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青
馬加爵給人的印象是兇狠和猙獰的。可是,從記述馬加爵人生軌跡的報道中,我們或多或少能看到馬加爵在猙獰形象掩蓋下的可憐和自卑,能明了嚴重的自卑心理給這個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帶來的痛楚和掙扎。
申請助學貸款,平常跟家里只要很有限的生活費;寒暑假不回家和父母團聚,而是留在學校打工……馬加爵的這些經歷,馬加爵的孤僻、封閉、敏感都是一個典型的貧困大學生的生活和心態(tài)。
馬加爵的行為在貧困生中是非典型的,但這個極端個案所暴露出來的高校貧困生心理的自卑和抑郁是比較普遍的。去年,寧夏大學對在校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了一次調查。在有效調查的718學生中,貧困生共有217名。對生活狀況不滿意的貧困生共有159人,占貧困生總數的73.27%;有140位貧困生體會不到生活的幸福,占貧困生總數的64.51%;有113位的貧困生存在著抑郁狀態(tài)或抑郁傾向,占了貧困生總數的52.53%。接受調查的一些貧困生談到:“只要一有同學說自己丟了東西,我就覺得所有人的眼光都在看著我”,“我覺得老天不公,為什么要把我生下來,生下來又不生在一個好人家……”
貧困生出現“心理危機”是社會的責任。貧困生多來自農村,很多農村的孩子從貧困的鄉(xiāng)村進入繁華的城市之初,心靈都會受到強烈的震蕩,同時伴隨著社會分層,校園也在分裂,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幾個學生之間可能就有很大的貧富差距。這種落差給他們帶來了比較重的心理負擔和壓力。這些年,城鄉(xiāng)的教育差距也在加大,為了跳農門,部分農家子弟和農村學校的眼睛只盯著學習成績,而且受制于經濟條件,一些鄉(xiāng)村中小學根本談不上培養(yǎng)學生特長,導致學生綜合素質較差,個性缺乏充分發(fā)展,除了學習之外,其它方面的能力都較弱??稍诖髮W里,評判學生的標準是多元的,這樣一來,很多貧困生進入大學后就感覺自己各方面都很差,變得自卑、敏感、脆弱、封閉。
隨著高校在校生數量快速增加,貧困生的絕對人數也不斷上升,全國大學生中貧困生的比例達到了近30%,特困生比例為10-15%,而在一些邊遠地區(qū)和山區(qū),貧困生和特困生的比例更高。近幾年,政府、教育部門、高校和全社會都在關注和幫助貧困生,但關注和幫助主要集中在經濟層面。
貧困生問題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而孤立地從經濟上的幫助顯然無法根本解決這一問題。我們扶助貧困生,除了物質之外,還要給予真正心靈的慰籍,給予具體的方法、技巧的指導。
相鄰博客
- 兒童心理特征:喜歡表揚 [2007-04-30 17:04:00]
- 中國家庭教育的問題在哪里 [2007-04-30 17:05:00]
- 一位殘疾父親的家教“勝經” [2007-04-30 17:06:00]
- 孩子為何“以淚洗面” [2007-04-30 17:07: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