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lián)教育學(xué)家蘇霍姆林斯基有句教育名言:“沒有教不好的學(xué)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蓖瑯樱覀兿嘈艣]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因此也順理成章的形成了另外的一句教育名言——“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在現(xiàn)實中,教育者對這個觀點的理解各不相同,在贊同的同時也有質(zhì)疑的聲音。我談?wù)勎易约簩@一觀點的理解。
一、好孩子的標準是什么?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這個“好”,從什么角度來定義?我認為,把孩子教“好”并非單純讓孩子爭得第一、獲得獎賞、在某個領(lǐng)域出人頭地。也不跟社會的財富、地位、名聲有什么必然的聯(lián)系。因為不是每個孩子都有成才成“家”的資質(zhì),孩子有個體差異,孩子之所以是您的孩子,就是因為他是不同的。因此,“好”的標準也應(yīng)該是不同的。
我認為,孩子“好”的定義應(yīng)該跟孩子的個體有關(guān)。不能拿它跟社會成就(財富和名聲)來比較定義。它只能跟孩子自己有關(guān)系。 “好”孩子,就是把自己做到最好的孩子,把孩子“教好”,就是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讓孩子成為愛因斯坦、變成為比爾.蓋茨。孩子只需要在今天比昨天進步一點,明天比今天多些進步。足夠了!
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是非常高的、終其一生的要求,所以,這只能作為是教育孩子的一個目標和追求,向這個方向靠攏,孩子就會越來越好!
二、什么樣的家長是合格的?
“只有不會教的父母”,我認為這里說的并不僅僅是教的問題,還應(yīng)該包括“不教而教”的問題。
教是一種主動實施的行為,也就是由父母來引導(dǎo)學(xué)習和教育的行為。而“不教而教”就是指由孩子自主成長的一部分,通過放手和不抵抗孩子的自然需要來達到讓孩子成長的目的。作為一個孩子的父母。首先應(yīng)該想法了解自己孩子的各項能力極限。刺激孩子的能力成長到孩子能到的最高高度。在紛紛擾擾的社會環(huán)境和欲望誘惑干擾下保持對自己孩子的客觀認識和理解。刺激和發(fā)展自己孩子本身可以發(fā)展的能力素質(zhì)。淡化整體社會比較定義的需求、把孩子當作一個個體社會來發(fā)展調(diào)整、刺激成長。很遺憾的是,大部分父母都一味的在“教”和“阻”而不放。而這種教,被父母限制在自己的經(jīng)驗里、在成人的認識中以及社會的要求下。因此,教育孩子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滿足自己,變成了阻礙孩子。大部分的父母在實施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是按照自己對社會的理解和社會對未來成人的要求而進行的。也就是說,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是根據(jù)孩子的需要和孩子的發(fā)展來實施,而是根據(jù)家長和父母自己的需要來進行教育。
孩子的所有經(jīng)驗和認識以及感覺、需要都跟成人有很大的差距!要教育孩子,首先就要清楚自己的教育對象,找準教育的目標、了解自己要教育的對象、有的放矢!從孩子的需要入手,考慮教育手段,從孩子的發(fā)展來選擇教育方式,這也需要父母的智慧!
三、做個會教的父母
說到教育孩子,父母幾乎一律講手段,也就是方法。教育講方法有錯嗎?沒有,錯的是方法的濫用和套用。我們知道,同樣的結(jié)果,產(chǎn)生這個結(jié)果的原因未必是一樣的。反之也是,同樣的原因,不一定發(fā)展成為一樣的結(jié)果。有因就有果,但“果”未必一樣。這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忽略的一個重要的問題,父母經(jīng)常套用某個專家的方法,套用書本上的或者另外的父母教育孩子的經(jīng)驗。經(jīng)常忽略了“此孩子非彼孩子”的判斷。所以,教育經(jīng)常陷入死角和誤區(qū)中。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伴隨著需要而成長的。如果我們可以了解并滿足孩子的需要,教育孩子就不如我們想象中那么困難。在佛學(xué)里,了解人的真相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覺察”。在現(xiàn)實普通的教育中我們就要去感受。感受孩子的需要。而對每位有孩子的父母來說,就是去感受自己孩子的需要。
人的生活依賴四種基本的情緒:喜悅、憤怒、悲傷、恐懼。教育孩子也逃不開這四種情緒的滿足。孩子所有的問題都來自這里。所有的解決也來自這里!無論孩子叛逆、消極、好動、自卑、恐懼、不良習慣,暴力、沒有積極性。它都緣于孩子的情緒。保持正常的、正面的情緒,是孩子也是我們生活和工作學(xué)習的前提和保證。孩子的能力可能跟父母不一致,孩子的感覺跟父母不相同,孩子的認識很幼稚和簡單。但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大腦的結(jié)構(gòu)是一樣的,神經(jīng)也是一樣的。所以,盡管父母和孩子思考的層次有差別,但也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心理和情緒的來源以及需要。
當孩子有了這些情緒,被這些負面的情緒所控制。我們不必要去分辨情緒的對錯。我們需要的是把孩子負面情緒的不良影響降低到最小。情緒無對錯?。∪绻⒆诱f謊,我們要了解到,孩子說謊,為什么說謊。如果我們自己也說謊,我們就可以知道,說謊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到傷害。因此,說謊是孩子在當時的一種需要,一種保護自己的需要。解除對孩子的傷害,說謊就沒有意義了。所以,制造同樣的處境,我們就能夠了解并滿足孩子的情緒需求。同時也可以為自己奠定教育孩子的基礎(chǔ)。
父母要教育孩子,要了解孩子需要,就要嘗試回到自己的需要點上,我們也就要去了解自己的情緒。當父母因為孩子做了“錯”事的時候,父母可以為自己制造一個同樣的處境來感受孩子的需要。是否別人的指責可以幫助自己?或者是打擊可以讓自己更加的上進和積極?這樣的時候,什么是我需要的,怎樣的行為可以激發(fā)我的積極的欲望……當我自卑時候,我最需要什么、我為什么自卑、我害怕什么?面對我感覺自卑的東西或者處境,我需要什么樣的幫助?什么東西可以讓我感覺到安全?當我有暴力傾向的時候,或者我要使用暴力的時候,我是想得到什么感覺?當我不積極的時候,我自己是害怕什么、擔心什么?什么東西可以刺激我的解決欲望?我心理的感覺是什么樣的?在什么情況下可以改變我的處境?我如何可以改變我自己的處境?……——從自己來了解孩子的需要(孩子和成人的表現(xiàn)不一樣,但心理基礎(chǔ)和心理需要是一致的)。知道了孩子需要什么、他是什么感受、他需要什么感覺。那么解決方法很容易找到!
作為父母,應(yīng)該相信,孩子即便是在做了錯事的時候,他也是在努力的想把事情做好。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負面行為上,而是要看到孩子行為后面的良好的動機,父母要避免對孩子使用的錯誤方法指責,而是要協(xié)助孩子找到正確的方法來達成自己的良好動機……
每位孩子的父母,都要找到屬于自己的而且是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那么教育就合理而有效。不必要刻意的去追尋道理,而要看到對自己孩子教育的效果。道理是效果的產(chǎn)物,效果是道理的檢驗。
在現(xiàn)實中,教育者對這個觀點的理解各不相同,在贊同的同時也有質(zhì)疑的聲音。我談?wù)勎易约簩@一觀點的理解。
一、好孩子的標準是什么?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這個“好”,從什么角度來定義?我認為,把孩子教“好”并非單純讓孩子爭得第一、獲得獎賞、在某個領(lǐng)域出人頭地。也不跟社會的財富、地位、名聲有什么必然的聯(lián)系。因為不是每個孩子都有成才成“家”的資質(zhì),孩子有個體差異,孩子之所以是您的孩子,就是因為他是不同的。因此,“好”的標準也應(yīng)該是不同的。
我認為,孩子“好”的定義應(yīng)該跟孩子的個體有關(guān)。不能拿它跟社會成就(財富和名聲)來比較定義。它只能跟孩子自己有關(guān)系。 “好”孩子,就是把自己做到最好的孩子,把孩子“教好”,就是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讓孩子成為愛因斯坦、變成為比爾.蓋茨。孩子只需要在今天比昨天進步一點,明天比今天多些進步。足夠了!
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是非常高的、終其一生的要求,所以,這只能作為是教育孩子的一個目標和追求,向這個方向靠攏,孩子就會越來越好!
二、什么樣的家長是合格的?
“只有不會教的父母”,我認為這里說的并不僅僅是教的問題,還應(yīng)該包括“不教而教”的問題。
教是一種主動實施的行為,也就是由父母來引導(dǎo)學(xué)習和教育的行為。而“不教而教”就是指由孩子自主成長的一部分,通過放手和不抵抗孩子的自然需要來達到讓孩子成長的目的。作為一個孩子的父母。首先應(yīng)該想法了解自己孩子的各項能力極限。刺激孩子的能力成長到孩子能到的最高高度。在紛紛擾擾的社會環(huán)境和欲望誘惑干擾下保持對自己孩子的客觀認識和理解。刺激和發(fā)展自己孩子本身可以發(fā)展的能力素質(zhì)。淡化整體社會比較定義的需求、把孩子當作一個個體社會來發(fā)展調(diào)整、刺激成長。很遺憾的是,大部分父母都一味的在“教”和“阻”而不放。而這種教,被父母限制在自己的經(jīng)驗里、在成人的認識中以及社會的要求下。因此,教育孩子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滿足自己,變成了阻礙孩子。大部分的父母在實施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是按照自己對社會的理解和社會對未來成人的要求而進行的。也就是說,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是根據(jù)孩子的需要和孩子的發(fā)展來實施,而是根據(jù)家長和父母自己的需要來進行教育。
孩子的所有經(jīng)驗和認識以及感覺、需要都跟成人有很大的差距!要教育孩子,首先就要清楚自己的教育對象,找準教育的目標、了解自己要教育的對象、有的放矢!從孩子的需要入手,考慮教育手段,從孩子的發(fā)展來選擇教育方式,這也需要父母的智慧!
三、做個會教的父母
說到教育孩子,父母幾乎一律講手段,也就是方法。教育講方法有錯嗎?沒有,錯的是方法的濫用和套用。我們知道,同樣的結(jié)果,產(chǎn)生這個結(jié)果的原因未必是一樣的。反之也是,同樣的原因,不一定發(fā)展成為一樣的結(jié)果。有因就有果,但“果”未必一樣。這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忽略的一個重要的問題,父母經(jīng)常套用某個專家的方法,套用書本上的或者另外的父母教育孩子的經(jīng)驗。經(jīng)常忽略了“此孩子非彼孩子”的判斷。所以,教育經(jīng)常陷入死角和誤區(qū)中。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伴隨著需要而成長的。如果我們可以了解并滿足孩子的需要,教育孩子就不如我們想象中那么困難。在佛學(xué)里,了解人的真相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覺察”。在現(xiàn)實普通的教育中我們就要去感受。感受孩子的需要。而對每位有孩子的父母來說,就是去感受自己孩子的需要。
人的生活依賴四種基本的情緒:喜悅、憤怒、悲傷、恐懼。教育孩子也逃不開這四種情緒的滿足。孩子所有的問題都來自這里。所有的解決也來自這里!無論孩子叛逆、消極、好動、自卑、恐懼、不良習慣,暴力、沒有積極性。它都緣于孩子的情緒。保持正常的、正面的情緒,是孩子也是我們生活和工作學(xué)習的前提和保證。孩子的能力可能跟父母不一致,孩子的感覺跟父母不相同,孩子的認識很幼稚和簡單。但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大腦的結(jié)構(gòu)是一樣的,神經(jīng)也是一樣的。所以,盡管父母和孩子思考的層次有差別,但也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心理和情緒的來源以及需要。
當孩子有了這些情緒,被這些負面的情緒所控制。我們不必要去分辨情緒的對錯。我們需要的是把孩子負面情緒的不良影響降低到最小。情緒無對錯?。∪绻⒆诱f謊,我們要了解到,孩子說謊,為什么說謊。如果我們自己也說謊,我們就可以知道,說謊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到傷害。因此,說謊是孩子在當時的一種需要,一種保護自己的需要。解除對孩子的傷害,說謊就沒有意義了。所以,制造同樣的處境,我們就能夠了解并滿足孩子的情緒需求。同時也可以為自己奠定教育孩子的基礎(chǔ)。
父母要教育孩子,要了解孩子需要,就要嘗試回到自己的需要點上,我們也就要去了解自己的情緒。當父母因為孩子做了“錯”事的時候,父母可以為自己制造一個同樣的處境來感受孩子的需要。是否別人的指責可以幫助自己?或者是打擊可以讓自己更加的上進和積極?這樣的時候,什么是我需要的,怎樣的行為可以激發(fā)我的積極的欲望……當我自卑時候,我最需要什么、我為什么自卑、我害怕什么?面對我感覺自卑的東西或者處境,我需要什么樣的幫助?什么東西可以讓我感覺到安全?當我有暴力傾向的時候,或者我要使用暴力的時候,我是想得到什么感覺?當我不積極的時候,我自己是害怕什么、擔心什么?什么東西可以刺激我的解決欲望?我心理的感覺是什么樣的?在什么情況下可以改變我的處境?我如何可以改變我自己的處境?……——從自己來了解孩子的需要(孩子和成人的表現(xiàn)不一樣,但心理基礎(chǔ)和心理需要是一致的)。知道了孩子需要什么、他是什么感受、他需要什么感覺。那么解決方法很容易找到!
作為父母,應(yīng)該相信,孩子即便是在做了錯事的時候,他也是在努力的想把事情做好。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負面行為上,而是要看到孩子行為后面的良好的動機,父母要避免對孩子使用的錯誤方法指責,而是要協(xié)助孩子找到正確的方法來達成自己的良好動機……
每位孩子的父母,都要找到屬于自己的而且是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那么教育就合理而有效。不必要刻意的去追尋道理,而要看到對自己孩子教育的效果。道理是效果的產(chǎn)物,效果是道理的檢驗。
記者:龔江平
0
寫得好
相鄰博客
- 久未聯(lián)絡(luò) [2007-07-11 15:19:00]
- 影響孩子一生的4種習慣(一) [2007-07-11 15:40:00]
- 影響孩子一生的4種習慣(二) [2007-07-11 15:44:00]
- 飲食健康TA021:夏季兒童飲食安排 [2007-07-13 10:02: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