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農(nóng)村家庭教育的思考
(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qū)萬春中學 張萍)
主題概述:農(nóng)村教育、教學的艱難使我們困惑。而當我們把眼光投向家庭、家長是時,一切便豁然開朗了。學生的不良性格、不良習慣,在家長錯誤的教育觀念、教育的無知的影響下形成,并產(chǎn)生各種心理問題。農(nóng)村教育要提高教育質(zhì)量,改變艱難的處境,不僅要加強對學生的教育,還要擔負起教育家長的責任,從改變家長的教育許觀、教育行為,提高家長的素質(zhì)坐騎,讓家庭成為孩子的希望。
在農(nóng)村中學工作多年,真切而深刻地體會到農(nóng)村教育、教學的艱辛。也一直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農(nóng)村的教育、教學如此之難?學生的自私、偏執(zhí)、行為習慣差,說服教育成效不大。如果我們只把眼光停駐在學生,那就只能徘徊在無奈的焦慮、困惑之中。而把眼光投向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庭,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長時,一切問題似乎都應(yīng)刃而解了,一切困惑都豁然開朗了。通過家訪及與家長的接觸交流,觀察家長的言行,便可見農(nóng)村家庭教育的嚴重滯后,并存在許多誤區(qū)與空白。
一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一教育觀念還沒被家長正確、全面地理解、接受,還沒有深入到家長的意識里。家長無視自己的教育性,輕易放棄對孩子的教育權(quán)。
1 意識里還是狹小單一的家庭概念,認為家就是家,就是吃、住生活的地方,當家長們一有不順心或在外受到委屈,以及夫妻不和,婆媳關(guān)系(在農(nóng)村基本都是祖孫三代同堂)不和,便在家中發(fā)泄、吵鬧。不和諧的教育環(huán)境帶給孩子心理消極的影響。
2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指家長對孩子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責任,即千百年古訓所說的:養(yǎng)子不教,父之過。而家長們似乎已忘了這句話古訓,或已不知該教孩子什么了,因為他們已經(jīng)很放心地把“教育權(quán)”交給了學校、老師,自己則是孩子的衣食父母,管吃、管穿、管住,負責把孩子送進學校。當孩子在家中不聽話時,犯了小錯誤,有些家長們自己不想辦法教育孩子,卻用老師來做擋箭牌,對孩子說:“你不聽話,我給你老師講。”這一招可能在孩子幼小時管用,隨著年齡的增長,也就沒用了。同時,家長在孩子心里也沒了地位,孩子也越來越不服家長的管了,在學校也可能不服老師的教育了。另一方面,家長的言行、習慣對孩子是潛移默化、潤心細無聲的教育。我們的家長往往忽略孩子的幼小,認為孩子幼小,不懂事,便在幼小的孩子面前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自己。其實,此時的孩子接受教育的能力最強。因為他們年齡小,大人的表現(xiàn)不分積極與消極,好的與壞的全被孩子不加選擇地吸收,放入潛意識里,形成最底層的習慣心理,并逐漸形成孩子的本性。老百姓用一句俗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鉆洞”來形容孩子本性的差異。但他們沒看到形成這種差異的本質(zhì)原因,簡單地認為是遺傳在起作用。其實,每一個生命來到這世界上都是一樣的,都是非主體性。只是所處不同的教育家庭環(huán)境,所臨不同的教育家長,便形成了不同的本性,自然便有了龍、鳳、鼠之別。
那么,農(nóng)村的孩子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良習慣?為什么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反觀家長的言行,我們便可以在家長身上尋到答案了。
1 家長們的生活、衛(wèi)生習慣差。在農(nóng)村,亂吐、亂扔,隨處可見,出口成臟習以為常。在學校,盡管不斷地強調(diào)要講文明,說文明話,但亂吐、亂扔、出口成章仍時有發(fā)生。一次上早自讀,一女生與某男生發(fā)生了口角之爭,女生沖口而出“----媽!”教室里一片嘩然。課后,我對她說:“課堂上,眾人面前說臟話臉不紅嗎?”“我沒說臟話!”這女生居然一口否定。真是習慣成自然便沒錯了。學校是規(guī)定學生不能穿拖鞋到學校,可就有一些學生喜歡穿拖鞋到學校。細一觀察,就有一些家長喜歡穿著拖鞋到處走,甚至到學校也穿著拖鞋。
2 家長沒有讀書的習慣,家中沒有讀書的氛圍。而今的農(nóng)民富了,有了錢,有了時間,就休閑、打牌、喝茶,能看看書,翻翻報,那真是鳳毛麟角。就所任語文教學的班級做過調(diào)查,農(nóng)村家庭中除孩子所讀書之外,一般沒有課外書。在沒有書香熏陶的環(huán)境里,孩子自然沒有學習的習慣,懶于學習的心理便形成。然后在家長或老師的逼迫下學習,有形成了學生學習上的“奴性心理”。即不是根據(jù)自身的需要和發(fā)展來學習,而是在怕的情況下學習,喪失了學習的自主性。我曾做過調(diào)查,問學生需要怎樣的老師。有好些學生說需要“歪”老師,對待老師是欺欺軟怕硬也就不足為怪了。
3 目光短淺,沒有感受到社會競爭的激烈,滿足于目前的溫飽。對孩子的要求不高,甚至沒有要求。大多數(shù)家長對孩子學習的態(tài)度是任其自然,能讀則讀,不能讀就算了。甚至就有家長說:“能讀個什么名堂?還不就是混個畢業(yè)證。”因而,大部分學生沒有學習的動力。
4 既把孩子的教育寄托于學校,有與學校相抵觸。近年來,由于某些原因,學校、老師的形象有所損。于是我們的家長就被消極的影響著,不信任學校、老師,與學校有了抵觸,有了意見,就在孩子面前盡致表現(xiàn),影響孩子對學校、對老師的態(tài)度,從而影響孩子的學習。
二 “愛”的誤區(qū)。家長們用“愛”做錯事,讓“愛”耽誤孩子的前程,讓“愛”傷害自己,也傷害孩子,讓“愛”使自己失去孩子。
1 愛的自私,愛的夸張。而今多是獨生子女,按傳統(tǒng)落后的觀念,多當成私有財產(chǎn),過度保護。在家長眼里,孩子是沒有錯的,即使有錯,都是“可愛”的。當孩子與其他的孩子發(fā)生矛盾,保護的是自己的孩子沒錯,而沒讓孩子在自己身上尋求原因。學生總把過錯推給對方而從不在自己身上尋找原因的習慣就是這樣形成的。與老師有了矛盾,保護的還是孩子,這勢必引起孩子與老師的關(guān)系不正常。曾有這樣一個事例:某班學生與班主任發(fā)生矛盾,其家長不僅沒讓孩子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反而責怪起班主任老師。讓孩子與老師之間的矛盾不僅沒得到解決,反而更加激化。由于關(guān)系的非正?;苯訉?dǎo)致孩子更不守紀律,學習明顯降低。
2 愛的無私。家長們總是想方設(shè)法滿足孩子的各種需要,讓孩子“心想事成”,容不的孩子受半點委屈。就在家長無償付出時,沒想過回報;。家長們在無私付出感情時,缺少的的是理智的思考:想的是付出,而沒有思考這種付出孩子能理解嗎?能接受嗎?而孩子在不斷地接受過程中,也逐漸養(yǎng)成了接受的思維習慣:接受是應(yīng)該的!而一旦要付出,便不習慣了。一位母親對班主任說:“我拿孩子沒辦法。一次農(nóng)忙,我叫他煮午飯,他居然說憑什么煮給我吃------”一句“憑什么”足以看出孩子的自私。還有這么一位父親,一直賣血供兒子上大學,自己卻未老先衰。而從山溝溝走向城市的兒子,卻用父親賣血的錢上網(wǎng),癡迷到不思學習,以至被 校方勒令退學,便到北京打工,從此就與家里失去了聯(lián)系。可憐的父親竟又賣血尋兒子,經(jīng)媒體幫忙,終于找著了。兒子去卻說出了令人心悸,讓所有天下父母心寒的話:“他賣血供我讀書是想讓自己過好一些。如有可能,我愿斷了父子關(guān)系?!惫ぷ髦?,我還多次目睹父母面對不聽話的孩子流出了傷心的淚。他們在流淚,傷心欲絕的時候,可能永遠都弄不明白:自己付出了那么多,為什么換來的卻是孩子的冷酷無情。
這就是父母的無私造成了孩子的自私,自己的多情造成了孩子的無情。父母與子女間的愛失衡,在失衡的愛中長大的孩子當然不會理解父母的辛苦,更不會關(guān)心、體諒父母了。我曾在所教的200多名學生中做過問卷調(diào)查:你認為父母愛你嗎?你可從那些地方感受到父母的愛?居然有一部分學生認為父母不愛他,而說愛的學生卻說不出從那些地方可以感受到父母的愛。可見,父母的無私付出還未被孩子理解接受。
3 愛的片面、膚淺。認為對孩子的愛,就是讓孩子吃好、穿好、耍好,滿足孩子的需求。殊不知,孩子內(nèi)心的需要更甚于物質(zhì)。而今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最怕的是孤獨。而家長們卻忙于掙錢,忙于休閑,很少與孩子交流、談心,更不用說帶孩子出去游玩了。父母的愛只停留在物質(zhì)表面,父母則是孩子眼里的“金錢”父母,不是可交心的朋友。
三 忽視孩子幼時的教育。家長們相信“樹大自然直”,認為孩子小,不懂事,愛玩、愛動正常,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慢慢改變,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放任自流。于是,“孩子還小,不懂事,別見怪”這句話便成了大人們原諒孩子犯錯的最好理由,也成了他們不教育孩子懂得最好借口,輕易放走了教育孩子的黃金時間。同時,伴隨著這句話,孩子們的錯越來越多,習慣越來越差,終于無法忍受時,家長們才知道樹大了,不僅不能自然直,而且想使他直已經(jīng)很困難了。
我國古代儒學大師荀子提出了“性惡”論,把人的好利多欲的先天本能指為“性”,認為“仁、義、禮、智”諸善是后天訓練而成,而非性中固有,因而強調(diào)后天的學習。這同西方精神分析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沸洛伊德的觀點相一致。他將人格的構(gòu)成分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氨疚摇敝冈嫉?、生來就有的潛意識部分,遵循順應(yīng)本能沖動的愉快原則。自我代表理智,以現(xiàn)實的原則控制本我的活動。超我是倫理化的自我。人的一生就是不斷戰(zhàn)勝自己,指的就是“自我”與“本我”兩個我的不斷斗爭。當自我無法控制本我的沖動時,本我戰(zhàn)勝了自我,那么一些不容社會的各種欲望就會跑出潛意識層,進入意識層表現(xiàn)出來,不利社會,便是 “惡”;而自我戰(zhàn)勝了本我,就會以現(xiàn)實的原則、規(guī)范控制本我沖動,那表現(xiàn)出來的便是容于社會的“善”。孩子幼小時,自我意識低,不知道現(xiàn)實社會中的一些原則、規(guī)范,更不會約束、控制自己的言行。此時的“我”,主要是“本我”,表現(xiàn)出來就是本能的沖動—好利多欲。這時就需要家長給予正確的引導(dǎo),幫助孩子善于以現(xiàn)實社會中的原則規(guī)范、約束本我沖動,一直到到自我能控制本我,即形成良好的習慣,這一過程就是壓抑“本我”的過程,委屈“本我”的過程。
可見,幼時是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期,是培養(yǎng)孩子良好習慣、形成良好性格的的重要時期。然而往往被農(nóng)村家長忽略,把孩子幼時的“好利多欲”看成是聰明的表現(xiàn),大加贊賞。于是,遷就、放縱孩子,不讓孩子受一點委屈,吃一點苦,讓孩子的“本我”得到充分的表現(xiàn),“心想事成”。養(yǎng)成習慣后,便流進血液,形成孩子的“惡性”,于是,便有了現(xiàn)在學生難教,自控能力低,紀律意識不強,好動,注意力不集中,懶惰,好逸惡勞。
四 社會意識低,缺少社會責任心。
對于農(nóng)村家長來說,沒有認識到個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個人在社會中充當?shù)母鞣N角色,便談不上社會責任感了。把孩子看成是私有,屬于家庭。其實,人是社會的人。馬克思說過:“人的本質(zhì)是一個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社會性是人的基本屬性。人生活在社會群體中,必須構(gòu)成一定的社會關(guān)系,形成一定的社會集團。在社會中,人的原始本性應(yīng)受到壓抑,個體應(yīng)當服從群體。否則,社會就會混亂。因此,人們固有的那些菱角須磨去方行,這樣才可使社會安適、和諧。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在這個小群體里,個人應(yīng)服從群體,才會有家庭的和諧、安適。然而,在許多的家庭中,孩子是中心,所有的人都圍著孩子轉(zhuǎn),讓家這個小群體服從孩子個體,家庭也就失去了應(yīng)有的和諧。在不和諧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必然是菱角突出:任性、偏執(zhí),還能適應(yīng)家外邊的大社會嗎?一旦孩子不能被社會接受,而成為家庭“私有”,那將成為父母永遠的痛。
現(xiàn)代教育中,家長是可利用的非??少F的教育資源。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教而教”。我們的千教萬教,抵不過家長們的言傳身教。目前,農(nóng)村教育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家庭教育的嚴重落后,家長們錯誤的教育觀念,落后的教育習慣。它們制約著我們的教育,特別是影響著課改進行,削弱我們的教育力量。正如某校在環(huán)保研究中所遇到的困惑:經(jīng)兩年多環(huán)保教育,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增強了,而行為滯后,仍有亂扔行為。為什么?原因在學生所處的環(huán)境、所面對的家長還沒有改變。因而要提高農(nóng)村的教育質(zhì)量,讓課改在農(nóng)村順利推行,我們還需把目光投向家長,讓學校教育延伸到家庭,通過改變家長們的錯誤的教育觀念,落后的教育習慣,提高家長們的素質(zhì),樹立正確的教子觀,配合學校,才會更有力、有效地推進學校的教育。這樣,農(nóng)村教師不僅要教育學生,還要擔負起教育家長的責任。
一 與其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或寄托在學校,不如寄托在自己身上,改變自己的不良習慣,以家為校,做孩子的教育家長,成為孩子心中的榜樣。1 當孩子來到這世界上時,家長就應(yīng)意識到自己不僅僅是父母,更多的是老師,而且是孩子一生的老師。在孩子面前注意自己的言行,時時想到自己的那些言行會對孩子帶來消極影響,避免在孩子面前消極表現(xiàn)??刂魄榫w,給孩子營造一個和諧、健康的成長環(huán)境。2 珍視自己的教育權(quán),用好自己的教育權(quán),認真對待、處理孩子犯的小錯誤,相信自己會教育好孩子,絕不輕易把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權(quán)交給學校、老師。3反觀自己的行為習慣有那些不利孩子的成長,則及時改正。4帶孩子多逛逛書店,接受書香的熏陶。自己在平時應(yīng)看看書,翻翻報,給孩子樹立愛讀書的榜樣。當孩子上學后,則應(yīng)花時間多陪孩子讀書學習,即使不能輔導(dǎo)孩子的學習,也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始終在關(guān)注他的學習,而對學習保持極大的興趣,并幫助孩子逐漸養(yǎng)成好讀書、好學習的習慣。5 能認識到現(xiàn)代社會競爭的激烈,要提高競爭的能力就只有學習。應(yīng)根據(jù)孩子的實際情況,幫助孩子制定學習計劃,提出切合的學習目標,給孩子一定的壓力,幫助孩子樹立理想。
二 走出愛的誤區(qū),在付出的同時多一些理智的思考。1對待孩子也要有“自私”心。付出的同時,也考慮“回報”。要讓孩子知道、理解自己的付出,明白父母對他的付出并不是理所當然。父母也希望得到他的回報,學會感謝,懂得報恩。從小事做起,教育孩子孝敬父母、爺爺、奶奶,并不斷強化這種行為,形成習慣,讓孩子具有孝心,并成為性格的一部分。2 客觀的對待孩子間的矛盾,教會孩子敢于面對錯誤,在自己身上尋找原因,敢于負責。冷靜、理智地處理好孩子與老師間的沖突。既不能委曲求全責怪孩子,孩子受了委屈不僅心里不服,還會認為家長怕老師,從而激起對老師的逆反心理;也不能為保護自己的孩子與老師硬碰硬,激化孩子與老師覺得矛盾。先讓孩子冷靜后,再幫助分析產(chǎn)生沖突的原因。如果是老師的錯,就等老師冷靜后給解釋清楚;如果是自己的錯,要敢于面對錯,想辦法與老師溝通,取得老師的諒解。唯有師生關(guān)系正常,才有利孩子的學習。3 愛的深沉而真切,和孩子一起長大。根據(jù)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和需要,做他不同階段的朋友,陪伴他的成長,而不要讓他感到孤獨。
三 把握住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期—幼兒時期,培養(yǎng)孩子的各種良好習慣。1 重視孩子幼時的教育,不遷就、放縱孩子,讓孩子的童年并不是一帆風順,而在“挫折”中鍛煉孩子堅強的心理品質(zhì)。2在點滴中耐心而細致引導(dǎo)孩子正確的行為,及時糾正孩子的不當行為,直到形成良好的習慣。對孩子的一些自私自利的“聰明”,不能肯定,而應(yīng)給予正確的引導(dǎo)。正確對待孩子幼時“可愛”的錯,不要讓“可愛”的錯造成大錯。
四 以家庭為載體,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性。走出狹小的家庭空間,擺脫固有家庭概念 ,把眼光投向社會,站在社會的角度,根據(jù)社會的需要教育孩子。盡管目前我們還沒有足夠?qū)拸V的胸懷做到大同社會提倡的“不獨子其子”,但孩子不只屬于個人,也不只屬于家庭,還屬于社會。正如小鳥屬于天空,鳥媽媽從小就得鍛煉、磨礪小鳥的雙翅,讓小鳥能翱翔于藍天。我們也應(yīng)從小鍛煉孩子適應(yīng)社會的能力,讓他長大后能從容地容入社會,坦然的面對社會的挑戰(zhàn),被社會接受。
1 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責任感。讓孩子明白,他是家庭中的一員,建一個和寧、溫馨的家,他也有責任,應(yīng)對家庭盡義務(wù),也應(yīng)付出,學會與家庭中的每一成員和睦、友好相處。孩子有了家庭責任意識,才會有社會責任感。
2 對孩子堅持正面教育。讓孩子看到光明還是黑暗取決于父母的思維習慣,正向的思維習慣能帶給孩子光明的一生。正如海倫凱勒所說:“面對光明,你就把影子留在身后;面對黑暗,你永遠沉默在陰影之中?!毙畔⒒慕裉欤r(nóng)村不再封閉,孩子們通過各種途徑獲得各種信息,有消極的,也有積極的,。這就需要家長給予正確、適當?shù)囊龑?dǎo),教會孩子分析,正確取舍。同時,要注意不在孩子面前大談特談社會陰暗丑陋的一面,讓孩子多看社會精彩、光明的一面,培養(yǎng)孩子親社會力,向往社會。
3 教會孩子辯正地看待社會中的陰暗丑惡。告訴孩子,社會中有美,就有丑相對應(yīng),美丑是相互依存的,即使在陽光最燦爛的時候,都還有陰影。天空不全是風和日麗,有時也是狂風暴雨,電閃雷鳴,可鳥兒還是很向往天空,熱愛天空,翱翔天空。教育孩子正視陰暗、丑陋,善辨是非,熱愛社會。
農(nóng)村教育的艱難讓農(nóng)村教師肩負的重擔更沉了,不僅要教育學生,還要擔負教育家長的責任。惟有教育好家長,才會更有力、有效地推進學校教育。讓家長與學校合心合力,方能搞好孩子的教育,讓孩子成為對家、對社會都有用的人。正如馬卡連柯說道:“家庭是社會的一個天然的基層細胞,人類美好的生活在這里實現(xiàn),人類勝利的力量在這里滋長?!?/font>
1
寫得好
相鄰博客
- 貼近農(nóng)村實際 探索家庭教育新模式 [2008-03-25 14:17:00]
- 農(nóng)村小學生家庭教育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 [2008-03-25 14:39:00]
- 現(xiàn)代農(nóng)村家庭教育的隨意化 [2008-03-25 14:55:00]
- 農(nóng)村幼兒家庭教育之我見 [2008-03-25 14:58: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