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禮儀鬧尷尬
尷尬鏡頭之一:
元旦這天,章先生的兒子正坐在門廳的沙發(fā)上看電視。門鈴一響,幾個同事來家拜訪。章先生高高興興地接待同事,并讓兒子讓出位置,讓叔叔阿姨就座??蓛鹤幼谏嘲l(fā)上似乎沒反應,還沒好氣地說:“你們不會到里屋說話去嗎?”章先生尷尬地笑著,用眼瞪瞪兒子,意在讓其盡快離開??扇f萬沒有想到的是,兒子竟大聲嚷道:“你瞪什么眼,我看我的電視,又不影響你!”同事們只好尷尬地寒暄幾句,匆匆離去。而章先生則在尷尬地送客之后,陷入惱羞之中。
尷尬鏡頭之二:
宋女士的兒子在家里正玩游戲,突然電話鈴響了。他沒好氣地接起電話:“找誰?沒在家!”隨即“啪”地一聲掛了。豈不知,來電話者正是宋女士的領導有公事來找,而宋女士正在廚房做飯,對此卻渾然不知。
尷尬鏡頭之三:
李女士應邀帶著女兒去赴宴,行前深怕女兒不知禮節(jié)而使場面尷尬,便囑咐女兒一定要懂得禮節(jié)。可是在家無法無天慣了的女兒盡管隨口應諾,其實根本就沒放在心上。幾個菜剛上桌,女兒就急不可耐地伸出了筷子吃了個遍,最后挑出自己愿吃的菜,放在跟前,旁若無人地吃起來。大家飯沒吃完,已經飽腹的她便大聲喊道:“我吃飽了,我想回家!”搞得李女士無地自容。
類似孩子不懂禮節(jié)的例子還有很多,但很多家長平時并沒有將此放在心上,而一旦到了一定的場合,才出現了本不應有的尷尬。
將餐桌當成課堂
英國家庭教育素有“把餐桌當成課堂”的傳統。從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長就開始對其進行有形或無形的“進餐教育”,目的是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用餐習慣,學會良好的進餐禮儀。我國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有“食不言,寢不語”的禮儀之語。
在采訪一些在餐桌禮儀教育方面有成功經驗的家長時,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那就是:在吃飯的時候,不要大聲喧嘩或敲打碗筷。長輩入座后,晚輩才可以入座。吃完后,要給長輩打招呼:“我吃完了?!比缓蟛拍茈x開。孩子如果要大小便,一定要悄悄地告訴媽媽,不要在大家面前大聲地說“我要撒尿”之類的不文明語。同時,吃飯時不要用手摳牙,如果塞了食物,要悄悄地告訴媽媽,請媽媽幫忙。大一點的孩子要學會使用牙簽,并用手捂住牙簽剔牙。
據在某機關工作的崔先生講,他常常帶著女兒參加一些朋友的宴會,他成功地借助這種場合,對女兒進行了有效的禮儀教育。開始的時候,女兒并不習慣,但他不斷地循循善誘。一旦女兒做得好時,還要適時表揚。特別是客人們表揚女兒時,他還會錦上添花地繼續(xù)表揚。女兒在這種肯定中,越來越知情達禮,成了一個人人稱道的小淑女。
相鄰博客
- 如何讓幼兒擁有健康的心理(2) [2008-01-28 19:11:00]
- 怎樣培養(yǎng)孩子的寬容心 [2008-01-28 19:14:00]
- 切勿忽視對孩子進行禮儀教育(2) [2008-01-28 19:18:00]
-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情趣 [2008-01-28 19:21: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