意接受那些從清華北大的志愿上掉下來的考生,是一個相當有遠見的行動。但是這些學生跨進校門來的時候,幾乎都有一種恥辱感。他們中間有些人就是因為無法忍受這種感覺,不來了,寧愿在家里復讀一年重新考試,或者千方百計尋找出國讀書的門路。耀華的與眾不同,不在于他不會失敗,而在于他面對失敗的想法不同。
但是他仍有至少一年的彷徨。他選擇了電子工程系,這不是因為他喜歡這個專業(yè)。事實上他喜歡的是計算機。他在讀初一的時候就喜歡計算機了,那時候90年代已經(jīng)開始,計算機雖然還不普及,但已經(jīng)不是稀罕東西。他在學校里面參加計算機小組,去機房編制自己的程序,然后參加比賽。后來他有了自己的電腦,就把更多的時間花在電腦上。這讓他在課堂上的考試成績總是不大好,但他并不在意?!拔夷菚r候認定我對電腦有興趣,但是還沒有認準以后就干這行?!?br />
報考大學時選擇專業(yè),對于這個孩子仍是一件難事。就像大多數(shù)高三畢業(yè)的學生一樣,他完全不了解大學里五花八門的專業(yè)都是干什么的,只是自己玩計算機已經(jīng)6年,實在想不出大學計算機課程還能給他什么新東西,于是他給自己選擇電子系?!叭思腋嬖V我,在計算機、自動化和電子這三個領域中,電子是一個更基礎、覆蓋范圍更廣泛的專業(yè)。我想這也不錯,就挑了它?!?br />
但是學習剛剛開始他就發(fā)現(xiàn)情況不對。他總是提不起精神,上課時腦子總是往別的地方跑,下課時心情一下子好起來。成績總是不高不低,中不溜,看到同學比自己強,他也不著急。一年級還沒結束,他已無法擺脫那種消極情緒。他去找老師,要求轉到計算機系,老師不同意,他也就不再堅持。他相信有很多辦法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
過去的6年里,計算機一直是他的興趣所在,從現(xiàn)在開始,他要把它當作一門學問。無論學習什么,主動和被動大不一樣。自從進入大學以來,耀華第一次有了喜歡學校的感覺。他開始系統(tǒng)學習計算機課程,完全不管學校設置的課程是什么,只完成自己的計劃:一年級學習基礎,二年級學習網(wǎng)絡,到了三年級,他就開始學習圖形學。
這個領域里的一切東西都讓他欣喜若狂。他如饑似渴,希望得到更多的資料,可惜大多數(shù)學校很少涉及圖形學,只有浙江大學還能入門,而在他自己的學校里,只是作為選修課。他沒有選,他不相信課堂上能給他多少有意義的東西,他選擇的方式是自學。
他的自學能力很強,上中學的時候,他總是在開學之前把課程先學一遍,等到人家開始學了,他就去玩電腦。所以盡管他的學習成績常常不如別人,但是他學會了學習?,F(xiàn)在,他故伎重演。他的“教室”在學校的圖書館里,他的“老師”是全世界圖形學領域里最有成就的科學家。他整天泡在學校圖書館里,先是一本一本地看,速度很慢,但是他很投入,速度也越來越快,后來是一個書架一個書架地看。圖書館里幾百本計算機領域的書都被他看完了。
沒有誰給他留作業(yè),也沒有誰給他出考題。他用了極大心血去學習的東西,通常都不在學校的考試和學分范圍之內(nèi),他并不在乎這些。而學校設置的課程,他只在一些最重要的基礎課上花時間,比如高等數(shù)學,其余大多數(shù)課程,他只在考試之前突擊一下,拿到學分就可以了,有的時候拿不到學分,他也不在意?!拔谊P心的是我到底學到了什么,考試多少分我從來都不關心?!?br />
有時候你想起學校的情景,一定會很奇怪。大家生活在同一個教育環(huán)境里,似乎沒有人能改變教育的環(huán)境,但是你只要改變對教育的看法,很快就會變成一個與眾不同的人。
到了大學的最后一年,耀華已經(jīng)進入這樣一種境界。盡管他在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課程中成績平平,但他在計算機圖形學領域中的知識和能力,不僅非一般本科生可以相比,即使那些碩士和博士生也很難超過。
正是這個事實讓微軟對他發(fā)生了興趣。
“走進微軟的時候,我很自信?!边@個連本科還沒有畢業(yè)的學生這樣說,“我不認為那些碩士或者博士比我強?!?br />
對他來說,在微軟的實習是一個新階段。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自己在大學三年苦心學習的圖形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研究中。那些天一想到他的“數(shù)字水”,耀華就特別興奮,深夜睡不著,白天不吃飯,腦子里面不斷冒出新想法,一有想法就忙不迭地跑到計算機前去試驗。
現(xiàn)在我們可以知道,構成“大腦主動指數(shù)”的兩個最重要的因素是,熱愛和激情。其公式如下:
大腦主動指數(shù)=熱愛×激情
有一天,有個記者和他討論這個問題。他有些靦腆又有些得意地說:“如果把我的學習時間算一算,那么我在計算機上花的時間,要比其他所有科目的總和還要多?!?br />
“但是你總要完成學校的課程,通過考試呀?”
“相比之下,我更關心自己的實力,至于考試什么的,我不是特別在乎?!?br />
“聰明的學生不一定都有自覺的意識,但是很自覺的學生一定是聰明的。你認為你很聰明嗎?”
“不。我就怕人家說我聰明,至少那些考上北大的學生比我聰明。如果你今天要我談論什么天才,我可一句也說不出。我覺得一個人是不是天才不重要,能力強不強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主動,是進取,是把潛力發(fā)揮出來,才能與眾不同?!?br />
“與眾不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呢?”
“事實上這也需要勇氣。大多數(shù)人很難擺脫成績啊、考試啊、名次啊這些東西,但如果有一天你真的在做自己要做的事,而不是別人要你做的事,那么考試就不重要了,名次就不重要了,名牌大學就不重要了。你就會有一種強烈的主動精神?!?br />
“你很幸運,沒有名牌大學,沒有很高的學歷,卻找到了好工作。”
“是啊,像我這樣的人很少。這樣做的風險的確很大。當初我也沒有怎么細想,要是細想想,有多少人敢這樣冒險呢?”
胡耀華長嘆一聲,結束了自己的故事。
0
寫得好
相鄰博客
-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轉載(六十) [2007-03-27 12:06:00]
-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轉載(六一)--朱文武 [2007-03-27 12:10:00]
- 成長更重要轉載(六五)--大腦集中指數(shù) [2007-03-27 13:19:00]
- 成長更重要轉載(六六)--大腦開放指數(shù) [2007-03-27 13:27: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