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的企業(yè)管理中常用到這樣一句話“細節(jié)決定成敗”,我認為它對于教育人也有很大的意義,細節(jié)在人身上的體現(xiàn)就是“習慣”。 陳鶴琴先生曾說過:“人類的動作十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幼年養(yǎng)成的,人在7歲以前習慣、語言、思想、態(tài)度、情緒都打下了基礎(chǔ),基礎(chǔ)打得不好,健全人格就難以建立?!?br /> 我們都知道幼兒園階段是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時期,而良好的行為習慣比知識技能的掌握更為重要,它對幼兒今后的學習乃至生活有著深遠影響,好習慣能使幼兒終生受益。
很多家長覺得培養(yǎng)幼兒習慣是幼兒園、是教師的事情,只要孩子會學習,那么吃飯、收拾玩具、整理書本家長都可以代替,家長們還說:“這些事情孩子大了就會做的,現(xiàn)在只管學習”。雖然家庭不是專職的教育機構(gòu),家長也不是專業(yè)的教育人士,但是培養(yǎng)孩子的行為習慣是家長們責無旁貸的責任。
那么怎樣在家庭中培養(yǎng)幼兒的行為習慣呢?為了幫助家長更好的在家庭中實施養(yǎng)成教育,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幼兒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幾種不同情況:xugu4
1、部分幼兒學習習慣好、生活習慣好、自理能力強,懂禮貌、遵守規(guī)則和次序,老師只用稍加引導就能做到。這樣的幼兒充滿自信心,而幼兒家長,能夠有更充分的時間和幼兒游戲、交流。
2、部分幼兒不能遵守紀律、自制能力弱、吃飯慢,睡覺難,常常與其他幼兒發(fā)生爭執(zhí),老師要不斷的提醒和要求。
3、還有一部分幼兒在某一方面例如:缺乏規(guī)則意識,吃飯?zhí)羰?,待人不禮貌等。
我們可以預見到,這樣的幼兒在家里也是同樣讓家長操心,并要隨時關(guān)注幼兒做的每一件事情,長此以往幼兒會覺得自己受到過多的限制,慢慢產(chǎn)生抵觸情緒,變得不聽話,難以用口頭方式進行教育,于是在家庭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責罵、打孩子的行為,而孩子卻變本加厲的調(diào)皮,與家長對著干。這樣的情況有很多,曾經(jīng)有家長對我申訴:“在家里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可就是不聽話,真不知道再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xugu8
這時候,家長們走入了教育誤區(qū),忽略了孩子的天性,他們都喜歡受到別人的夸獎和贊揚,他們喜歡叢中獲得成功感和自信心。
現(xiàn)在再讓我們談談家長在家庭教育孩子應注意的幾點:
1、“以身做責”,幼兒期孩子喜好模仿,并在模仿中形成自己的習慣,家長應注意為孩子樹立好榜樣,任何事情從自身做起,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也必須做到,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可要堅持下來,卻是更要考驗家長持之以恒的毅力。有個孩子每天上幼兒園遲到,而他入園的時間又是進餐結(jié)束的時候,他每次都不能吃到熱騰騰的食物,我們看在眼里很是心疼,于是每天早上特別留一份,如果冷了就再熱一下,可是這也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呀!我們將孩子的情況向家長反映,并將其中的弊端很誠懇的解釋給他聽,接下來的幾天,我們能夠在晨間活動中看到孩子的身影,可是好景不長,沒過幾天孩子又遲到了,問及家長卻將責任推到了孩子的身上,說他起不了床。可以說,培養(yǎng)孩子習慣還得從家長自己做起,更要避免受到自己的情緒和心情的影響。
2、“多用正面教育,慎用責罰”,要多給孩子鼓勵和贊揚,少責罵和毆打,但是過于嚴格或是過于寬容都不適合孩子發(fā)展。有個小女孩很乖巧,生活學習都不用家長操心,可就是性格膽小,缺乏自信心,在與孩子的媽媽交流了以后我們才知道,孩子的爸爸對其特別嚴格,他自己就是接受棍棒教育長大的,他覺得孩子就得打更何況是個女孩,不嚴加管教是不行的。爸爸的態(tài)度使孩子唯唯諾諾的,在爸爸身邊不敢做錯事情,可是孩子做的好的時候,爸爸又很吝嗇去贊揚孩子,覺得表揚多了就會驕傲。于是孩子對什么事情都沒有自信,不能大膽的表現(xiàn)自己。其實每個孩子都會翻錯,但是家長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讓他懂得道理,所以讓孩子知道錯在哪里如何改正,才是主要的。而對于自我管理,自控能力弱的幼兒,要更加耐心,不斷用語言強化如何做才是正確的。xugu12
3、“教育態(tài)度一致”,家長都很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常常不能保持愛的度,對孩子的愛應是長遠的,而不是溺愛、放任自流,家庭成員中,不能一個對孩子提出這樣的要求,另一個卻維護偏袒孩子,這會使得孩子變成“兩面派”。這樣的情況多數(shù)是出現(xiàn)在三代同堂的家庭,長輩已經(jīng)完成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對于年幼的孫子喜愛大于責任,還會常常拿出當年的育兒經(jīng)說教,自然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家長是沒有權(quán)力的。還有的三口之家,或是媽媽或是爸爸總是扮演好人的角色,使得孩子的教育很難開展。但是,做為幼兒的監(jiān)護人,有責任和義務就孩子今后的發(fā)展與其他家庭成員進行討論,讓所有人意識到教育不是短暫的行為,而是長久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來完成的。我想為了孩子的明天,家長們都能夠把對孩子的愛放在心里。
其實家長教養(yǎng)方式的改變是為自己而變,為孩子而變,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能為他今后的幸福生活提供保障。
我深刻體會到家庭教育在幼兒養(yǎng)成教育中起著重要作用,我希望能通過家長會、家園聯(lián)系、家訪等途徑積極向家長宣傳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和家長一起正確地教育孩子,只有讓幼兒做到了在家與在園一個樣,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才有真正的意義。養(yǎng)成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幼兒從他律到自律,使常規(guī)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讓幼兒從小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受益終生。
很多家長覺得培養(yǎng)幼兒習慣是幼兒園、是教師的事情,只要孩子會學習,那么吃飯、收拾玩具、整理書本家長都可以代替,家長們還說:“這些事情孩子大了就會做的,現(xiàn)在只管學習”。雖然家庭不是專職的教育機構(gòu),家長也不是專業(yè)的教育人士,但是培養(yǎng)孩子的行為習慣是家長們責無旁貸的責任。
那么怎樣在家庭中培養(yǎng)幼兒的行為習慣呢?為了幫助家長更好的在家庭中實施養(yǎng)成教育,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幼兒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幾種不同情況:xugu4
1、部分幼兒學習習慣好、生活習慣好、自理能力強,懂禮貌、遵守規(guī)則和次序,老師只用稍加引導就能做到。這樣的幼兒充滿自信心,而幼兒家長,能夠有更充分的時間和幼兒游戲、交流。
2、部分幼兒不能遵守紀律、自制能力弱、吃飯慢,睡覺難,常常與其他幼兒發(fā)生爭執(zhí),老師要不斷的提醒和要求。
3、還有一部分幼兒在某一方面例如:缺乏規(guī)則意識,吃飯?zhí)羰?,待人不禮貌等。
我們可以預見到,這樣的幼兒在家里也是同樣讓家長操心,并要隨時關(guān)注幼兒做的每一件事情,長此以往幼兒會覺得自己受到過多的限制,慢慢產(chǎn)生抵觸情緒,變得不聽話,難以用口頭方式進行教育,于是在家庭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責罵、打孩子的行為,而孩子卻變本加厲的調(diào)皮,與家長對著干。這樣的情況有很多,曾經(jīng)有家長對我申訴:“在家里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可就是不聽話,真不知道再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xugu8
這時候,家長們走入了教育誤區(qū),忽略了孩子的天性,他們都喜歡受到別人的夸獎和贊揚,他們喜歡叢中獲得成功感和自信心。
現(xiàn)在再讓我們談談家長在家庭教育孩子應注意的幾點:
1、“以身做責”,幼兒期孩子喜好模仿,并在模仿中形成自己的習慣,家長應注意為孩子樹立好榜樣,任何事情從自身做起,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也必須做到,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可要堅持下來,卻是更要考驗家長持之以恒的毅力。有個孩子每天上幼兒園遲到,而他入園的時間又是進餐結(jié)束的時候,他每次都不能吃到熱騰騰的食物,我們看在眼里很是心疼,于是每天早上特別留一份,如果冷了就再熱一下,可是這也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呀!我們將孩子的情況向家長反映,并將其中的弊端很誠懇的解釋給他聽,接下來的幾天,我們能夠在晨間活動中看到孩子的身影,可是好景不長,沒過幾天孩子又遲到了,問及家長卻將責任推到了孩子的身上,說他起不了床。可以說,培養(yǎng)孩子習慣還得從家長自己做起,更要避免受到自己的情緒和心情的影響。
2、“多用正面教育,慎用責罰”,要多給孩子鼓勵和贊揚,少責罵和毆打,但是過于嚴格或是過于寬容都不適合孩子發(fā)展。有個小女孩很乖巧,生活學習都不用家長操心,可就是性格膽小,缺乏自信心,在與孩子的媽媽交流了以后我們才知道,孩子的爸爸對其特別嚴格,他自己就是接受棍棒教育長大的,他覺得孩子就得打更何況是個女孩,不嚴加管教是不行的。爸爸的態(tài)度使孩子唯唯諾諾的,在爸爸身邊不敢做錯事情,可是孩子做的好的時候,爸爸又很吝嗇去贊揚孩子,覺得表揚多了就會驕傲。于是孩子對什么事情都沒有自信,不能大膽的表現(xiàn)自己。其實每個孩子都會翻錯,但是家長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讓他懂得道理,所以讓孩子知道錯在哪里如何改正,才是主要的。而對于自我管理,自控能力弱的幼兒,要更加耐心,不斷用語言強化如何做才是正確的。xugu12
3、“教育態(tài)度一致”,家長都很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常常不能保持愛的度,對孩子的愛應是長遠的,而不是溺愛、放任自流,家庭成員中,不能一個對孩子提出這樣的要求,另一個卻維護偏袒孩子,這會使得孩子變成“兩面派”。這樣的情況多數(shù)是出現(xiàn)在三代同堂的家庭,長輩已經(jīng)完成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對于年幼的孫子喜愛大于責任,還會常常拿出當年的育兒經(jīng)說教,自然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家長是沒有權(quán)力的。還有的三口之家,或是媽媽或是爸爸總是扮演好人的角色,使得孩子的教育很難開展。但是,做為幼兒的監(jiān)護人,有責任和義務就孩子今后的發(fā)展與其他家庭成員進行討論,讓所有人意識到教育不是短暫的行為,而是長久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來完成的。我想為了孩子的明天,家長們都能夠把對孩子的愛放在心里。
其實家長教養(yǎng)方式的改變是為自己而變,為孩子而變,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能為他今后的幸福生活提供保障。
我深刻體會到家庭教育在幼兒養(yǎng)成教育中起著重要作用,我希望能通過家長會、家園聯(lián)系、家訪等途徑積極向家長宣傳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和家長一起正確地教育孩子,只有讓幼兒做到了在家與在園一個樣,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才有真正的意義。養(yǎng)成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幼兒從他律到自律,使常規(guī)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讓幼兒從小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受益終生。
0
寫得好
相鄰博客
- 孩子,你上學快樂嗎? [2007-10-25 16:49:00]
- 寶寶眼睛發(fā)育中的常見問題 [2007-10-25 16:52:00]
- 我家的教育觀 [2007-10-28 17:36:00]
- 如何更有效的對幼兒進行贊賞? [2007-10-28 17:37: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