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國洪
一天,我的外孫、外孫女到我家來,我煮了一盤蝦給他們吃。年僅兩歲的外孫女拿起蝦,掐去蝦的頭,剝去蝦的殼,一只蝦三下五除二順順當當地吃到了嘴里。外孫己經4歲,他也想吃蝦,自己拿了一只蝦,顛過來,倒過去,但就是不知怎么個吃法。
為什么4歲的孩子不如兩歲的?兩個不同的孩子,出身在不同的家庭,出現了不同的現象:外孫女的父母外出經商,她從小跟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爺爺奶奶對孫女既疼愛,又很嚴格,從很小就讓她“當家作主”。
小孫女剛會跚瞞學步,就讓她自己抓菜扒飯吃,有時弄得個大花臉,但小孩子吃得津津有味。外孫就不同了,老老少少圍著他轉,吃飯有人喂,走路有人攙,大小便有人幫。久而久之,竟鬧出了不會吃蝦的笑話。長此下去,還會鬧出許多類似不會吃蝦的故事。
以前,我曾聽到有個流傳久遠的故事。有一次,一戶人家的父母要出遠門。臨行前,他們給孩子烙了一塊大餅,套在孩子的脖子上,便于他餓了就吃。幾天后,父母回家一看,孩子已昏倒了,脖子下邊的滿餅被吃掉了,但離脖子遠一點的餅還在那里。故事告訴我們,正因為有這樣的傻父母,才培養(yǎng)出這樣的傻孩子。
如今,對我們來說,如果過分地溺愛和呵護孩子,那必然會貽誤孩子的未來,影響孩子的一生。孩子學走路,少不了要摔上幾跤,甚至會跌得鼻青眼腫。孩子學吃飯,免不了碰灑了湯水弄翻了碗,甚至燙傷了手或腳。不過,我們不能因此什么都不讓他們學,什么也不讓他們干,什么都包辦代替。吃飯穿衣,洗臉刷牙,盡管都是生活瑣事,然而,要讓孩子從小學起,從點滴做起。只有讓孩子在走路中學會走路,在吃飯中學會吃飯,將來才能獨自走向社會,成為一個社會人。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新時代,我們不僅要讓孩子從小學會獨立生活,而且要讓孩子具有經受曲折、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這才是真正對孩子傾注愛心。否則,他們不僅不會吃“蝦”,長大以后甚至不會吃“餅”,那才是最可悲的啊!
相鄰博客
- 隔代教育案例:爺奶用心血哺育出的19歲博士 [2007-04-30 16:54:00]
- 40%的家長缺少溝通技巧 [2007-04-30 16:54:00]
- 科學指導孫輩的休閑活動 [2007-04-30 16:55:00]
- 家長教子需“五慎” [2007-04-30 16:56:00]
最近訪客